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1講 一戰后的世界政治經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吉林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1講 一戰后的世界政治經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吉林版

資源簡介

第21講 一戰后的世界政治經濟
●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理解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要意義。
●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
●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
●知道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影響。
●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知道德國、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團是改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2016·吉林省吉林市·歷年真題)1917年俄國面臨艱難抉擇,帶領俄國人民擺脫困境的領導人是(  )
A. 列寧 B. 斯大林 C. 亞歷山大二世 D. 赫魯曉夫
【答案】A
【解析】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它把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了現實,使俄國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獨特之路,為世界上落后國家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故選A.
本題考查列寧領導十月革命.
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相關知識.建議學生準確識記十月革命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2014·吉林省吉林市·歷年真題)蘇俄(聯)通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被稱為(  )
A. 新經濟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魯曉夫改革 D. 戈爾巴喬夫改革
【答案】A
【解析】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從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故選A.
1 (2018·吉林省·歷年真題)美國為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采取的措施是(  )
A. 美國獨立戰爭 B. 美國南北戰爭 C. 羅斯福新政 D. 馬歇爾計劃
【答案】C
【解析】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引起了政治危機,導致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為消除經濟危機的影響,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實行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即《國家工業復興法》,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美國為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采取的措施是羅斯福新政。
故選:C。
本題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為依托,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點。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中心措施、特點以及影響和啟示。
2 (2021·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月考試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  )
A. 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革命 C. 十月革命 D. 憲章運動
【答案】C
【解析】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打破了帝國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
(2021·吉林省·模擬題)《全球通史》稱俄國某事件“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其理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性試驗”。該事件(  )
A. 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C. 廢除了農奴制度
D.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答案】D
【解析】由題干材料“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其理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性試驗”判斷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故選:D。
◆考點一: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時間:1917年11月(俄歷10月)。 2.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3.概況:1917年11月6日晚, 列寧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4.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名師點撥】二月革命后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權力。
1.爆發原因和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帶來了深重苦難;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執行反人民的對外政策,并力圖撲滅國內的革命火焰。
2.概況 1917年11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射空彈作為進攻冬宮的信號。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3.十月革命的意義 (1)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 (2)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 (3)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4.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 (2)李大釗在中國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 (3)為五四愛國運動奠定思想基礎; (4)中國從此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考點二 新經濟政策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蘇聯模式形成
(一)、新經濟政策
1.時間:1921年實施。2.背景:(1)連年戰爭導致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阻礙經濟發展。3.主要內容:①農業:以征收 糧食稅 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商業: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③工業: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④ 分配制度:實行 按勞取酬 的工資制。4.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5.實質:在國家掌握解決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社會主義樣建設。6、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探索出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說出來的發展。
(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1.時間:1926年開始。2.概況: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 五年計劃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 一 位、世界第 二 位。3.特點:優先發展 重工業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4.評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漸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2.概況: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 農業集體化 運動。在這一過程中,蘇聯開展消滅富農運動,政府支持 集體農莊 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等。3.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四)、蘇聯模式
1.時間:1936年形成。2.形成: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3.影響: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名師點撥】蘇聯模式的表現
(1)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
(2)經濟上:片面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失衡,損害農民利益。
(5)解決了歷次資本主義革命所有未解決的革命徹底性問題,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考點三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 1~6月。 2).概況:戰勝的 協約國 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3).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 》。巴黎和會還決定成立國際聯盟。 4).影響:初步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體系——— 凡爾賽體系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引發中國 五四運動 ;激發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2、《凡爾賽條約》 1)內容:①政治:重劃德國疆界, 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②軍事:禁止德國實行 義務兵役制 ,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③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④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具分贓性質的條款)。 2)影響:協約國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 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3、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年 11月 ~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實力增強,英、美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 3).參會國:美(主導會議)、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 4).影響:是 巴黎和會 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 東亞和太平洋 地區的關系;為 太平洋 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根。4、《九國公約》 1).內容: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 機會均等 原則。但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 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 2).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 門戶開發 ”等目的,使 日本 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形成 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這一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實質 帝國主義戰后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戰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是各戰勝國相互妥協的產物
矛盾 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
影響 積極 (1)暫時維持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平衡,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使世界局勢出現了暫時的和平與穩定,客觀上有利于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消極 (1)建立在掠奪和奴役戰敗國及被壓迫民族的基礎上,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國際聯盟成為英法操縱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缺乏真正制止戰爭的體制和手段,和平僅僅維持了20年
【名師點撥】巴黎和會的中心議題是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巴黎和會的實質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
考點四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埃及華夫脫運動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一)、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概況:1)第一次: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1922年,運動停止; 2)第二次:①1930年開始,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要求;②后來,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2.特點: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 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華夫脫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同時期的其他民族民主運動 埃及華爾脫運動 1918年開始,扎格魯爾等人領導埃及人民開展了以實現埃及完全獨立為目標的民族民主運動。這些人后來發展為華爾脫黨。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概況:1934年以后,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推行了打擊寡頭勢力、實行土地改革、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發展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意義:體現了墨西哥的1917年資產階級憲法的要求,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考點五 經濟大危機 羅斯福新政
一、經濟大危機 1.時間:1929-1933年 2.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其他原因:供需失衡;股票投機活動;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等。 3.概況:1929年10月下旬,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貿易額大幅下降,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 4.特點: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特別大; 5.影響: ①對資本主義世界:給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對外貿易等以沉重打擊;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激化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②對美國: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使美國調整了經濟政策,實施羅斯福新政。 ③對德意日:使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④對蘇聯:經濟危機并未波及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蘇聯利用經濟危機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等,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二、羅斯福“新政” 1.時間:1933年開始。 2.背景: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3.目的: ①直接目的:應付經濟危機。 ②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4.主要措施: ①整頓金融體系,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 《全國工業復興法》 ,協調企業活動;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推行“以工代賑”,大量興建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5.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6.作用:①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 界產生深遠影響,開創了資產階級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7.局限性: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活學巧記】經濟大危機與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知識拓展】
1)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主要發生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非全球,沒有波及到當時的蘇聯。
2)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這也是“新”的表現;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
4)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和典范,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考點六意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擴張
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 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2、德國法西斯政權1)政權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政權。不久,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2)對內專制: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解散工會;焚燒進步書籍;迫害猶太人3)對外擴張:(1)1935年,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2)1936年,德國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3)1938年,吞并了奧地利(4)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3、日本法西斯政權1)政權建立:1936年,受軍部(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侵略史實:(1)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4、認識:德國、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團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1、蘇俄(蘇聯)不同時期的政策
政策 內容(或特點) 評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取消自由貿易;②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②隨著戰爭的結束,開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新經濟政策 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替代余糧收集制;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回復商品買賣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上屏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斯大林模式 ①經濟上: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②政治上:忽視民主法制,個人高度集權 ①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了積極作用;②從長遠來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19~1920年,協約國在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之后,又分別同奧、匈、土、保簽訂了一系列和約,由這些和約構成的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體系,被稱作“凡爾賽體系”。【出處:21教育名師】
凡爾賽體系最重要的影響在于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首先,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義在歐洲統治的新秩序,德、奧、匈、保、土五國的疆界因割讓而縮小,原俄羅斯、德意志、奧匈三大帝國統治下的中歐和東南歐地區新成立了一批獨立國家;
其次,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亞統治的新秩序,奧斯曼帝國已經解體,它原先統治的阿拉伯地區,在委任統治的名義下成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爾賽體系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統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國瓜分了原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后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但這個秩序是極不鞏固的。因為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首先,凡爾賽體系并未能牢牢控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住德國,反而激起了德國對戰勝國的巨大仇恨。盡管德國存在著領土喪失、軍事上受限制、賠款等不利因素,但從潛力上講,德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其次,華盛頓體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繼續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并準備有朝一日與美國再決高低。
1 (2021·吉林省·模擬題)下列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的是(  )
A. 1861年農奴制改革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B
【解析】1917年3月(俄國舊歷二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政府,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
2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他創造了人類的奇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他”是(  )
A. 列寧 B. 恩格斯 C. 馬克思 D. 毛澤東
【答案】A
【解析】1917年,列寧親自領導起義。起義者迅速占領彼得格勒火車站、中央發電站、電話總局和國家銀行等站略要點,攻克臨時政府盤踞的最大據點--冬宮。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列寧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所以“他”是列寧。
故選:A。
3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與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有關的戰爭是(  )
A. 美蘇冷戰 B. 第一次世界大戰
C. 拿破侖對外戰爭 D. 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案】B
【解析】一戰的爆發激化了俄國的國內矛盾,導致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俄國率先退出了一戰,所以與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有關的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故選:B。
(2022·江蘇省南通市·期末考試)下列描述屬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共同點的是(  )
A. 都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矛盾
B. 都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C. 都對美日進行不同程度的制裁
D. 都實現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巴黎和會主要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西方的關系,而它們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尤其是美日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國在華盛頓召開舉行會議。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綜上所述,兩次會議都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故選:B。
(2022·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雖然,早在1899年美國就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但直到1922年,“門戶開放”的原則才以條約的形式被各國所確認。這個條約是(  )
A. 《凡爾賽條約》 B. 《九國公約》
C. 《開羅宣言》 D. 《華沙條約》
【答案】B
【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1922年,‘門戶開放’的原則才以條約的形式被各國所確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條約是《九國公約》。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B符合題意。
(2021·吉林省·模擬題)192l年蘇維埃俄國的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受到農民熱烈歡迎。這主要是因為(  )
A.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B.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C. 卡德納斯改革 D. 赫魯曉夫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192l年蘇維埃俄國的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可知反映的是指新經濟政策。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在1921年實施了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B符合題意。A是美國的改革,C是墨西哥的改革,D是蘇聯20世紀50——60年代的改革,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相關知識,明確新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本題主要考查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列寧說:“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是因為1921年蘇俄實行了(  )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第一個五年計劃
C. 新經濟政策 D. 農業集體化政策
【答案】C
【解析】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主要得益于1921年蘇俄列寧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它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鞏固工農聯盟。
故選:C。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韋爾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確認為,在現在,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 蘇聯工業建設 B. 經濟大危機
C. 羅斯福新政 D. 二戰后美國的狀況
【答案】B
【解析】據“1932年12月24日”“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確認為,在現在,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經濟大危機。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經濟危機對世界的影響。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韋爾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冬天,……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該日記反映的是(  )
A. 蘇聯工業建設 B. 經濟大危機
C. 羅斯福新政 D. 二戰后美國的狀況
【答案】B
【解析】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據“1932年12月24日”“這個冬天,……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是經濟大危機。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如圖照片《德國吞并奧地利》,此次軍事行動踐踏的條約是(  )
A. 《九國公約》 B. 《凡爾賽條約》
C. 《辛丑條約》 D. 《和平法令》
【答案】B
【解析】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戰敗國主要是德國的和約問題,這就是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和會一直持續了5個多月。最后,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條約其中規定,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并。故據題干照片《德國吞并奧地利》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次軍事行動踐踏的條約是《凡爾賽條約》。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2019·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國際會議是解決國際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但與會各國若出于私心,不顧他人利益,只考慮自身利益或眼前利益,勢必會給世界留下禍患,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會議能說明這一點的是(  )
①巴黎和會
②華盛頓會議
③慕尼黑會議
④雅爾塔會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國際會議是解決國際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但與會各國若出于私心,不顧他人利益,只考慮自身利益或眼前利益,勢必會給世界留下禍患,給人類帶來災難。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能說明這一點。 1919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開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對德的《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和一系列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西方的體系。為解決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美國倡議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確立帝國主義統治東方的華盛頓體系。兩次國際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新體系。這一體系不能維持和平,因為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并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了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方應于十天之內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損害了弱小國家的利益。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雅爾塔會議的相關史實。掌握會議的異同點。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雅爾塔會議的相關史實。
(2020·山東省聊城市·期末考試)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對此次危機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導致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B. 激化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
C. 是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干預經濟政策的結果
D. 從美國開始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答案】C
【解析】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放任經濟自由發展的結果,不是推行干預經濟政策的結果。
故選:C。
本題考查了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20世紀20年代,特別是在1924-1929年間,資本主義世界基本上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一時,但“繁榮”背后孕育著嚴重的危機。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原因。
(2021·吉林省·模擬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親臨戰爭前線指揮俄軍東線作戰,卻再也沒有回到冬宮。他被迫退位,成為俄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沙皇。
材料二:這次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它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材料三:俄國(蘇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
材料四:斯大林說:“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
(1) 材料一中尼古拉二世親臨哪場戰爭前線指揮作戰?使他“再也沒有回到冬宮”的是俄國發生的哪次革命?
(2) 材料二中“這次革命”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此次革命的領導人是誰?
(3) 材料三中1921-1925年俄國(蘇聯)糧食產最提高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實施?
(4) 根據材料四寫出蘇聯工業的特點是什么?
(5) 我們應該從材料三、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答案】【小題1】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
【小題2】十月革命;列寧。
【小題3】新經濟政策。
【小題4】優先發展重工業。
【小題5】從國情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衡發展等。(符合題意即可)
(2018·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歷史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結合所學完成任務。
任務一【識別史料-尋找歷史證據】
(1) 史料一般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類,它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依據。請你判斷下列史料所屬的類別。
①金字塔②美國1787年憲法③漢謨拉比法典石柱④張學良回憶錄音⑤《共產黨宣言》
實物史料: ______ ;文獻史料: ______ ;口述史料: ______ ;
任務二【分析數據-解釋歷史現象】
(2) 觀察《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數據表》。分析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經濟狀況及其出現的共性原因。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8.7 5.6 6.3 -0.8 -1.9 3.3 3.9 4
任務三【構建聯系-闡述歷史過程】
(3) 分析下面關鍵詞,闡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1929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
布特勒上臺
七七事變
慕尼黑陰謀
二戰
(要求: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解釋內在聯系,語言流暢。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
(1)實物史科:①③;文獻史科:②⑤;口述史料:④。
(2)經濟狀況:經濟增長;出現原因:大力發展科技數育,政府出臺發展經濟的改革措施等(答出一點即可)
(3)1929--193年經濟大危機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各國紛紛尋找出路,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逐步擺脫了危機,但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國和日本卻走上了對內濁栽、對外侵略的法西斯專政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的上臺,建立恐怖獨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通過兵變,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并于1937年7月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的戰爭,面對德日的猖獗行動,西方大國卻采用了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而尼黑陰謀則是這一政策的最高峰,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并最終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遭遇了一場空前浩劫。(文字流暢,字數300字左右)
本題以“歷史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為切入點,考查了史料的類別、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1929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希特勒上臺、七七事變、慕尼黑陰謀、二戰的史實,注意歷史小論文的寫法。
考查了史料的類別、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1929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希特勒上臺、七七事變、慕尼黑陰謀、二戰的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021·吉林省·模擬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世界史的觀點看,美國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
材料二:他(羅斯福)說:“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資本主義的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著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的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挽救了它。”
材料三:杜魯門在國會宣讀咨文,聲稱:“通過直接或間接侵犯而強加于各國自由人民的極權政體,削弱著國際和平的基礎,因而也危害著美國的安全……世界各國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們的支持。”
(1) 材料一中“美國革命”指的是什么?18世紀80年代使美國成為“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的法律文獻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的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是什么事件造成的?羅斯福政府采取措施挽救了它,這些措施的特征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危害美國安全的“極權政體”主要指哪個國家?為此兩國之間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被稱為什么?
(4)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你認為它應該樹立怎樣的國際形象?
【答案】【小題1】美國獨立戰爭。1787年美國憲法。
【小題2】經濟大危機。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小題3】蘇聯。冷戰。
【小題4】做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國。(符合題意即可)
【解析】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美國獨立戰爭、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冷戰政策,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美國獨立戰爭、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冷戰政策的相關知識。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
(2021·吉林省通化市·期中考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馬克思并未將自己限制在寫作上和理論上。在他的一生中,為組織和鼓勵工人們,他將知識活動同各種嘗試結合起來。
--《全球通史》材料二: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材料三:1917年11月7日晚,全副武裝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向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發起了猛烈進攻。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成現實。
(1) 材料一中馬克思創立的“理論”指的是什么?誕生的標志是什么?
(2) 材料二中“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的描述與俄國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這一歷史事件的領導者是誰?材料中的“臨時政府”是哪次革命后建立的?
(4) 從上述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過程談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答案】【小題1】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小題2】巴黎公社。
【小題3】十月革命,列寧,二月革命。
【小題4】理論指導實踐;科學的理論指導革命走向成功等。(符合題意都可以得分)
【解析】本題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二月革命的相關知識。
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二月革命的相關知識。
心有課標
時空定位
母題原題
變式訓練
考點精講
名師解惑
過關檢測
33第21講 一戰后的世界政治經濟
●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理解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要意義。
●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
●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
●知道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影響。
●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知道德國、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團是改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來源:21·世紀·教育·網】
(2016·吉林省吉林市·歷年真題)1917年俄國面臨艱難抉擇,帶領俄國人民擺脫困境的領導人是(  )
A. 列寧 B. 斯大林 C. 亞歷山大二世 D. 赫魯曉夫
(2014·吉林省吉林市·歷年真題)蘇俄(聯)通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被稱為(  )
A. 新經濟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魯曉夫改革 D. 戈爾巴喬夫改革
1 (2018·吉林省·歷年真題)美國為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采取的措施是(  )
A. 美國獨立戰爭 B. 美國南北戰爭 C. 羅斯福新政 D. 馬歇爾計劃
2 (2021·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月考試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  )
A. 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革命 C. 十月革命 D. 憲章運動
(2021·吉林省·模擬題)《全球通史》稱俄國某事件“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其理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性試驗”。該事件(  )
A. 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C. 廢除了農奴制度
D.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考點一: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時間:1917年11月(俄歷10月)。 2.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3.概況:1917年11月6日晚, 列寧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4.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考點二 新經濟政策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蘇聯模式形成
(一)、新經濟政策
1.時間:1921年實施。2.背景:(1)連年戰爭導致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阻礙經濟發展。3.主要內容:①農業:以征收 糧食稅 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商業: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③工業: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④ 分配制度:實行 按勞取酬 的工資制。4.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5.實質:在國家掌握解決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社會主義樣建設。6、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探索出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說出來的發展。
(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1.時間:1926年開始。2.概況: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 五年計劃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 一 位、世界第 二 位。3.特點:優先發展 重工業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4.評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漸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2.概況: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 農業集體化 運動。在這一過程中,蘇聯開展消滅富農運動,政府支持 集體農莊 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等。3.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四)、蘇聯模式
1.時間:1936年形成。2.形成: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3.影響: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名師點撥】蘇聯模式的表現
(1)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
(2)經濟上:片面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失衡,損害農民利益。
◆考點三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 1~6月。 2).概況:戰勝的 協約國 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3).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 》。巴黎和會還決定成立國際聯盟。 4).影響:初步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體系——— 凡爾賽體系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引發中國 五四運動;激發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2、《凡爾賽條約》 1)內容:①政治:重劃德國疆界, 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②軍事:禁止德國實行 義務兵役制 ,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③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④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具分贓性質的條款)。 2)影響:協約國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 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3、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年 11月 ~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實力增強,英、美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 3).參會國:美(主導會議)、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 4).影響:是 巴黎和會 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 東亞和太平洋 地區的關系;為 太平洋 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根。4、《九國公約》 1).內容: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 機會均等 原則。但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 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 2).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 門戶開發 ”等目的,使 日本 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形成 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這一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實質 帝國主義戰后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戰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是各戰勝國相互妥協的產物
矛盾 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
影響 積極 (1)暫時維持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平衡,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使世界局勢出現了暫時的和平與穩定,客觀上有利于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消極 (1)建立在掠奪和奴役戰敗國及被壓迫民族的基礎上,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國際聯盟成為英法操縱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缺乏真正制止戰爭的體制和手段,和平僅僅維持了20年
考點四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埃及華夫脫運動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一)、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概況:1)第一次: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1922年,運動停止; 2)第二次:①1930年開始,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要求;②后來,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2.特點: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 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華夫脫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同時期的其他民族民主運動 埃及華爾脫運動 1918年開始,扎格魯爾等人領導埃及人民開展了以實現埃及完全獨立為目標的民族民主運動。這些人后來發展為華爾脫黨。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概況:1934年以后,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推行了打擊寡頭勢力、實行土地改革、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發展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意義:體現了墨西哥的1917年資產階級憲法的要求,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考點五 經濟大危機 羅斯福新政
一、經濟大危機 1.時間:1929-1933年 2.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其他原因:供需失衡;股票投機活動;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等。 3.概況:1929年10月下旬,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貿易額大幅下降,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 4.特點: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特別大; 5.影響: ①對資本主義世界:給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對外貿易等以沉重打擊;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激化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②對美國: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使美國調整了經濟政策,實施羅斯福新政。 ③對德意日:使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④對蘇聯:經濟危機并未波及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蘇聯利用經濟危機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等,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二、羅斯福“新政” 1.時間:1933年開始。 2.背景: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3.目的: ①直接目的:應付經濟危機。 ②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4.主要措施: ①整頓金融體系,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 《全國工業復興法》 ,協調企業活動;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推行“以工代賑”,大量興建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5.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6.作用:①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 界產生深遠影響,開創了資產階級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7.局限性: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活學巧記】經濟大危機與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知識拓展】
1)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主要發生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非全球,沒有波及到當時的蘇聯。
2)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這也是“新”的表現;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
4)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和典范,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考點六 意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擴張
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 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2、德國法西斯政權1)政權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政權。不久,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2)對內專制: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解散工會;焚燒進步書籍;迫害猶太人3)對外擴張:(1)1935年,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2)1936年,德國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3)1938年,吞并了奧地利(4)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3、日本法西斯政權1)政權建立:1936年,受軍部(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侵略史實:(1)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4、認識:德國、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團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1、蘇俄(蘇聯)不同時期的政策
政策 內容(或特點) 評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取消自由貿易;②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②隨著戰爭的結束,開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新經濟政策 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替代余糧收集制;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回復商品買賣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上屏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斯大林模式 ①經濟上: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②政治上:忽視民主法制,個人高度集權 ①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了積極作用;②從長遠來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19~1920年,協約國在同德國簽訂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爾賽和約》之后,又分別同奧、匈、土、保簽訂了一系列和約,由這些和約構成的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體系,被稱作“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最重要的影響在于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首先,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統治的新秩序,德、奧、匈、保、土五國的疆界因割讓而縮小,原俄羅斯、德意志、奧匈三大帝國統治下的中歐和東南歐地區新成立了一批獨立國家;
其次,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亞統治的新秩序,奧斯曼帝國已經解體,它原先統治的阿拉伯地區,在委任統治的名義下成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爾賽體系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非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統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國瓜分了原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后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但這個秩序是極不鞏固的。因為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首先,凡爾賽體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國,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激起了德國對戰勝國的巨大仇恨。盡管德國存在著領土喪失、軍事上受限制、賠款等不利因素,但從潛力上講,德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其次,華盛頓體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繼續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并準備有朝一日與美國再決高低。
1 (2021·吉林省·模擬題)下列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的是(  )
A. 1861年農奴制改革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彼得一世改革
2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他創造了人類的奇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他”是(  )
A. 列寧 B. 恩格斯 C. 馬克思 D. 毛澤東
3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與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有關的戰爭是(  )
A. 美蘇冷戰 B. 第一次世界大戰
C. 拿破侖對外戰爭 D. 第二次世界大戰
(2022·江蘇省南通市·期末考試)下列描述屬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共同點的是(  )
A. 都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矛盾
B. 都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C. 都對美日進行不同程度的制裁
D. 都實現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2022·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雖然,早在1899年美國就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但直到1922年,“門戶開放”的原則才以條約的形式被各國所確認。這個條約是(  )
A. 《凡爾賽條約》 B. 《九國公約》
C. 《開羅宣言》 D. 《華沙條約》
(2021·吉林省·模擬題)192l年蘇維埃俄國的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受到農民熱烈歡迎。這主要是因為(  )
A.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B.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C. 卡德納斯改革 D. 赫魯曉夫改革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列寧說:“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是因為1921年蘇俄實行了(  )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第一個五年計劃
C. 新經濟政策 D. 農業集體化政策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韋爾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確認為,在現在,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 蘇聯工業建設 B. 經濟大危機
C. 羅斯福新政 D. 二戰后美國的狀況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韋爾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冬天,……從來還沒有過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該日記反映的是(  )
A. 蘇聯工業建設 B. 經濟大危機
C. 羅斯福新政 D. 二戰后美國的狀況
(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如圖照片《德國吞并奧地利》,此次軍事行動踐踏的條約是(  )
A. 《九國公約》 B. 《凡爾賽條約》
C. 《辛丑條約》 D. 《和平法令》
(2019·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國際會議是解決國際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但與會各國若出于私心,不顧他人利益,只考慮自身利益或眼前利益,勢必會給世界留下禍患,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會議能說明這一點的是(  )
①巴黎和會
②華盛頓會議
③慕尼黑會議
④雅爾塔會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2020·山東省聊城市·期末考試)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對此次危機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導致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B. 激化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
C. 是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干預經濟政策的結果
D. 從美國開始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021·吉林省·模擬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親臨戰爭前線指揮俄軍東線作戰,卻再也沒有回到冬宮。他被迫退位,成為俄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沙皇。
材料二:這次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它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材料三:俄國(蘇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
材料四:斯大林說:“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
(1) 材料一中尼古拉二世親臨哪場戰爭前線指揮作戰?使他“再也沒有回到冬宮”的是俄國發生的哪次革命?
(2) 材料二中“這次革命”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此次革命的領導人是誰?
(3) 材料三中1921-1925年俄國(蘇聯)糧食產最提高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實施?
(4) 根據材料四寫出蘇聯工業的特點是什么?
(5) 我們應該從材料三、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2018·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歷史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結合所學完成任務。
任務一【識別史料-尋找歷史證據】
(1) 史料一般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類,它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依據。請你判斷下列史料所屬的類別。
①金字塔②美國1787年憲法③漢謨拉比法典石柱④張學良回憶錄音⑤《共產黨宣言》
實物史料: ______ ;文獻史料: ______ ;口述史料: ______ ;
任務二【分析數據-解釋歷史現象】
(2) 觀察《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數據表》。分析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經濟狀況及其出現的共性原因。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8.7 5.6 6.3 -0.8 -1.9 3.3 3.9 4
任務三【構建聯系-闡述歷史過程】
(3) 分析下面關鍵詞,闡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1929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
布特勒上臺
七七事變
慕尼黑陰謀
二戰
(要求: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解釋內在聯系,語言流暢。文字300字左右)
(2021·吉林省·模擬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世界史的觀點看,美國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
材料二:他(羅斯福)說:“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資本主義的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著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的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挽救了它。”
材料三:杜魯門在國會宣讀咨文,聲稱:“通過直接或間接侵犯而強加于各國自由人民的極權政體,削弱著國際和平的基礎,因而也危害著美國的安全……世界各國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們的支持。”
(1) 材料一中“美國革命”指的是什么?18世紀80年代使美國成為“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的法律文獻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的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是什么事件造成的?羅斯福政府采取措施挽救了它,這些措施的特征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危害美國安全的“極權政體”主要指哪個國家?為此兩國之間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被稱為什么?
(4)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你認為它應該樹立怎樣的國際形象?
(2021·吉林省通化市·期中考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馬克思并未將自己限制在寫作上和理論上。在他的一生中,為組織和鼓勵工人們,他將知識活動同各種嘗試結合起來。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材料三:1917年11月7日晚,全副武裝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向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發起了猛烈進攻。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成現實。
(1) 材料一中馬克思創立的“理論”指的是什么?誕生的標志是什么?
(2) 材料二中“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的描述與俄國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這一歷史事件的領導者是誰?材料中的“臨時政府”是哪次革命后建立的?
(4) 從上述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過程談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心有課標
時空定位
母題原題
變式訓練
考點精講
名師解惑
過關檢測
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临汾市| 海南省| 葫芦岛市| 平顶山市| 甘泉县| 贵港市| 峡江县| 大洼县| 广南县| 辉县市| 浙江省| 准格尔旗| 芒康县| 同江市| 宁乡县| 玉屏| 富锦市| 施秉县| 大田县| 年辖:市辖区| 盘锦市| 高唐县| 紫阳县| 临桂县| 宾阳县| 盈江县| 湖北省| 虞城县| 崇文区| 平武县| 平乐县| 盖州市| 师宗县| 衡山县| 唐山市| 土默特左旗| 平武县| 且末县| 麦盖提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