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名師導學——第1章 演化的自然(打包下載)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名師導學——第1章 演化的自然(打包下載)

資源簡介

第1章演化的自然
1.1宇宙的起源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古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各民族都有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和想象。
2.宇宙起源的證據——星系運動的特點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對星系光譜的研究,發現星系的運動有如下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
3.大爆炸宇宙論是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一種宇宙起源學說。大爆炸學說認為,大約150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宇宙全部以極高的密度和溫度,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這個大火球的爆炸中誕生的。爆炸引起的宇宙膨脹一直延續至今,并仍將不斷延續下去。
二、重要提示21*cnjy*com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水平是和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科學假說都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深入不斷發展和完善的。
2.宇宙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宇宙是物質的;二是宇宙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宇宙永恒”假說。這種假說認為,宇宙并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動蕩不定,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宇宙中的星體、星體密度以及它們的空間運動都處在一種穩定狀態。這種假說是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邦迪和戈爾特提出的。
科學廣場
宇宙起源的幾種假說
“宇宙層次”假說。這種假說是法國天文學家沃庫勒等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宇宙的結構是分層次的,如恒星是一個層次,恒星集合組成的星系是一個層次,許多星系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星系團是一個層次,一些星系團組成的超星系團又是一個層次。
“大爆炸”宇宙論。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即“大爆炸”宇宙論。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原始火球”于l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爆炸引起的宇宙膨脹一直延續至今,并仍將延續下去。
霍金的宇宙無邊界設想。宇宙無邊界設想認為:第一,宇宙是無邊的;第二,宇宙不是一個可以任意賦予初始條件或邊界的一般系統。
霍金預言宇宙有兩種結局:它可以永遠地膨脹下去,或者它會塌縮在大擠壓處終結。霍金的宇宙模型應該說是建立在大爆炸理論基礎上的,大爆炸理論是說宇宙最開始處于極度壓縮的一點上,溫度相當高(內能大)。而大爆炸以后,物質互相遠離,內能轉化為動能。至于會大擠壓還是一直膨脹,取決于最后是引力占上風還是動能占上風。引力占上風會大擠壓,動能占上風就一直膨脹了。
解題指導
【例題】現代宇宙論最重要的證據是 ( )
A.氣球充氣后會不斷膨脹,氣球上各個小圓點間距離不斷變化
B.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論
C.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
D.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用神斧開天辟地
【解析】現代宇宙論是指目前人們廣為接受的一種宇宙起源學說——大爆炸宇宙論,它認為宇宙是在“原始火球”的大爆炸中產生的。該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是哈勃發現的星系運動的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運動的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氣球充氣膨脹時,球面上的點相互遠離,這個活動只是用來輔助人們理解星系相互遠離很有可能是宇宙在膨脹。
【答案】C
同步訓練A組
1.中國古代流傳著“開天辟地”的神話,下列對該神話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這是一個科學假設
B.它能科學地解釋宇宙起源
C.它采用了宇宙膨脹的觀點
D.它既是神話,也反映了人類對宇宙起源進行探究的思想
2.如圖所示,在一只氣球上畫一些小圓點,充氣使氣球不斷膨脹,觀察此過程中各個小圓點之間的距離變化。該實驗是模擬 ( )
A.板塊的運動21*cnjy*com
B細胞的生長21*cnjy*com
C.分子的運動21*cnjy*com
D.宇宙的膨脹21*cnjy*com
3.目前,大爆炸宇宙論已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其主要觀點有 ( )
A.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歲
B.宇宙以極高的密度和溫度,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中
C.宇宙在爆炸中誕生,并不斷地膨脹下去
D.以上說法都是
4.在光譜研究中所發現的“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現象,說明 ( )
A.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
B.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靜止不動的星體
C.揭示了宇宙中星系的中心
D.在光譜研究中可能存在比較大的誤差
5.科學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新的科學理論或學說通常是在補充、修正甚至推翻原有理論或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下列各種觀點中,關于宇宙起源的科學假說是 ( )
A.盤古開天辟地 B.宇宙無邊界設想 C.愚公移山 D.上帝造萬物
6.科學家對1994年夏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的天文現象進行了準確的預報和大量的觀察研究,這一事實表明 ( ) 21*cnjy*com
A.宇宙膨脹理論是錯誤的
B.人類已能預測一切自然現象
C.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
D.宇宙是不可認識的,以上準確預報只是巧合
7.如圖所示為大爆炸宇宙模型中半徑、溫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 ( )
①隨著宇宙半徑的增大,宇宙溫度在升高;②隨著宇宙半徑的增大,宇宙溫度在降低;③宇宙在不斷收縮;④宇宙在不斷膨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關于下列話題,屬于神話的有 ;屬于科學假說的有 ;屬于科學理論的有 。
①牛頓第一定律;②女媧補天;③宇宙黑洞理論;④大陸漂移說;⑤上帝造物;⑥盤古開天辟地;⑦大爆炸宇宙論;⑧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
9.下列宇宙探測的成果中,對改變人類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21njy*com )
①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X射線和丫射線;②利用衛星進行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空間通訊、飛機導航等;③利用衛星尋找地球上的資源;④探測到許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表中列舉的是部分星座移動的數據:
星系所在的星座
離銀河系的距離
(百萬光年)
移動的速度
(米/秒)
處女座
80
1200
大熊座
980
15000
牧夫座
2540
39000
長蛇座
3980
61000
通過分析表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你發現星系離銀河系的距離和它們移動的速度之間有什么規律?
(2)你認為宇宙在膨脹還是在收縮,還是保持著原有的體積?
第1章演化的自然
1.1 宇宙的起源
1.D 2.D 3.D 4.A 5.B 6.C 7.B 8.②⑤⑥③④⑦①⑧[解析: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文化的解釋與想象的故事,如女媧補天、上帝造物、盤古開天辟地等。假說是根據一些事實證據提出的推測與說明,如大陸漂移說、大爆炸宇宙論等。定律是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如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9.B l0.(1)星系離銀河系的距離越遠,移動速度越快 (2)宇宙在不斷膨脹
1.2太陽系的形成與地球的誕生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1)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創立了“地心說”,提出地球作為一個天體存在于宇宙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建立了“El心說”,他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繞太陽轉動的。
2.太陽系中行星運動的共同特點:太陽系的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和太陽自轉的方向一致,太陽系的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3.太陽系形成的假說
(1)星云說:l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說”。該學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2)“災變說”認為地球等行星的物質是因為某種偶然的巨變而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
二、重要提示
1.“地心說”否定了人們對宇宙天圓地方的認識,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地心說”被教廷利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反而阻礙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21*cnjy*com
2.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地球中心論的宇宙觀,能科學地解釋行星和太陽在空間上的運行現象,在對宇宙的認識發展上是一個飛躍,對天文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看顯然是錯誤的。21*cnjy*com
科學廣場
星云說
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地解釋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問題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兩位著名學者。他們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個龐大的旋轉著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斷收縮。星云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成質量很大的原始太陽。與此同時,環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物質微粒旋轉加快,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漸增大,在物質微粒間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漸漸形成團塊,大團塊再吸引小團塊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按同樣的過程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說”。
原始星云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同時旋轉加快,形狀變得越來越扁,逐漸在赤道面上形成一個“星云盤”。組成星云盤的物質可分為“土物質”“水物質”“氣物質”。這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斷收縮和聚集,形成許多“星子”。星子又不斷吸積、吞并,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陽,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陽和行星胎進一步演化,形成太陽和八大行星,進而形成整個太陽系。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八大行星之一。這就是現代星云說。
解題指導
【例l】關于托勒密的宇宙體系和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心說”因為是正確的,所以長期居于統治地位
B.“日心說”提出宇宙以太陽為中心,這種說法被證實是正確的
C.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心說”和“日心說”都是不正確的
D.托勒密提出了不正確的觀點,因此他的科學價值不值一提
【解析】“地心說”和“日心說”是人類認識宇宙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兩種重要假說。本題主要考查這兩個學說關于宇宙體系說法的區別,關鍵是對這兩種體系核心內容的理解,并且明確人 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展、深入的。
【答案】C
【例2】下列現象中,與“星云說”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 )
A.太陽的自轉方向與太陽系中行星的公轉方向基本一致21*cnjy*com
B.太陽系中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C.“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21*cnjy*com
D.太陽系中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為橢圓形21*cnjy*com
【解析】 “星云說”是有關太陽系形成的學說之一,該學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太陽的自轉方向和太陌系中行星韻公轉方向一致,是由于它們形成于同一旋轉的星云云盤;太陽系中行星的公轉軌道幾乎位于同一平面,也說明它們的物質來源于同一個扁平的星云云盤。這一些均為“星云說”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為橢圓形,與“星云說”的形成沒有必然聯系。21*cnjy*com
【答案】D21*cnjy*com
同步訓練 A組
1.如圖所示為“ ”宇宙體系模型圖,該學說認為 是宇宙的中心,和 是繞 轉動的,該學說的出現挑戰了當時居于統治地位的“ ”。
2.“地心說”宇宙體系學說在科學發展史上的積極作用是 ( )
A.認識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打破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建立了宇宙空間的觀念
C.符合了宗教的思想
D.發展了“日心說”宇宙體系學說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小到大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
A.太陽系→銀河系→地月系→總星系
B.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總星系
C.地月系→銀河系→總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4.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投票表決,決定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去,劃為“矮行星”。對此,下列認識錯誤的是 ( )
A.冥王星不再屬于太陽系21*cnjy*com
B.冥王星自身質量太小21*cnjy*com
C.科學是不斷發展的21*cnjy*com
D.人類對科學的認識是不斷提高的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①表示一塊 ,從圖①到圖⑤說明太陽系是由 收縮形成的。
(2)圖②到圖④中,中心天體是 。
(3)圖⑤中八大行星繞中心天體的公轉方向是 ,它們的軌道平面大多接近于 。
同步訓練 B組
6.目前,下列說法能夠被大部分人認同的是( )
A.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繞著太陽轉動的
C.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D.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是不一致的21*cnjy*com
7.關于月球的形成,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說:分裂說: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
同源說:月球和地球在同一個浮動星云內同時形成;
碰撞說:在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中,地球與一個較大的天體發生了劇烈的碰撞,激射到太空中的地球物質與該碰撞天體的殘骸不斷相互吸引,最終形成了月球。
(1)有科學家用圖示形象地描述了月球形成的過程,你認為該圖示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種假說? 。
(2)若中間核心天體表示恒星,則上圖四個過程中, 和 兩個過程可以作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說”解釋太陽系行星形成的模型。
1.2 太陽系的形成與地球的誕生
1.日心說 太陽 地球 行星 太陽 地心說 2.B 3.D 4.A 5.(1)星云一塊星云(2)太陽(3)一致的,即自西向東同一平面 6.C[解析:用現代的宇宙觀來看,地球、太陽都不是宇宙的中心。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太陽,后形成地球等行星,各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是一致的。] 7.(1)碰撞說 (2)C D[解析:由圖可知,月球是由于地球與一個較大的天體發生了劇烈碰撞而形成的,故描述的是碰撞說。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一步旋轉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可用圖中的C和D兩個過程來模擬。]
21*cnjy*com
21*cnjy*com
21*cnjy*com
21*cnjy*com
1.3恒星的一生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恒星的發展階段有紅巨星、超新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1)紅巨星呈紅色,直徑比太陽大10~100倍,亮度比類似太陽的恒星大得多。
(2)超新星在超紅巨星的爆炸中誕生,核心的密度非常大。
(3)白矮星是一種光度低、體積小、密度很大的恒星。
(4)中子星是質量約為太陽的1.44~2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體積很小、密度極大的星核。
(5)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在它附近的所有物質都會被吸引。
2.恒星的演化
二、重要提示
恒星來之于星云,又歸之于星云。恒星最初是由星云收縮形成的,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都會不斷地向四周拋出物質,這些物質自由地在太空中擴散,最后將漸漸形成孕育新一輪恒星的星云。21*cnjy*com
科學廣場21*cnjy*com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黑洞吞噬恒星
2004年2月19日,一個由國際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組首次觀測到黑洞吞噬恒星。據說,這顆“倒霉”的恒星在飛近一個黑洞時,在黑洞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變形,被肢解并被黑洞部分地吞沒了。這個黑洞位于RX]1242--11星系中心,距地球7億光年,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l億倍。科學家相信,被吞噬的恒星與太陽差不多大,它在飛行中受另一顆恒星的影響,轉彎時“不慎”被黑洞俘獲。該星上溫度高達數百萬度的氣體被黑洞吸引,所形成的X射線狂風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該恒星的剩余部分飛散到該星系各處。天文學家通過美國航天局的錢德拉天文望遠鏡和歐洲的XMM牛頓X光望遠鏡分別觀測和證實了這一罕見的天文現象。
黑洞理論雖然形成多年,但是由于黑洞不能被直接觀察到,所以天文學界對黑洞的存在一直處在推論階段。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恒星被黑洞肢解的情景,從而證實了該理論的正確性。而這一特殊天文現象在一個星系中發生的概率是一萬年一次。
解題指導
【例題】下列關于太陽演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
B.太陽的光和熱是靠太陽內部氫核發生熱核反應而產生的
C.太陽正處在生命力旺盛的“中年”時期
D.太陽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將演化成為中子星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太陽的形成與演化過程,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之后太陽成為以氫核發生熱核反應來維持的恒星,太陽在這個階段能穩定生存l00億年,目前正處在生命力‘旺盛的“中年”時期,在內部的氫消耗完之后,將演變為體積巨大的紅巨星,然后再演變成體積極小、密度很高的白矮星。
【答案】D
同步訓練A組
1.下列有關恒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白矮星”相當于太陽的中年階段
B.“恒星”即“永恒不變的星”,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狀都是固定的
C.恒星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以至于恒星在天空中的變動我們很難察覺
D.遠處觀察者能夠看到來自黑洞的光,因此天文學家能夠測出黑洞的存在
2.下列太陽的演化過程順序正確的是 ( )
A.太陽→白矮星→紅巨星
B.太陽→紅巨星→白矮星
C.太陽→超紅巨星→白矮星
D.太陽→紅巨星→中子星
3.在太陽的一生中,體積極小,密度很大的階段是 ( )
A.星云 B.紅巨星 C.白矮星 D.成年太陽
4.如圖是太陽從“出生”到“死亡”的條形圖。21*cnjy*com
21*cnjy*com
(1)現在,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大約處在圖中 ( )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2)在DE段太陽將形成 (21*cnjy*com)
A.星云 B.穩定狀態的恒星 C.紅巨星 D.超新星
(3)當太陽走到生命的盡頭F點時,它將成為一顆 ( )
A.超新星 B.暗矮星 C.白矮星 D.黑洞
5.人類對黑洞的認識,最有可能通過的渠道是 ( )
A.航天探測器近距離接近黑洞
B.用射電望遠鏡觀察黑洞
C.黑洞附近的恒星可能會受黑洞引力的影響而有特別的分布
D.黑洞發出的光被我們接收到
6.據中國古籍《宋會要》記載,宋至和元年(公元l054年)曾有一顆非常明亮的“客星”出現:“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這顆“客星”是現在我們認識的 (21*cnjy*com)
A.紅巨星 B.超新星 C.白矮星 D.小行星
同步訓練 B組
7.早在1965年,科學家們在天鵝座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l萬光年的恒星,命名為“天鵝座X一1”。根據計算,該恒星的質量為太陽的30倍,但是科學家們并沒有發現它所發出的任何光線。你認為該恒星應該已經演變成了 (21*cnjy*com)
A.白矮星 B.超新星 C.中子星 D.黑洞
8.恒星壽命是指恒星在耗盡燃料之前,它能存在的時間。如圖展示了恒星的質量與它的壽命的關系。由圖可知:恒星的質量與它的壽命的關系為 。一個質量是太陽2倍的恒星大約能存在 。
21*cnjy*com
9.在認識世界時,我們經常用各種方法來形象、直觀地表示事物或者規律。下列關于太陽一生的體積變化規律最為合理的圖象是 ( )
21*cnjy*com
1.3 恒星的一生
1.C 2.B 3.C 4.(1)C (2)C (3)C 5.C 6.B 7.DE解析:恒星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但最后的“歸途”有所差異,主要取決于恒星,的質量大小。科學研究表明,質量是太陽的1.44~2倍的恒星,最后將演化為中子星;而質量更大的恒星,最后將演化成連光線都不能逃脫它吸引的黑洞。] 8.恒星的質量越大,其壽命越短30億年 9.BE解析:由所學的知識已知,太陽的一生要經歷約100億年的穩定期,再演化為體積約為100個太陽大小的紅巨星,這個階段約持續l0億年,最終演化為光度低、體積小、密度很大的白矮星。從圖中來看,只有選項B能準確地表達出演變過程順序、大小及時間的關系。]
1.4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誕生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地球的演化
(1)地球早期的演化: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是一個熾熱的熔巖球,然后慢慢冷卻凝固形成固態外殼。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釋放出水蒸氣、二氧化碳等原始大氣,其中的水蒸氣隨著溫 度的下降,凝結成水滴降到地表,匯流成原始海洋。在距今約38億年前,最原始的生命體在海洋中誕生。
(2)25億年前至今的演化
①25億~6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大片陸地和山脈,海洋中的藻類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
②6億~2.5億年前的古生代,陸地大面積增加,出現了各種較為低等的生物。
③2.5億~0.7億年前的中生代,中國大陸輪廓已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類動物繁盛。
④0.7億年前至今,經歷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形成了許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脈,鳥類、哺乳類和被子植物出現。
2.生命的誕生
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米勒模擬原始大氣及當時的條件,進行合成有機物的實驗,讓人們相信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假說。該假說認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由一些有機化合物經過長期而又復雜的化學變化,形成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這些物質經過濃縮、凝聚等作用,再經歷漫長、復雜的變化形成原始生命。
二、重要提示
1.地球和太陽一樣,也有自身的演化規律,并且在不同的演化階段,有不同的生物進化特點。21*cnjy*com
2.生命起源問題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人們只能通過模擬實驗和推測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種假說,“化學進化假說”只是眾多假說中目前被廣泛認同的一種。21*cnjy*com

科學廣場
新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0年9月29日宣布,新發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可能像地球一樣具備生命存在所需必要條件。
這并非科學家首次發現這類行星,但新發現的這一行星看上去“宜居”條件好得多。它位于“宜居帶”(宜居帶指行星距離恒星遠近合適的區域)正中。在這一區域內,恒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表面平均溫度為零下31℃至零下l2℃。行星大小適中,意味著可能具備適宜生命生存的表面、重力和大氣,星球上可能存在液態水。
這顆行星圍繞天秤星座內名為Gliese 581的紅矮星(恒星的一種)運行,距地球約20光年(189.21萬億公里),公轉周期約為37個地球日。以現階段技術。乘太率船前往那罪需要幾代人時間才能抵達。
解題指導
【例l】下列有關地球演化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球“出世”之初是一個由巖漿構成的熾熱的球
B.“嬰兒期”地球原始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氧氣和氮氣
C.科學家是通過對世界歷史的長期研究來了解地球演化史的
D.地球固態的地殼一形成便奠定了現代地球地貌的基礎
【解析】“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說”認為,地球是由形成太陽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而形成的。在擠壓收縮過程中產生的高溫使地球物質呈融熔的巖漿狀態,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才形成如今有厚固體地殼和水圈的相對“冷”的地球。所以A選項為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所認可。地球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氫氣、氨氣和水蒸氣,而不是氮氣和氧氣。現今地球大氣的成分是經過后來生物生命活動參與所演化的結果,因此8選項不正確。歷史通常是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史學研究的對象。科學家是通過對地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研究認識地球演化史的,這屬于地史學和地質學的研究范疇。況且,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歷史)相對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說,只是極其短暫的一剎那,因此C選項不正確。地球從初始的巖漿構成的熾熱“火球”,到固體地殼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固體地殼形成后,又經歷了漫長反復的演變才形成如今地球海陸分布、山河大地起伏的面貌。簡言之,如今的地球面貌是在經歷了幾十億年的風雨滄桑不斷演化后形成的,因此D選項不正確。
【答案】A
【例2】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假說”已被廣大學者接受,這一假說與生命的“自然發生論”(認為生命是從非生命物質中產生的,而且是突然發生的)有一點是相同的,它是 ( )
A.生命都是從非生命物質中突然產生的
B.生命都是從非生命物質中產生的
C生命都是在目前條件下從非生命物質中產生的
D.生命是在與宇宙進化相聯系的條件下產生的
【解析】兩種假說都認為生命來自非生命物質,只是“自然發生論”否認了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轉化條件和界限。選項A和C是“自然發生論”的看法,而D選項則是“化學進化假說”的觀點。21*cnjy*com
【答案】B
同步訓練A組
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起源于 ( ) 21*cnjy*com
A.原始大氣 B.原始大陸 C.原始海洋 D.原始森林
2.原始生命誕生的主要標志是 ( ) 21*cnjy*com
A.原始海洋的形成21*cnjy*com
B.原始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21*cnjy*com
C.出現原始界膜,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21*cnjy*com
D.具有原始的新陳代謝作用并進行繁殖
3.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二氧化碳等,在25億~6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這些氧氣主要來自于 ( )
A.海洋中的藻類釋放出的氧氣
B.水蒸氣分解形成
C.火山爆發時噴發出的氣體形成
D.生物的呼吸作用產生
4.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距今約44億年的巖石,這是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巖石。此項發現,對于下列哪個假說不具有直接的證據意義 ( )
A.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44億年前
B.地球的年齡大于44億年
C.44億年前地球表面已有部分固體巖石
D.44億年前地球表面的巖漿溫度已開始降低
5.人體血液中無機鹽的質量分數為0.9%。而研究表明,30億年前原始海水中無機鹽的質量分數也是0.9%。對此,下列觀點不可取的是 ( )
A.人類的祖先可能是從原始海洋中的原始生命逐漸進化而來的
B人體血液和原始海水中無機鹽的質量分數相同純屬巧合
C.人體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間存在著某種尚未被認識的關系
D.人體血液仍然帶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6.4億年前,綠色植物離開海洋登上陸地,導致了陸地大體型生物的演化。實現綠色植物登陸的地球環境條件是, ( ) 21*cnjy*com
A.陸地上出現降水現象,陸生植物可以獲取充足的水分21*cnjy*com
B.臭氧層的出現并吸收紫外線,保護陸生植物免受輻射傷害21*cnjy*com
C.大氣中出現豐富的氧氣,使陸生植物可以進行呼吸作用21*cnjy*com
D.大氣中的火山灰因重力沉降而減少,陽光可以直接達到地面,陸生植物可充分利用光能
7.如圖是記錄地球歷史的“金釘子”。你知道下列現象或生物分別出現在“金釘子”的哪段時間區間嗎?
(1)原始海洋形成于 ( )
(2)從原始生命形成到藻類的進化 ( )
(3)哺乳動物的出現 ( )
(4)恐龍生活的時期 ( )
(5)大氣中氧氣的出現和增多 ( )
(6)魚類的出現和繁盛 ( )
同步訓練B組
8.對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釋,有種理論叫做“宇宙胚種論”,它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宇宙中的其他天體。近年來,科學家在分析隕石成分時,發現在其他天體上存在構成生命物質的各種有機物,如氨基酸等;對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簡單的有機物。由此,你認為“宇宙胚種論”的觀點是21*cnjy*com ( ) 21*cnjy*com
A.正確的,應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于宇宙
B.錯誤的,因為教材告訴我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質
C.一種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猜想,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D.一種假設,事實根據很少,至今還不能被證實
9.歷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氣成分變化的可能性較小,而現在它們的大氣中都沒有游離氧,其主要成分是氫氣、氦氣、甲烷和氨。由此推測,原始地球空氣的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氣成分類似。l953年米勒做了一個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實驗。米勒向裝置中通入推測的原始大氣成分:甲烷、氫氣、氨、水蒸氣,通過放電和照射紫外線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環境條件,獲得了多種氨基酸。請根據實驗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米勒實驗屬于 (填“黑箱實驗”“對照實驗”或“模擬實驗”)。
(2)下列對米勒所做實驗的解釋中,你不認同的是 ( )
A.①內模擬了原始大氣及閃電
B.②內模擬了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降雨的過程
C.③內模擬了原始海洋
D.④內產生了多種蛋白質
(3)若在實驗裝置的氣體中有氧氣存在,則實驗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 。
(4)從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觀察到了實驗收集到氨基酸混合物的現象,你得出的結論是 。
(5)1972年米勒又開始做另一個實驗: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種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內,置于一78℃的低溫下達25年之久,結果發現小瓶內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質DNA和蛋白質的組成成分——堿基和氨基酸,據此可做出的推測是

1.4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誕生
1.C 2.D 3.A 4.A 5.B 6.B 7.(1)F (2)E (3)A (4)B (5)D (6)C 8.D 9.1(1)模擬實驗 (2)D (3)爆炸 (4)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能反應生成有機分子(原始生命物質)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生命物質)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低溫條件下)[解析:米勒實驗是模擬原始地球的環境合成了有機小分子物質,故是一種模擬實驗。在實驗中①模擬了原始大氣成分及閃電的環境;②模擬了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降雨的過程;③模擬了原始海洋;④內產生了多種氨基酸,說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能反應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如果氣體中混有氧氣,因氫氣、甲烷均有可燃性,混入氧氣極可能會發生爆炸。米勒將混合液置于一78℃的低溫環境下合成了堿基和氨基酸,說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溫條件下。] 21*cnjy*com
1.5生物的進化(1)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神創論和進化論關于生命的起源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神創論認為生物體都是神創造的,生物是一成不變的,生物之間無親緣關系;而進化論認為物種是進化而來的,生物的進化具有漸變性,生物進化與自然環境改變之間有密切關系,生物之間有親緣關系。現在進化論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
2.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都稱為化石。
3.馬的進化歷程:始祖馬→三趾馬→近代馬
(馬前趾變化) (四趾) (三趾) (一趾)
4.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二、重要提示
1.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作為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因此,各種生命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
2.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是按一定順序出現的。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探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21*cnjy*com
科學廣場
恐龍化石之最
最龐大的恐龍:草食性蜥蜴腳亞目恐龍。其中腕龍重約70噸,身長22米,站起來高l2米。最近人們又挖掘出更大的恐龍化石——巨龍和超龍。推算超龍比腕龍大三分之一,生前可能有20頭大象那么重。
最長壽的恐龍:雖然有的恐龍骨骼上有年輪,但由于發現的數量不多,無法做全面的比較。有科學家認為,長脖子的素食性恐龍若是熱血的,則可能活·到一百歲;若是冷血的,則有可能活到二百歲或更長些。
足跡最大的恐龍: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發現于美國的科羅拉多州,時代為侏羅紀晚期。這個足跡大得驚人,完全可以讓一個六歲的小孩在里面洗澡。21*cnjy*com
足跡最小的恐龍:最小的恐龍足跡是由一位業余恐龍愛好者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現的,整個足跡還不到2.54厘米長。估計該恐龍不過麻雀那么大。
解題指導
【例題】如圖l—1所示是未被破壞的地層,圖中從下至上的地層中,物種A首次在Ⅰ地層出現,物種B則首次出現在Ⅱ地層中。下列關于物種A、B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物種B結構比物種A復雜;②物種B結構比物種A簡單;③在I層內能找到物種B的化石;④在Ⅱ層內能找到物種A的化石;⑤物種A的出現早于物種B;⑥物種A的出現晚于物種B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通過對化石的收集和整理,人們發現:越是古老地層中的化石,其結構越簡單,生物越低等;越是新近地層中的化石,其結構越復雜,生物也越高等。當然,在古老的地層中不可能發現與該地層不相符的相對復雜和高等的生物。
【答案】D
同步訓練A組
1.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是 ( )
A.化石證據 B.生物由細胞構成 C.對生物進行解剖 D.觀察生物的行為
2.如圖所示是某地層中發現的某動物足跡化石。下列對于該化石的分
析正確的是 ( )
A.它屬于遺跡化石
B.它屬于遺物化石
C.它屬于遺體化石
D.足跡化石對研究該類生物毫手音口
3.下列描述的物體不屬于化石的是 ( )
A.在河南西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
B.在古代墓穴中挖掘出來的絲綢
C.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發現的始祖鳥
D.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發現的有新鮮血肉的猛犸象
4.馬是研究生物進化過程的最佳例子之一,這是因為 ( )
A.馬的體形大,研究方便
B.馬的進化比較有規律
C.發現了很多馬的化石材料
D.目前還有野生馬與現代馬作比較
5.化石之所以能夠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 ( )
A.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
B.化石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的
C.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里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
D.化石是地殼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
6.19世紀在歐洲中部的地層中發現了l.5億年前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變成翅膀,翅膀上有爪,還有一條長尾巴,它是 ( )
A.爬行類與哺乳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B.爬行類與鳥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C.魚類與鳥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D.鳥類與哺乳類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7.許多特殊的動植物被稱為“活化石”,如我國的銀杏樹。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獲了第一條被稱為“活化石”的腔棘魚,到現在已經發現并捕獲了好幾百條腔棘魚。銀杏樹和腔棘魚被稱為“活化石”是因為它們的特征是21*cnjy*com ( ) 21*cnjy*com
A.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貴
B.該物種出現年代早,但形態結構至今無多大變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貴
C.該物種出現年代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該物種在地球上出現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貴
同步訓練B組
8.兔子有尾巴,在人的胚胎發育過程中,也有同兔胚胎發育相似的尾巴出現,此現象說明 ( )
A.人類起源于兔類
B.人類和兔類共同起源于單細胞動物
C.人類和兔類有共同的祖先
D.人類和兔類共同起源于水生動物
9.如圖所示,某地三個巖層A、B、C中均發現了許多生物化石。請分析回答:
(1)比較低等簡單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巖層中;比較高等復雜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巖 層中。
(2)化石記錄可以證明,生物的進化趨勢是 、 、 。
10.細胞色素C是由l0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經過對其化學結構的測定,各種生物有所不同。若以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標準,將若干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與人相比較,將其薺別列表如下:
生物名稱
黑猩猩
獼猴
袋鼠

響尾蛇
氨基酸差別
0
1
10
12
14
生物名稱
金槍魚
鯊魚
天蠶蛾
小麥
酵母菌
氨基酸差別
21
23
31
35
44
(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和生物的親緣關系是:親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 。21*cnjy*com
(2)從表中可知,人和 的親緣關系最遠,因為兩者的 。
(3)表中的各類生物在形態結構上差別很大,但它們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數目差別卻不大,這說明以上各種生物之間有著 。21*cnjy*com
(4)表格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為 提供了證據。21*cnjy*com
1.5 生物的進化(1)
1.A 2.A 3.B 4.C 5.C 6.B 7.B 8.C 9.(1)C A (2)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陸生 l0.(1)越小 (2)酵母菌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大 (3)共同的祖先 (4)進化論[解析:由表可知,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人與酵母菌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大,故人與酵母菌的親緣關系最遠。表中各類生物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數目差別不大也說明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為進化論提供了證據。]
1.5生物的進化(2)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神創論認為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是由神(上帝)創造的,物種是不可變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無任何親緣關系。
2.布豐的直線進化理論認為物種可變,原因是它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
3.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認為生物有各自的祖先,物種變異是連續的過程,物種進化的原因是生物具有由低等向高等發展的力量。
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起源于同一個祖先,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生物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自然選擇是物種進化的原因。
二、重要提示
1.布豐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直線式進化的。他是最早提出生物進化思想的學者,但布豐不能具體解釋生物進化的機制,而拉馬克是最早提出生物進化理論的人。
2.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目前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并非都是緩慢漸變的,有時存在物種爆發式產生的現象,這是達爾文理論難以解釋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有關生物進化的理論將不斷完善。21*cnjy*com
3.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它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四個方面的內容。21*cnjy*com
科學廣場
地球環境演化與生物金進化
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千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撞擊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海域。隕星以極高的速度和大氣分子相撞擊,壓縮大氣并產生極高的溫度和極強大的沖擊波,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00萬億噸TNT爆炸產生的能量,約為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的500億倍。強大的沖擊波破壞和燃燒著地面上的一切物體,所產生的大量煙塵、炭黑和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屏蔽了太陽輻射,使地面降溫8℃~20℃,海水降溫2℃~3℃。漫長寒冷的冬季降臨,地面的冰蓋增大、海水退縮、鹽度上升,導致部分海洋生物滅絕,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大量餓死。強大的沖擊波使得大面積的海水立即蒸發,海水產生的劇烈震蕩,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此外,還造成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各種宇宙射線直射地面,危害地表生物。由于氣溫下降導致的巨大冰蓋對陽光的反射,使氣候進一步向寒冷方向發展。由此引起的寒冷氣候約維持了幾十萬年,生物遭到空前的打擊,約有60%~80%的生物種類在白堊紀末從地球上消失。21*cnjy*com
新生代以來,在3400萬年前、l500萬年前、240萬年前、110萬年前,都曾發生過直徑為l~5千米的隕星撞擊。雖說其能量都明顯小于白堊紀末的那次撞擊,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物毀滅。21*cnjy*com
解題指導
【例題】達爾文發現在大風經常襲擊的克格倫島上,昆蟲的翅要么很強大,要么退化,沒有中等大小翅的種類。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是否經常使用翅膀的結果
B.食物獲得多少的結果
C.定向變異的結果
D.大風作用下,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解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都存在變異,而變異是不定向的。原本島上昆蟲翅膀的形狀會多種多樣,但在大風經常襲擊下,具有發達翅膀的昆蟲能在島上生存;翅膀退化的昆蟲也因失去飛翔的能力而適應了大風的環境;而那些中等大小翅膀的昆蟲,會在大風中被吹入海中遭到淘汰。由此可見,大風對島上昆蟲起到了選擇的作用。
【答案】D
同步訓練A組
1.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 ,其實質是 。
2.根據達爾文進化論,恐龍在地球上滅絕的根本原因是 ( )
A.恐龍繁殖過度,造成食物缺乏
B.恐龍繁殖過度,造成生存空間緊張
C.‘恐龍敵害增多,難于戰勝
D.恐龍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生活環境
3.現在的長頸鹿的頸都很長,這是 ( )
A.經常使用頸部的結果
B.自然選擇的結果
C.人工選擇的結果
D.不斷變異的結果
4.樺樹林中出現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長大后,其高度超過樺樹,樺樹因不耐陰而逐漸死亡,樺樹林最終被云杉取代。這一變化過程表明 ( )
A.種內斗爭有利于物種延續
B.適者生存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
C.云杉的進化水平比樺樹高
D.云杉的結構比樺樹復雜
5.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為長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視覺21*cnjy*com
B.食蟻獸的長舌是因為長期舔食樹縫中的螞蟻反復不斷伸長所致
C.鹿和狼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相互選擇,結果發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麥連年冬種可以變成冬小麥,這是環境影響的結果21*cnjy*com
6.達爾文環球航行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某島嶼時,發現這里仙人掌非常豐富,地雀的喙也與其他島嶼地雀的喙不同,大多為尖而長。下列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最合理的是 ( )
A.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強
B.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更兇猛
C.喙尖而長的地雀比其他形狀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長的地雀更適應在仙人掌豐富的島嶼生存
7.下列屬于生物進化的變化過程是 ( )
A.白化苗(不含葉綠素)在光照條件下轉為綠色
B.蝌蚪變成青蛙21*cnjy*com
C.矮小的始祖馬演化為高大的現代馬
D.千年古蓮子萌發形成幼苗21*cnjy*com
8.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種類的個體,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可以遺傳的。
(2)隨著環境改變,食物減少,跑得快且兇猛的狼才能獲得食物生存下去,這就是 。環境和食物對狼起了 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定向的,它決定著狼 的方向。
(3)狼的進化過程是通過 實現的。
同步訓練B組
9.不同植物的葉片的著生方式不同,但其相鄰的兩片葉總是不重疊的,而呈鑲嵌式的排列,這是植物對 ( )
A.蒸騰作用的適應 B.異化作用的適應 C.光合作用的適應 D.呼吸作用的適應
10.當“601”藥問世時,可有效治療病毒性感冒。幾年后其療效逐漸降低,因為感冒病毒有了抗藥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 21*cnjy*com
A.病毒接觸藥物后,慢慢地產生了抗藥性
B.病毒為了適應環境,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C.藥物對感冒病毒進行選擇的結果21*cnjy*com
D.后來的藥量用得過少,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11.如圖所示,甲圖表示l940一1960年某地降雪的天數,乙圖表示同一時間內該地區白色老鼠占同種個體的百分數,請你分析回答:
(1)雪地老鼠的毛為白色,這是生物對環境的 現象,是長期 的結果。如果降雪推遲,白色老鼠易被天敵發現而被捕食,這說明 。21*cnjy*com
(2)隨著降雪天數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數量 (填“增多”“減少”或“不變”),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之(填“前”或“后”)。從l940--1960年的降雪天數看,開始時逐漸上升,以后逐漸下降,這種變化對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

1.5 生物的進化(2)
1.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2.D 3.B 4.B 5.C 6.D 7.C 8.(1)變異 (2)適者生存選擇進化 (3)自然選擇 9.C[解析:葉片不重疊是為了得到更多陽光。] 10.C 1l.(1)適應 自然選擇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 (2)增多 后 定向選擇[解析: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為白色,這是一種保護色,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如果降雪推遲,則白色老鼠將更容易被天敵發現,說明適應是相對的。通過圖表分析可發現隨著降雪天數增多,白色老鼠的數量增多,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此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之后,以后白色老鼠數量又逐漸減少,這主要是環境變化對老鼠毛色起了定向選擇作用。]
1.5生物的進化(3)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樺樹尺蛾群體中不同體色個體數量變化的原因
(1)1850年以前樹林的樹干均為灰色,淺色尺蛾體色與環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敵發現,生存機會大而數量逐漸增多(適者生存);黑色尺蛾體色與環境不同,容易被天敵捕食而導致數量逐漸減少(不適者淘汰)。
(2)從1850年到l900年,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煙囪的滾滾濃煙染黑了樹干,黑色尺蛾變得容易生存下來,因而數量增多。
(3)1900年以后環境中還存在淺色尺蛾的原因:一方面,除了樹干顏色變化這一環境因素對尺蛾進行著自然選擇以外,影響尺蛾生活的其他因素(如溫度、水分等)也不斷地對尺蛾的后代進行著選擇,因此少量生命力頑強的淺色尺蛾與一般的黑色尺蛾相比生存下來的機會更大;另一方面,黑色尺蛾在產生后代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淺色個體的變異類型。
2.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1)植物界的進化:原始藻類一原始苔蘚和原始蕨類植物;原始蕨類植物一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2)脊椎動物的進化:原始魚類一原始兩棲類一原始爬行類一原始鳥類和原始哺乳類。
二、重要提示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環境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21*cnjy*com
科學廣場
中華龍鳥的故事
1996年8月,遼寧省的一位農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它體態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后肢長而粗壯。此外,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像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像羽毛一樣的物質長度約為0.8厘米。科學家們經過認真的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于是在
中國發現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的發現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從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新證據。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后指出,中華龍鳥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環節。中華龍鳥的“羽毛”成片狀,具有羽軸。這些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結構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鳥類演化的初始階段。從中華龍鳥顯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國的始祖鳥更加古老和原始,中華龍鳥的骨骼特征像恐龍,頭較大,有牙齒,尾椎數目多,行動敏捷,但還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但根據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這一重要特征,完全應該把它歸人鳥類而不是恐龍類,因為爬行動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鱗片,而絕不會披有毛或羽毛。
解題指導
【例題】某科學家在1965年做了一項實驗,他將黑色和淺色的兩種類型的蛾,分別放到因工業污染而造成的黑色樹干和未被污染的淺色樹干的樹林里,一段時間后,再盡量捕回,以檢查它們的存活數,結果如下表所示。
A
B
黑色蛾
淺色蛾
黑色蛾
淺色蛾
釋放數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捕回數目
89只
41只
28只
208只
(1)表中,代表黑色樹林的是 (填“A”或“B”),判斷的依據是 。
(2)蛾類的黑色和淺色不同類型保護色的形成,是 的結果。
【解析】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敵,如鳥類,是靠視覺來識別和捕捉獵物的,這樣,體色與環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殺的概率遠高于那些與環境背景色接近的蛾。當然蛾類的不同體色是與其原來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A 在A樹林中,再捕回的黑色蛾的數目比較多(2)自然選擇
同步訓練A組
1.最早提出“人猿同祖論”觀點的科學家是 ( )
A.赫胥黎 B.達爾文 C.拉馬克 D.布豐
2.研究結果表明,人和黑猩猩的骨骼在結構上幾乎完全相同,盲腸也相似,都有蚓突,胚胎在五個月以前也是完全一樣的。這些事實說明 ( )
A.人是由黑猩猩進化而來的
B.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C.人比黑猩猩高等21*cnjy*com
D.現代的黑猩猩也能進化成人
3.科學家發現在種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現了種子,但沒有花,說明種子蕨是 ( )
A.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B.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C.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問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D.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21*cnjy*com
4.如圖所示的演化樹顯示了目前科學家對小熊貓、大熊貓、熊和浣熊之間親緣關系的認識,你認為和大熊貓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是 ( )
A.小熊貓 B.熊 C.浣熊 D.大熊貓21*cnjy*com
21*cnjy*com
5.某地有一個大型的石灰廠,其白色的粉塵使周圍的植物都變成了灰白色。如果該廠長期生產,請你推測,該廠周圍環境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最可能的變化結果是圖中的 ( )
6.請按進化的先后順序對下列生物類群進行排列:
①裸子植物;②魚類;③藻類;④無脊椎動物;⑤蕨類;⑥鳥類和哺乳類;⑦苔蘚;⑧爬行類;⑨被子植物;⑩兩棲類
(1)動物的進化: ;
(2)植物的進化: 。
同步訓練B組21*cnjy*com
7.如圖所示的進化樹,簡要表示了幾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從進化樹
我們可以推測 (1*cnjy*com ) 21*cnjy*com
A.a、b、c、d四種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層中出現最早的生物是.e
C.較a和e而言,a和b間的親緣關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某一地區棲息著深、淺色兩種體色的蛾,它們晚上活動,白天在樺樹的樹干上休息;該地區中還生存著許多鳥類,會捕食這些蛾。在1935年,該地區建了許多工廠,不斷產生的黑煙把原先樹干顏色較淺的樺樹熏黑了。研究員從1910年開始調查該地區淺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所得的結果如表所示。
年代
淺色蛾的比例(%)
深色蛾的比例(%)
1910
93
7
1920
93
7
1930
93
7
1940
50
50
1950
22
78
1960
8
92
21*cnjy*com
(1)下列能解釋兩種樺尺蛾數量改變的原因的是 ( )
A.人工選擇 B.自然選擇 C.樺尺蛾遷移 D.深色過度繁殖
(2)蝙蝠也會捕食這些淺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們不像鳥類用視覺尋找食物,而是利用聲波定位食物。若在1940年,該地區的鳥類突然全被蝙蝠取代,則在1948年,該地區淺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21*cnjy*com)
A.淺色蛾93%,深色蛾7%
B.淺色蛾50%,深色蛾50%
C.淺色蛾29%,深色蛾71%
D.淺色蛾22%,深色蛾78%

1.5 生物的進化(3)
1.A 2.B 3.B 4.B 5.D 6.(1)④②⑩⑧⑥ (2)③⑦⑤①⑨ 7.C 8.(1)B (2)B
1.6進化與遺傳(1)
學習指導
一、知識要點
1.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1)生物體通過生殖產生子代,子代和親代、子代和子代之間的性狀都很相似,這種現象稱為遺傳。
(2)不同的生物個體在性狀表現上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生物的子代只是與親代相似,絕不會與親代完全相同,這種子代與親代及子代與子代不同個體間的性狀差異叫做變異。
2.遺傳物質
(1)遺傳物質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染色體由DNA(脫氧核糖核酸)與蛋白質共同組成。
DNA是一種大分子物質,其分子由兩條螺旋狀的長鏈組成,是一種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遺傳作用的一些片段,它決定著生物體的各種性狀。一條染色體只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
基因。
(2)生物個體能通過精子或卵子將自身的部分基因傳遞給子代,子代具備了父母雙親的基因,所以表現出與雙親相似的性狀。生物體內的基因是可以改變的,基因的變異往往會導致 生物體性狀的變化。
3.進化理論的發展
(1)達爾文是從個體水平來解釋生物進化的,而現代進化理論則從群體基因頻率變化的角度來解釋物種的進化過程。21*cnjy*com
(2)通過定量的科學實驗表明,生物群體中不同的基因傳遞給后代的機會是有差異的,這說明親代的基因在傳遞給子代的過程中也發生著“自然選擇”。 21*cnjy*com
二、重要提示21*cnjy*com
染色體、基因、DNA之間的關系:DNA分子與蛋白質分子構成了染色體;多條染色體聚集在細胞核上;DNA分子長鏈上有上萬個基因;基因控制著生物的遺傳性狀。
科學廣場
人類染色體數目的確定
人類認識染色體已經有l00多年的歷史了。1882年,德國細胞學家弗魯門在研究細胞分裂時,發現細胞核中有易被堿性染料染上顏色的物質,把它稱為染色質。l888年,德國解剖學家沃德耶將染色質稱之為染色體。自此以后,人們對染色體的研究報告不斷刊出,人們知道了多數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那么,人的染色體數目是多少呢?
遺傳學家們對此仍一直不清楚。有的遺傳學家提出人的染色體數目與大猩猩、黑猩猩一樣都是48條。直到l952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工作的美籍華人徐道覺博士意外地發現了人的染色體數目。一天,他對在常規組織培養下的細胞進行觀察,無意中發現顯微鏡下出現鋪展得很好的染色體,染色體數目為46條,而不是48條。后來,徐道覺博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搞清了“奇跡”出現的原因,原來不知實驗室的哪位實驗員在配制沖洗培養細胞的平衡溶液時誤配成低滲溶液,細胞膜在低滲溶液中容易脹破,所以染色體逸出,鋪展良好,清晰可辨。遺憾的是,雖然徐道覺博士發現了人類的染色體數目不是48條,而是46條,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沒有堅持自己的發現。l956年,華裔學者莊有興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了人的染色體數目是46條,并發表了實驗結果。為此,莊有興榮獲美國肯尼迪國際獎。
【例l】下列關于基因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起遺傳作用的DNA片段稱之為基因
B.基因中包含著遺傳信息
C.DNA就是基因
D.一個DNA分子上有成千上萬個基因
【解析】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有些DNA片斷不控制生物性狀就不是基因。
【答案】C
【例2】下面是四位同學對可遺傳的變異的認識,你認為正確的是 ( )
A.可遺傳的變異在生物界中是一種個別現象
B.父母有酒窩,孩子無酒窩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
C.生物的變異都是可遺傳的變異
D.經常鍛煉的人肌肉變得特別發達,這種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
【解析】所謂可遺傳的變異,是指因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變異,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而由于環境等“外在”因素引起的性狀改變,是不可遺傳的。可見選項A、C、D均不正確。選項B中“有無酒窩”,是因為基因發生了改變,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答案】B
同步訓練A組
1.有許多成語是對自然界科學現象和規律的概括。下列成語中,可以生動描述生物遺傳現象的是( )
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C.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D.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是17世紀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語道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 )
A.遺傳是普遍存在的B.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C.進化是普遍存在的D.選擇是普遍存在的
3.下列關于染色體、DNA、基因三者之間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 ( )
4.下列各組性狀中,不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 )
A.人有耳垂和無耳垂21*cnjy*com
B.豌豆的高莖和矮莖21*cnjy*com
C.人的雙眼皮和單眼皮21*cnjy*com
D.豚鼠的長毛和卷毛21*cnjy*com
5.同卵雙胞胎長得幾乎完全一樣的原因是 ( )
A.細胞內所含染色體、基因幾乎完全一樣
B.由相同的父母親所生
C.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
D.體內都在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
6.以杭州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學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為主體的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水稻基因組信息。下列有關水稻遺傳物質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水稻基因實質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遺傳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產優質等一系列可遺傳的性狀均由基因決定
C.水稻DNA分子是一種大分子化學物質,相對分子質量較大
D.水稻、人類等生物體內的基因、DNA、染色體不可能發生變化
7.噬菌體是一種寄生在細菌體內的病毒。它的外殼由蛋白質組成,內部含有DNA(如圖所示)。當它入侵細菌時,先附在細菌表面,使細菌的細胞壁破裂,然后把DNA注入細菌內部,而蛋白質外殼則留在了細菌外面。進入細菌體內的DNA能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復制出許多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然后組裝產生新的噬菌體。·約幾十分鐘后,細菌的細胞破裂死亡,數百個跟原來一樣的新噬菌體就這樣誕生了!上述事實說明了 ( )
A.噬菌體內部存在遺傳物質21*cnjy*com
B.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21*cnjy*com
C.蛋白質和DNA都有遺傳作用
D.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蛋白質
8.人與人之間在高矮、胖瘦、單雙眼皮等性狀上存在差異。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社區內對居民眼皮的性狀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人類眼皮性狀遺傳調查
組別
家庭數目
父母性狀
子女性狀

50
單眼皮
單眼皮
單眼皮

50
雙眼皮
單眼皮
雙眼皮、單眼皮

50
雙眼皮
雙眼皮
雙眼皮、單眼皮
請分析回答:21*cnjy*com
(1)單、雙眼皮的性狀由基因控制,基因是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 片段。21*cnjy*com
(2)單眼皮和雙眼皮是人類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這在遺傳學上稱為 。
(3)假如第①組別某一家庭的母親,通過手術變成雙眼皮,她的雙眼皮性狀不能遺傳給后代,其原因是她體內的遺傳物質 發生改變。
同步訓練B組
9.從親代的體細胞到生殖細胞再到發育成子代的受精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規律是 ( )
A.2n→2n→2n B.2n→n→n C.n→2n→n D.2n→n→2n
10.鼠、豬、猴等動物是醫學研究中最常見的寅驗動物,諾貝爾醫學獎設立l00多年以來,其中有75個獎項得益于對實驗動物的研究。
(1)為了讓實驗動物的某種性狀更接近于人體,提高動物實驗的成效,科學家常通過改變動物細胞核中的 來實現。
(2)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出臺法令要求減少實驗動物的數量。下列可作為支持減少實驗 動物做法的理由是 。(填序號,可多選)
①豬、鼠、猴等哺乳動物的某些性狀接近于人類
②發明了一些替代動物實驗的研究技術
③動物也有其自由生存的權利
④從實驗動物得到的結果不能簡單遷移到人類
11.用水蚤進行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請分析回答問題:
(1)實驗證明,多數水蚤生活的最適宜溫度是 。21*cnjy*com
(2)有些水蚤能在20℃環境中生活,還有些水蚤能在28℃環境中生活,這表明水蚤個體之間
存在著 ,從而體現了生物的變異一般是 。
(3)在實驗中,20℃或28℃都有生存的個體,它們都是 的個體。因而溫度的改變對水蚤起到了 作用,這種作用是 。21*cnjy*com
(4)20℃環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環境中,將導致水蚤死亡。這說明當環境條件改變時,如果生物缺少 ,那么就要被環境所淘汰。
(5)對甲組實驗中水蚤的個體數量進行統計,繪制出圖乙。如果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水蚤個體數量的增長曲線為a,那么用達爾文的觀點分析,這是由于生物具有 的特性。如果將該種群置于限制的條件中,水蚤個體數量的增長曲線為b,那么用達爾文的觀點分析,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
1.6 進化與遺傳(1)
1.D 2.B 3.B 4.D 5.A 6.D 7.B 8.(1)DNA (2)相對性狀 (3)沒有9.D[解析:親代在形成生殖細胞時,每對染色體都分開,分別進入不同的生殖細胞中,因此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減半的。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糯卵,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和親代體細胞內的染色本數目相同,這樣就保持了物種的穩定性。] 10.(1)基因 (2)②③④ 11.(1)25℃ (2)變異 不亳向的 (3)適應環境 選擇 定向的 (4)適應環曉的變異(或有利變異) (5)過度繁殖通過生存斗爭淘汰的個體數量
1.6進化與遺傳(2)
學習指要
一、知識要點
1.育種與優生
(1)雜交的生命力比雙親強的現象叫做雜交優勢,如驢和馬交配,得到了比驢和馬更健壯有力的騾。
(2)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組合基因的技術叫基因工程。
(3)由于人體內的遺傳物質(包括DNA、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叫遺傳病。
(4)所謂優生學,就是運用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防止有明顯遺傳缺陷的嬰兒出生,以改善人口質量。
(5)近親結婚的夫婦所生的子女中,遺傳病的發生率較高。因此,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之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
2.實驗: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1)實驗目標:通過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理解和認識。
(2)制作過程:
①制作脫氧核苷酸的模型;
②制作DNA分子平面結構模型;
③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重要提示
近親是指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的辨別是以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垂直血緣關系為準則來區分的。如父母與子女(直接的垂直血緣關系),爺爺和奶奶與孫子、孫女(間接的垂直血緣關系)都屬于直系血親。無垂直血緣關系的血親則屬于旁系血親。要注意的是親戚不一定都有血緣關系,如外甥與舅母等。
科學廣場
什么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把動植物的基因加以改變,再制造出具備新特征的食品種類。許多人已經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寫有遺傳基因,它們是建構和維持生命的化學信息。通過修改基因,科學家們就能夠改變一個有機體的部分或全部特征。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技術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沒有一種含有從其他動植物上移植基因的食物實現了大規模的經濟培植。同時許多人堅持認為,這種技術培育出來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種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l983年得以培植出來。又過了10年,第一種市場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國出現,它就是可以延遲成熟的番茄作物。但一直到1996年,由這種番茄制造的番茄餅,才得以允許在超市出售。為什么一些人認為轉基因技術或許對人類健康有害呢?批評者認為,目前我們對基因的活動方式了解還不夠透徹,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調整后的結果。批評者擔心突然的改變會導致有毒物質的產
生,或激發過敏現象。另外還有人批評科學家所使用的DNA會取自一些攜帶病毒和細菌的動植物,這可能引發許多不知名的疾病。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所吃的食物嗎?
解題指導
【例題】要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就要提倡優生優育。優生的直接目的是 ( )
A.使后代更聰明
B.使后代更健壯
C.為了控制人口數量
D.提高遺傳素質,避免生出有遺傳病的后代
【解析】人類有數千種遺傳病,對人口的素質影響很大,而我國的情況更為嚴重。為了提高我國人口的素質,優生學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所謂優生學,就是運用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防止有明顯遺傳缺陷的嬰兒出生,以改善人口質量。
【答案】D
同步訓練A組
1.“婚前體檢”的主要目的是 ( )
A.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B.生男育女的咨詢
C.幼兒智能發展的咨詢
D.婚姻選擇的咨詢
2.科學家把美洲擬鰈抗凍蛋白質基因轉入西紅柿,成功培育出了抗凍西紅柿,科學家把上述基因轉入西紅柿所利用的生物技術是 ( )
A.組織培養技術 B.嫁接技術 C.發酵技術 D.轉基因技術
3.下列疾病不屬于遺傳病的是 ( )
A.白化病 B.營養性貧血癥 C.先天性聾啞 D.先天性白癡
4.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的目的是 ( )
A.防止遺傳病的發生
B.防止遺傳病的傳播
C.減小遺傳病發生的幾率
D.縮小遺傳病發生的范圍
5.我國學者童第周等人從蠑螈內臟細胞中提取DNA,再注入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發現約有l%的小金魚在嘴后長有一根有尾兩棲類動物的平衡器。這個實驗主要證明了DNA ( )
A.具有穩定的分子結構21*cnjy*com
B.能控制生物的性狀21*cnjy*com
C.能產生遺傳與變異21*cnjy*com
D.能進行自我復制、分化
6.如圖為男女體細胞的成對染色體排序圖,請分析回答:
(1)染色體是細胞內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它主要是由蛋白質和 組成的。由圖可知,在男性、女性的體細胞中各有 條染色體。
(2)細胞內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在男性、女性的體細胞中各有 對性染色體,圖中的 圖表示男性的染色體排序。
同步訓練B組
7.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的科學家經過l3年的努力,人類DNA上的基因組序列圖譜于2003年4月14日全部繪制成功。如果對人類所有的基因能認識清楚,我們就可以預測 疾病,治療疾病。因此有人提出一個大膽的觀點——“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下列對于此觀點的理解正確的是 ( ) 21*cnjy*com
A.遺傳病是基因病,其他疾病不是基因病21*cnjy*com
B.人是否患病由人的抵抗力決定,而抵抗力是可以后天獲得的,所以疾病與基因無關
C.人的各種性狀特征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同樣人的抵抗力也是由易感基因決定的,所以疾病都是基因病21*cnjy*com
D.由于人體內基因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屬于基因病,由于人體內DNA和染色體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不屬于基因病
8.一粒種子改變整個世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1)野生稻與“超級雜交稻”之間的這種性狀上的差異體現了生物的 。
(2)若在可控制光照、溫度和空氣成分的大棚內栽培水稻,為了提高產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可多選)。21*cnjy*com
A.適當增加棚內二氧化碳含量
B.適當增加光照時間
C.適當增加棚內氧氣含量
D.適當降低夜間棚內溫度
(3)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根毛細胞對各種無機鹽的吸收量不同,這種起控制細胞與外界之間物質交換作用的是哪一種細胞結構? (填字母)。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液泡
9.20世紀80年代以來,遺傳學高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逐漸顛覆人類對生命的傳統認識,福兮!禍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遺傳學的新成果。
(1)1982年,美國“轉基因超級鼠”實驗的成功,標志著轉基因技術的成熟。如圖呈現了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過程。最終,被注入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育成了個體較大的超級鼠。該實驗研究的一對相對性狀是 ,該實驗結果說明 。
(2)1996年,克隆羊“多莉”誕生。它的身世與三只母羊有關:A羊提供乳腺細胞核,B羊提供去核的卵細胞,C羊提供胚胎發育的場所。而“多莉”長得幾乎與A羊一模一樣。該實驗 結果說明 。21*cnjy*com
(3)2010年5月20日,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他們成功研制出了一種人造生命,被項目負責人起名為“辛西婭”(意為“人造兒”)。這種?人造生命”的研制方法為:用小分子生物人工合成單細胞生物A的DNA,然后將其植入內部被掏空的單細胞生物8的體內,使之“起死回生”并開始繁殖。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該實驗成功的標志是“辛西婭”具有了生命的基本特征: 。你認為“辛西婭”的后代應該與上述哪種單細胞生物更為相像? 。21*cnjy*com

1.6 進化與遺傳(2)
1.A 2.D 3.B 4.C 5.B 6.(1)DNA 46 (2)1 甲 7. C[解析:此觀點認為人的各種性狀特征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抵抗力強弱也由基因決定,故所有疾病都可認為是基因病。]8.(1)變異(性) (2)ABD (3)B 9.(1)鼠的大和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 (3)繁殖 A
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大爆炸宇宙論是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一種宇宙起源學說。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誕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脹,并且 ( )
A.目前宇宙仍在不斷地膨脹
B.目前宇宙膨脹已結束而開始收縮
C目前宇宙已處于既不膨脹也不收縮的穩定狀態
D.宇宙膨脹早已結束,目前處于靜態
2.恒星演變的最終結果不一樣,有的會演變為“白矮星”或“暗矮星”,有的演變為“中子星”,有的演變為“黑洞”,決定恒星演變成不同結果的主要因素是 ( )
A.質量大小 B.溫度高低 C.年齡大小 D.速度快慢
3.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長頸鹿的長頸形成的原因是 ( )
A.森林中雨水充足,因此鹿的身體高大,頸也長
B.生活在食物充足環境中的長頸鹿脖子長得長
C.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鹿的頸有長有短
D.’長頸變異的個體生存機會多,并一代一代積累而成
4.科學家在研究石炭紀和二疊紀的地層時,發現一類植物具有蕨類的葉子,但同時卻具有種子。下列關于該植物的分析錯誤的是 ( )
A.該物種可能是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過渡類型
B.地球上的物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C.蕨類植物不適應現代的環境,只有種子植物才適應現代的環境
D.地層與化石的分布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5.下表為近親結婚和正常結婚后代中遺傳病患病率的統計結果。
遺傳病名稱
正常婚配的后代
患病率
近親婚配的后代
患病率
先天性聾啞
1/11800
1/1500
全色盲
1/73000
1/4100
分析上表得出的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A.正常結婚和近親結婚后代都可能會患遺傳病
B.近親結婚后代患遺傳病的幾率增大
C.近親之間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較大
D.后代患遺傳病與近親結婚無關
6.生物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下列哪一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的? ( )
A.發育過程 B.分化過程 C.生殖過程 D.分裂過程
7.下列關于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變異對生物的生存一般有利21*cnjy*com
B.凡是變異都可遺傳21*cnjy*com
C.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21*cnjy*com
D.變異都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
8.下列有關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原始生命誕生的標志是原始新陳代謝和個體增殖
B.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對生物遺傳物質的研究
C.模擬實驗法為驗證生命化學進化提供了可能
D.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是在自然選擇學說基礎上形成的
9.下列圖形符合拉馬克進化理論模型的是 ( )
10.下列生物的進化順序正確的是 ( )
A.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
B.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C.藻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魚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
11.某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一塊沒有受干擾的巖石層中的化石后,鑒定出一個物種。他認為這個物種在一個較長的歷史年代中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這位古生物學家得出這一結論的根據是 ( )
A.該物種化石出現在較老的巖石層中
B.該物種化石出現在較新的巖石層中
C.該物種化石在巖石層中從未出現過
D.該物種化石在較老和較新的巖石層中都有
發現
12.從生物進化的歷程看,狗比魚更高等。你認為下列做法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 )
A.比較狗和魚的心臟結構
B.將狗和魚放在一起,看誰吃誰
C比較狗和魚的腦,看哪個更復雜
D.統計兩者繁殖后代的成活率
13.地球因有各種優越條件才適合生物生存,其中不包括的條件是 ( )
A.水的存在
B.大氣中有生物所需的各種氣體
C.土壤中含有各種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等
D.太陽光的照射
14.某鼠種群被高速公路分隔成A、B兩群,A區因建化工廠而發生環境巨變,污水橫流;B區地勢較高無變化。經數十年后,A群的進化速率很可能 ( )
A.比B慢21*cnjy*com
B.與B相同21*cnjy*com
C.比B快21*cnjy*com
D.開始比B慢,后來比B快
15.在冬天,楓樹會落葉,樟樹卻保持滿樹青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楓樹不適應寒冷環境21*cnjy*com
B.楓樹和樟樹都能適應寒冷環境
C.樟樹比楓樹更適應環境
D.這是樟樹和楓樹在進行競爭
16.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學說沒有解決的問題是 (21*cnjy*com)
A.生物進化的原因
B.物種可變的原因
C.對生物的適應性及多樣性的解釋
D.對遺傳和變異本質的闡明
17.下列從基因水平解釋生物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21*cnjy*com)
A.變異使同種生物種群中存在多樣的基因21*cnjy*com
B.遺傳使基因可以相對穩定地通過生殖傳遞下去
C.控制使用性強的性狀的基因在子代生物群體中會增多
D.親代的基因在傳給子代時不發生自然選擇21*cnjy*com
18.天天的媽媽用某種殺蟲劑消滅蚊子,開始使用時效果不錯,但使用一段時間后效果越來越差。造成這種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21*cnjy*com)
A.蚊子是活化石,適應能力特別強
B.能抵抗殺蟲劑的蚊子存活下來,且大量繁殖
C.殺蟲劑性能不穩定
D.殺蟲劑造成蚊子基因變異,使之產生抗藥性
19.如圖所示繪出了五種魚的耐鹽范圍和耐溫范圍。在這五種魚中,北極海的特有品種、只能生活在熱帶湖泊中的品種以及分布最廣泛的品種依次是 ( )
A.①②③ B.⑤③④ C.③④② D.②①⑤
20.科學假說在科學發現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需要相應的現象或證據支持。下列現象與其能支持的假說對應的是 (21*cnjy*com)
①所有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星系越遠,退行的速度越快一大爆炸宇宙論;②《圣經》中關于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一哥白尼的“日心說”;③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一大陸漂移說;④發現了處于爬行類和鳥類過渡類型的始祖鳥化石一達爾文進化論;⑤地球有晝夜更替現象一地球是一個球體21*cnjy*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二、填空題(每空2.5分,共60分)
21.希臘科學家托勒密創立了地心說。波蘭天文學家 創立了日心說。目前最流行的關于
太陽系形成的假說是 。
22.讀太陽系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行星公轉的方向為 時針,與太陽自轉的方向 。
(2)彗星的公轉方向與行星的公轉方向 。
(3)行星公轉軌道具有 性、 性、 性。
(4)行星公轉的這些特點可以作為 ( )
A.推斷星云形成的依據
B.推斷太陽形成的依據
C.推斷太陽系形成的依據
D.推斷宇宙形成的依據
23.下表所示為某家庭成員一些特征的調查結果。請根據調查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父親
母親
女兒
有無酒窩



有無耳垂



舌頭能否卷曲



(1)表格中涉及的有無酒窩、有無耳垂等特征,在遺傳學上稱為 。
(2)父母有酒窩,而女兒無酒窩,此現象稱為 ;父母的舌頭能卷曲,女兒的舌頭也能卷曲,此現象稱為 。
24.科學家在地球的地層中曾發現大約30億年前的細菌化石,又發現有一種厭氧型的綠硫細菌在光照條件下能利用CO2和H2S合成有機物A,細菌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可表示為:CO2+2H2S A+2S+H2O。
(1)有機物A的化學式為: 。
(2)這些事實可以間接證明在原始地球上無 存在的條件下,自養生物是可能存在的。
25.煙草是濰坊市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請根據研究煙草過程中所遇到的有關問題回答:
(1)煙草花冠、葉片形狀等都是性狀,生物性狀的遺傳一般是由 控制的。
(2)煙草花葉病毒能夠引起煙草花葉病,該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RNA構成的。請根據科學家的“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葉”實驗,判斷它的遺傳物質:
煙草花葉病毒 煙葉 煙葉出現病斑 煙草花葉病毒
煙草花葉病毒的蛋白質外殼 煙葉 煙葉正常 無煙草花葉病毒
煙草花葉病毒的RNA 煙葉 煙葉出現病斑 煙草花葉病毒
以上實驗說明: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
(3)如果將某種生物的抗病基因轉移到煙草體內,將有效防止煙草的病蟲害。這種技術在
生物學上稱為 。21*cnjy*com
26.自2009年8月起,云南遭遇了60年未遇的三季持續干旱,廣西、貴州局部地區也遭遇50年來罕見的極端干旱,導致數百萬人受災,幾千畝農田受旱。在科學興趣小組活動時,同學們談論到了干旱與農作物的問題,請你參與討論并作答。
(1)農作物在缺水初期葉片氣孔會自動關閉,以減弱 作用。
(2)西南干旱地區農民采用“水田旱種”進行抗旱保收成,在水田種上大蔥、玉米等耐旱作物。從生物進化角度看,耐旱作物能夠生存是 的結果。
(3)耐旱作物在形態結構上具有適應干旱的一系列特點。下表四種植物葉片中,最適應干旱環境的是 。(填字母)
葉片
表面積/毫米2
體積/毫米3
表皮厚度/微米
A
292
64
14
B
144
63
24
C
30l
62
7 15
D
593
121
13
27.如圖是對一塊馬鈴薯甲蟲成災區,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處理的實驗結果曲線圖。
21*cnjy*com
(1)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甲蟲抗藥性的形成是 的結果。
(2)在這里,殺蟲劑是選擇因素,內在因素是甲蟲本身就存在著 的變異類型。
(3)此實驗證明甲蟲對環境的 是相對的。21*cnjy*com
(4)甲蟲抗藥性的增強是通過甲蟲和 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
單元自測題
1.A 2.A 3.D 4.C 5.D[解析:近親結婚后代患遺傳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原因是近親之間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 6.C 7.C[解析:變異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只有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才是可遺傳的。] 8.B 9.A 10.C ll.D l2.B l3.C l4.C[解析:B區環境無變化,故變異少,進化慢;A區環境變化大,物種產生新的變異以適應新的環境,進化速率加快。] 15.B[解析:現今生活著的生物都適應自然環境,落葉是對低溫、缺水環境的適應。] 16.D 17.D l8.D[解析:殺蟲劑造成蚊子的有利變異逐代積累,產生抗藥性。] 19.D[解析:北極海溫度低、鹽度高,熱帶湖泊溫度高、鹽度低,由圖可知,②為北極海的特有品種,①只能生活在熱帶湖泊中,⑤的分布最廣泛。] 20.C[解析:《圣經》中關于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支持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說”;地球有晝夜更替現象說明地球在自轉。]21·哥白尼星云說22.(1)逆相同 (2)相反 (3)近圓共面同向 (4)C 23.(1)性狀 (2)變異 遺傳 24.(1)CH2O (2)氧氣 25.(1)基因 (2)RNA (3)轉基因技術[解析:RNA為核糖核酸,也是一種遺傳物質。基因控制生物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基因的技術稱為轉基因技術。] 26.(1)蒸騰 (2)自然選擇 (3)B 27.(1)自然選擇 (2)抗藥性強 (3)適應 (4)殺蟲劑[解析:甲蟲遇殺蟲藥I數量先減少后增多,遇殺蟲藥Ⅱ數量減少,后逐漸增多,說明甲蟲與殺蟲藥不斷斗爭,抗藥性強的甲蟲生存下來,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甲蟲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川市| 宝山区| 浪卡子县| 民勤县| 吉木萨尔县| 西充县| 开原市| 淮北市| 莱西市| 青铜峡市| 扶沟县| 北流市| 边坝县| 昌图县| 江源县| 大名县| 庆城县| 得荣县| 青冈县| 思南县| 宁阳县| 莆田市| 建始县| 若羌县| 岑溪市| 额尔古纳市| 运城市| 高要市| 西昌市| 永福县| 乳源| 论坛| 鄯善县| 绩溪县| 交口县| 武胜县| 交城县| 吉隆县| 宁安市| 宁明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