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食物中能量的釋放》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知道測定食物中儲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說明燃燒與呼吸作用本質的共性與區別。2、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氣分解,闡述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3、通過演示,了解檢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方法。(二)過程與方法1、了解食物中有多少能量,怎么釋放出來。2、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不同的食物中的多少不同。3、通過簡單計算,使學生了解食物熱量價的來歷。(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探究,在訓練科學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品質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1、檢驗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2、解釋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將體外燃燒與細胞的呼吸作用兩個過程相聯系。2、闡述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教學過程引入課題我們知道人體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不僅需要吸收營養物質,而且需要能量。跑步、走路、說話、寫字、抬頭、眨眼……在人體內還有很多我們沒想到的一些,如細胞分裂,物質運輸等。都需要能量支持,能量哪里來,能量都來源于食物。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與哪些營養成分有關?二、食物中貯存著能量食物中究竟貯存著多少能量?食物中的能量是怎樣釋放出來的?(一)、探究活動 食物在燃燒時釋放熱量食物中儲存的能量通過燃燒可以釋放出來,進行實驗探究不同食物貯存能量閱讀48頁:了解活動方案,思考問題在進行探究活動時,為什么要安排重復實驗?如何解釋實驗結果與教材中提供的參考數據之間的差異?實驗中如何避免實驗誤差?(二)、 食物的熱量價:三種產熱營養素中,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類(據測定,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70%來自糖類的分解),脂肪是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在人體內儲存的。據測定,每克糖類儲存的能量平均為17.15KJ,蛋白質23.43KJ,脂肪38.91KJ,由于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儲存能量的數量也不同。拓展思維、學以致用: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你會解釋嗎?據統計,成年男子每天所需能量約為12500千焦。如果一名成年男子每天從食物中吸收100克蛋白質、600克糖和200克脂肪。1個月后,這名男子的體重可能發生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思考1、那么保證食物在體外能夠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么?2、人體細胞攝取營養物質怎樣釋放出能量 ?細胞內營養物質釋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氣?3、氧氣是怎么進入人體內?4、通過呼吸,吸入人體內的氣體與我們呼出來的氣體成分是一樣的嗎?三、細胞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1、師生共做演示實驗: “檢驗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通過實驗,分析得出結論:呼出的氣體與空氣相比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氧氣的量減少。2、呼吸作用的本質。(1)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會減少而二氧化碳含量會增加呢?(2)人體內的細胞進行呼吸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學生閱讀教材的相關內容,進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含義。3、什么是呼吸作用?講述:人體的每個細胞都能夠利用氧氣將細胞內的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伴有能量的釋放,簡單的說,呼吸作用就是指生物體細胞內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釋放能量的過程。呼吸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為:葡萄糖+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細胞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動各種生命活動,因此說,呼吸作用的意義在于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四、簡單了解燃燒和呼吸的異同這兩個過程的本質提相同的,都需要氧氣,產物都是二氧化碳,還有能量的釋放。不同之處:儲存的能量的速度一個是瞬間釋放,一個是逐步釋放。五、練習反饋自我測評:練一練,你會了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