資源簡介 1.5生物的進化(1)學習指要一、知識要點1.神創論和進化論關于生命的起源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神創論認為生物體都是神創造的,生物是一成不變的,生物之間無親緣關系;而進化論認為物種是進化而來的,生物的進化具有漸變性,生物進化與自然環境改變之間有密切關系,生物之間有親緣關系。現在進化論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2.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都稱為化石。3.馬的進化歷程:始祖馬→三趾馬→近代馬 (馬前趾變化) (四趾) (三趾) (一趾)4.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二、重要提示1.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作為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因此,各種生命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2.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是按一定順序出現的。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探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21*cnjy*com科學廣場恐龍化石之最 最龐大的恐龍:草食性蜥蜴腳亞目恐龍。其中腕龍重約70噸,身長22米,站起來高l2米。最近人們又挖掘出更大的恐龍化石——巨龍和超龍。推算超龍比腕龍大三分之一,生前可能有20頭大象那么重。 最長壽的恐龍:雖然有的恐龍骨骼上有年輪,但由于發現的數量不多,無法做全面的比較。有科學家認為,長脖子的素食性恐龍若是熱血的,則可能活·到一百歲;若是冷血的,則有可能活到二百歲或更長些。 足跡最大的恐龍: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發現于美國的科羅拉多州,時代為侏羅紀晚期。這個足跡大得驚人,完全可以讓一個六歲的小孩在里面洗澡。21*cnjy*com 足跡最小的恐龍:最小的恐龍足跡是由一位業余恐龍愛好者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現的,整個足跡還不到2.54厘米長。估計該恐龍不過麻雀那么大。解題指導【例題】如圖l—1所示是未被破壞的地層,圖中從下至上的地層中,物種A首次在Ⅰ地層出現,物種B則首次出現在Ⅱ地層中。下列關于物種A、B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①物種B結構比物種A復雜;②物種B結構比物種A簡單;③在I層內能找到物種B的化石;④在Ⅱ層內能找到物種A的化石;⑤物種A的出現早于物種B;⑥物種A的出現晚于物種B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解析】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通過對化石的收集和整理,人們發現:越是古老地層中的化石,其結構越簡單,生物越低等;越是新近地層中的化石,其結構越復雜,生物也越高等。當然,在古老的地層中不可能發現與該地層不相符的相對復雜和高等的生物。【答案】D同步訓練A組1.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是 ( ) A.化石證據 B.生物由細胞構成 C.對生物進行解剖 D.觀察生物的行為2.如圖所示是某地層中發現的某動物足跡化石。下列對于該化石的分 析正確的是 ( ) A.它屬于遺跡化石 B.它屬于遺物化石 C.它屬于遺體化石 D.足跡化石對研究該類生物毫手音口3.下列描述的物體不屬于化石的是 ( ) A.在河南西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 B.在古代墓穴中挖掘出來的絲綢 C.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發現的始祖鳥 D.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發現的有新鮮血肉的猛犸象4.馬是研究生物進化過程的最佳例子之一,這是因為 ( ) A.馬的體形大,研究方便 B.馬的進化比較有規律 C.發現了很多馬的化石材料 D.目前還有野生馬與現代馬作比較5.化石之所以能夠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 ( ) A.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 B.化石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的 C.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里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 D.化石是地殼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6.19世紀在歐洲中部的地層中發現了l.5億年前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變成翅膀,翅膀上有爪,還有一條長尾巴,它是 ( ) A.爬行類與哺乳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B.爬行類與鳥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C.魚類與鳥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D.鳥類與哺乳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7.許多特殊的動植物被稱為“活化石”,如我國的銀杏樹。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獲了第一條被稱為“活化石”的腔棘魚,到現在已經發現并捕獲了好幾百條腔棘魚。銀杏樹和腔棘魚被稱為“活化石”是因為它們的特征是21*cnjy*com ( ) 21*cnjy*com A.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貴 B.該物種出現年代早,但形態結構至今無多大變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貴 C.該物種出現年代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該物種在地球上出現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貴同步訓練B組8.兔子有尾巴,在人的胚胎發育過程中,也有同兔胚胎發育相似的尾巴出現,此現象說明 ( ) A.人類起源于兔類B.人類和兔類共同起源于單細胞動物C.人類和兔類有共同的祖先D.人類和兔類共同起源于水生動物9.如圖所示,某地三個巖層A、B、C中均發現了許多生物化石。請分析回答: (1)比較低等簡單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巖層中;比較高等復雜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巖 層中。(2)化石記錄可以證明,生物的進化趨勢是 、 、 。 10.細胞色素C是由l0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經過對其化學結構的測定,各種生物有所不同。若以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標準,將若干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與人相比較,將其薺別列表如下:生物名稱黑猩猩獼猴袋鼠馬響尾蛇氨基酸差別01101214生物名稱金槍魚鯊魚天蠶蛾小麥酵母菌氨基酸差別2123313544(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和生物的親緣關系是:親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 。21*cnjy*com(2)從表中可知,人和 的親緣關系最遠,因為兩者的 。(3)表中的各類生物在形態結構上差別很大,但它們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數目差別卻不大,這說明以上各種生物之間有著 。21*cnjy*com(4)表格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為 提供了證據。21*cnjy*com1.5 生物的進化(1)1.A 2.A 3.B 4.C 5.C 6.B 7.B 8.C 9.(1)C A (2)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陸生 l0.(1)越小 (2)酵母菌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大 (3)共同的祖先 (4)進化論[解析:由表可知,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人與酵母菌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大,故人與酵母菌的親緣關系最遠。表中各類生物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數目差別不大也說明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為進化論提供了證據。]1.5生物的進化(2)學習指要一、知識要點1.神創論認為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是由神(上帝)創造的,物種是不可變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無任何親緣關系。2.布豐的直線進化理論認為物種可變,原因是它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3.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認為生物有各自的祖先,物種變異是連續的過程,物種進化的原因是生物具有由低等向高等發展的力量。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起源于同一個祖先,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生物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自然選擇是物種進化的原因。二、重要提示1.布豐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直線式進化的。他是最早提出生物進化思想的學者,但布豐不能具體解釋生物進化的機制,而拉馬克是最早提出生物進化理論的人。2.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目前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并非都是緩慢漸變的,有時存在物種爆發式產生的現象,這是達爾文理論難以解釋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有關生物進化的理論將不斷完善。21*cnjy*com3.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它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四個方面的內容。21*cnjy*com科學廣場地球環境演化與生物金進化 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千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撞擊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海域。隕星以極高的速度和大氣分子相撞擊,壓縮大氣并產生極高的溫度和極強大的沖擊波,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00萬億噸TNT爆炸產生的能量,約為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的500億倍。強大的沖擊波破壞和燃燒著地面上的一切物體,所產生的大量煙塵、炭黑和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屏蔽了太陽輻射,使地面降溫8℃~20℃,海水降溫2℃~3℃。漫長寒冷的冬季降臨,地面的冰蓋增大、海水退縮、鹽度上升,導致部分海洋生物滅絕,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大量餓死。強大的沖擊波使得大面積的海水立即蒸發,海水產生的劇烈震蕩,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此外,還造成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各種宇宙射線直射地面,危害地表生物。由于氣溫下降導致的巨大冰蓋對陽光的反射,使氣候進一步向寒冷方向發展。由此引起的寒冷氣候約維持了幾十萬年,生物遭到空前的打擊,約有60%~80%的生物種類在白堊紀末從地球上消失。21*cnjy*com新生代以來,在3400萬年前、l500萬年前、240萬年前、110萬年前,都曾發生過直徑為l~5千米的隕星撞擊。雖說其能量都明顯小于白堊紀末的那次撞擊,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物毀滅。21*cnjy*com解題指導【例題】達爾文發現在大風經常襲擊的克格倫島上,昆蟲的翅要么很強大,要么退化,沒有中等大小翅的種類。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是否經常使用翅膀的結果B.食物獲得多少的結果C.定向變異的結果D.大風作用下,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解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都存在變異,而變異是不定向的。原本島上昆蟲翅膀的形狀會多種多樣,但在大風經常襲擊下,具有發達翅膀的昆蟲能在島上生存;翅膀退化的昆蟲也因失去飛翔的能力而適應了大風的環境;而那些中等大小翅膀的昆蟲,會在大風中被吹入海中遭到淘汰。由此可見,大風對島上昆蟲起到了選擇的作用。【答案】D同步訓練A組1.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 ,其實質是 。2.根據達爾文進化論,恐龍在地球上滅絕的根本原因是 ( ) A.恐龍繁殖過度,造成食物缺乏 B.恐龍繁殖過度,造成生存空間緊張 C.‘恐龍敵害增多,難于戰勝 D.恐龍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生活環境3.現在的長頸鹿的頸都很長,這是 ( ) A.經常使用頸部的結果 B.自然選擇的結果 C.人工選擇的結果 D.不斷變異的結果4.樺樹林中出現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長大后,其高度超過樺樹,樺樹因不耐陰而逐漸死亡,樺樹林最終被云杉取代。這一變化過程表明 ( ) A.種內斗爭有利于物種延續 B.適者生存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 C.云杉的進化水平比樺樹高 D.云杉的結構比樺樹復雜5.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為長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視覺21*cnjy*com B.食蟻獸的長舌是因為長期舔食樹縫中的螞蟻反復不斷伸長所致 C.鹿和狼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相互選擇,結果發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麥連年冬種可以變成冬小麥,這是環境影響的結果21*cnjy*com6.達爾文環球航行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某島嶼時,發現這里仙人掌非常豐富,地雀的喙也與其他島嶼地雀的喙不同,大多為尖而長。下列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最合理的是 ( ) A.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強 B.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更兇猛 C.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長的地雀更適應在仙人掌豐富的島嶼生存7.下列屬于生物進化的變化過程是 ( ) A.白化苗(不含葉綠素)在光照條件下轉為綠色 B.蝌蚪變成青蛙21*cnjy*com C.矮小的始祖馬演化為高大的現代馬 D.千年古蓮子萌發形成幼苗21*cnjy*com8.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種類的個體,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可以遺傳的。 (2)隨著環境改變,食物減少,跑得快且兇猛的狼才能獲得食物生存下去,這就是 。環境和食物對狼起了 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定向的,它決定著狼 的方向。(3)狼的進化過程是通過 實現的。同步訓練B組9.不同植物的葉片的著生方式不同,但其相鄰的兩片葉總是不重疊的,而呈鑲嵌式的排列,這是植物對 ( ) A.蒸騰作用的適應 B.異化作用的適應 C.光合作用的適應 D.呼吸作用的適應10.當“601”藥問世時,可有效治療病毒性感冒。幾年后其療效逐漸降低,因為感冒病毒有了抗藥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 21*cnjy*com A.病毒接觸藥物后,慢慢地產生了抗藥性 B.病毒為了適應環境,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C.藥物對感冒病毒進行選擇的結果21*cnjy*com D.后來的藥量用得過少,產生了抗藥性變異11.如圖所示,甲圖表示l940一1960年某地降雪的天數,乙圖表示同一時間內該地區白色老鼠占同種個體的百分數,請你分析回答: (1)雪地老鼠的毛為白色,這是生物對環境的 現象,是長期 的結果。如果降雪推遲,白色老鼠易被天敵發現而被捕食,這說明 。21*cnjy*com(2)隨著降雪天數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數量 (填“增多”“減少”或“不變”),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之(填“前”或“后”)。從l940--1960年的降雪天數看,開始時逐漸上升,以后逐漸下降,這種變化對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 1.5 生物的進化(2)1.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2.D 3.B 4.B 5.C 6.D 7.C 8.(1)變異 (2)適者生存選擇進化 (3)自然選擇 9.C[解析:葉片不重疊是為了得到更多陽光。] 10.C 1l.(1)適應 自然選擇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 (2)增多 后 定向選擇[解析: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為白色,這是一種保護色,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如果降雪推遲,則白色老鼠將更容易被天敵發現,說明適應是相對的。通過圖表分析可發現隨著降雪天數增多,白色老鼠的數量增多,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此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之后,以后白色老鼠數量又逐漸減少,這主要是環境變化對老鼠毛色起了定向選擇作用。]1.5生物的進化(3)學習指要一、知識要點1.樺樹尺蛾群體中不同體色個體數量變化的原因 (1)1850年以前樹林的樹干均為灰色,淺色尺蛾體色與環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敵發現,生存機會大而數量逐漸增多(適者生存);黑色尺蛾體色與環境不同,容易被天敵捕食而導致數量逐漸減少(不適者淘汰)。 (2)從1850年到l900年,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煙囪的滾滾濃煙染黑了樹干,黑色尺蛾變得容易生存下來,因而數量增多。 (3)1900年以后環境中還存在淺色尺蛾的原因:一方面,除了樹干顏色變化這一環境因素對尺蛾進行著自然選擇以外,影響尺蛾生活的其他因素(如溫度、水分等)也不斷地對尺蛾的后代進行著選擇,因此少量生命力頑強的淺色尺蛾與一般的黑色尺蛾相比生存下來的機會更大;另一方面,黑色尺蛾在產生后代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淺色個體的變異類型。2.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1)植物界的進化:原始藻類一原始苔蘚和原始蕨類植物;原始蕨類植物一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2)脊椎動物的進化:原始魚類一原始兩棲類一原始爬行類一原始鳥類和原始哺乳類。二、重要提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環境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21*cnjy*com科學廣場中華龍鳥的故事 1996年8月,遼寧省的一位農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它體態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后肢長而粗壯。此外,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像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像羽毛一樣的物質長度約為0.8厘米。科學家們經過認真的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于是在中國發現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的發現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從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新證據。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后指出,中華龍鳥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環節。中華龍鳥的“羽毛”成片狀,具有羽軸。這些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結構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鳥類演化的初始階段。從中華龍鳥顯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國的始祖鳥更加古老和原始,中華龍鳥的骨骼特征像恐龍,頭較大,有牙齒,尾椎數目多,行動敏捷,但還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但根據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這一重要特征,完全應該把它歸人鳥類而不是恐龍類,因為爬行動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鱗片,而絕不會披有毛或羽毛。解題指導【例題】某科學家在1965年做了一項實驗,他將黑色和淺色的兩種類型的蛾,分別放到因工業污染而造成的黑色樹干和未被污染的淺色樹干的樹林里,一段時間后,再盡量捕回,以檢查它們的存活數,結果如下表所示。AB黑色蛾淺色蛾黑色蛾淺色蛾釋放數目154只164只472只496只再捕回數目89只41只28只208只 (1)表中,代表黑色樹林的是 (填“A”或“B”),判斷的依據是 。(2)蛾類的黑色和淺色不同類型保護色的形成,是 的結果。【解析】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敵,如鳥類,是靠視覺來識別和捕捉獵物的,這樣,體色與環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殺的概率遠高于那些與環境背景色接近的蛾。當然蛾類的不同體色是與其原來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1)A 在A樹林中,再捕回的黑色蛾的數目比較多(2)自然選擇同步訓練A組1.最早提出“人猿同祖論”觀點的科學家是 ( ) A.赫胥黎 B.達爾文 C.拉馬克 D.布豐2.研究結果表明,人和黑猩猩的骨骼在結構上幾乎完全相同,盲腸也相似,都有蚓突,胚胎在五個月以前也是完全一樣的。這些事實說明 ( ) A.人是由黑猩猩進化而來的 B.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C.人比黑猩猩高等21*cnjy*com D.現代的黑猩猩也能進化成人3.科學家發現在種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現了種子,但沒有花,說明種子蕨是 ( ) A.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B.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C.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問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D.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4.如圖所示的演化樹顯示了目前科學家對小熊貓、大熊貓、熊和浣熊之間親緣關系的認識,你認為和大熊貓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是 ( ) A.小熊貓 B.熊 C.浣熊 D.大熊貓21*cnjy*com21*cnjy*com5.某地有一個大型的石灰廠,其白色的粉塵使周圍的植物都變成了灰白色。如果該廠長期生產,請你推測,該廠周圍環境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最可能的變化結果是圖中的 ( )6.請按進化的先后順序對下列生物類群進行排列: ①裸子植物;②魚類;③藻類;④無脊椎動物;⑤蕨類;⑥鳥類和哺乳類;⑦苔蘚;⑧爬行類;⑨被子植物;⑩兩棲類 (1)動物的進化: ; (2)植物的進化: 。同步訓練B組21*cnjy*com7.如圖所示的進化樹,簡要表示了幾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從進化樹我們可以推測 (1*cnjy*com ) 21*cnjy*com A.a、b、c、d四種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層中出現最早的生物是.e C.較a和e而言,a和b間的親緣關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某一地區棲息著深、淺色兩種體色的蛾,它們晚上活動,白天在樺樹的樹干上休息;該地區中還生存著許多鳥類,會捕食這些蛾。在1935年,該地區建了許多工廠,不斷產生的黑煙把原先樹干顏色較淺的樺樹熏黑了。研究員從1910年開始調查該地區淺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所得的結果如表所示。年代淺色蛾的比例(%)深色蛾的比例(%)1910937192093719309371940505019502278196089221*cnjy*com(1)下列能解釋兩種樺尺蛾數量改變的原因的是 ( ) A.人工選擇 B.自然選擇 C.樺尺蛾遷移 D.深色過度繁殖(2)蝙蝠也會捕食這些淺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們不像鳥類用視覺尋找食物,而是利用聲波定位食物。若在1940年,該地區的鳥類突然全被蝙蝠取代,則在1948年,該地區淺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21*cnjy*com) A.淺色蛾93%,深色蛾7% B.淺色蛾50%,深色蛾50% C.淺色蛾29%,深色蛾71% D.淺色蛾22%,深色蛾78% 1.5 生物的進化(3)1.A 2.B 3.B 4.B 5.D 6.(1)④②⑩⑧⑥ (2)③⑦⑤①⑨ 7.C 8.(1)B (2)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名師導學——1.5 生物的進化(1).doc 名師導學——1.5 生物的進化(2).doc 名師導學——1.5 生物的進化(3).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