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愛國將領聶士成天津與世界教案授課年級 四年級 授課教師 日期 三周 總課時數 19教學內容 第二課 愛國將領聶士成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清朝將領聶士成是一位愛國將領,他戰功卓著收復臺灣,抗擊日寇保衛邊疆。 能力目標:知道聶士成將軍為了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天津而犧牲,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天津政府修建了聶士成將軍紀念碑。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聶士成將軍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知道聶士成將軍紀念碑所坐落的位置,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聶士成將軍紀念碑的碑文,緬懷聶將軍的英勇事跡,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難點 本課和第一課《恤染大沽口炮臺》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 教學用具 教師應當在課前廣泛的搜集相關資料,搜集聶士成將軍生平事跡的相關圖片。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從明朝開始就已經將大沽口炮臺作為海防要地了,從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炮臺數量就逐漸增多,修筑炮臺時力求堅固,(結合大沽口炮臺的 圖片及書上資料)雖然如此重視,“大沽口炮臺為什么那樣的不堪一擊,”這背 后說明了什么呢? 二、了解不平等條約 1、師: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外國列強先后四次侵入大沽口,侵略者從這里攻占 天津,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 的條約是什么? 2、多媒體展示1958年5月英法聯軍在大沽口炮臺登陸的情景及圖片。(讓學生 一起體會,那種被侵略的屈辱感受) 3、師:看完后,你們的心情現在還平靜嗎? 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電影及英軍帶兵司令的圖片。 4、1859年,第二次戰役中,英法聯軍再次攻擊大沽口炮臺時,他們以失敗告終。從這次戰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英法軍隊的死傷人數及圖片) 5、師:出示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塘后的圖片和失守后的大沽口炮臺圖片,誰知道這次英法軍隊入侵的策略是什么? 6、師:在這次戰役中,我國哪位將士堅守炮臺,頑強抵抗,最后,寡不敵眾、以身殉國了。 7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后,攻進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大沽口炮臺全部被拆毀。 8、師:因此,我國也逐漸地由封建社會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聽到這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二、介紹聶士成將軍紀念碑所坐落的位置。 1、介紹生平 聶士成 (?~1900) 清末淮軍將領。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出身行伍,初投袁甲三軍營,同治初改隸淮軍,隨劉銘傳在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山東、直隸(今河北)、陜西等省鎮壓太平軍、捻軍,自把總累升至提督。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兵侵占基隆,督辦臺灣軍務劉銘傳求援,聶士成奉命率軍赴臺,參與抗法。1891年,調統蘆臺淮、練諸軍。次年,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仍留蘆臺治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提督葉志超援737 朝,駐軍牙山。葉志超遇敵不戰而逃,聶士成在成歡驛遭日軍襲擊,寡不敵眾,退回國內,繼續于遼東大高嶺一帶遏阻日軍進犯,在分水嶺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以功授直隸提督。時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三十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臺。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迅速發展。聶士成力主鎮壓。5月30日,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屠殺團民。6月13日,率所部守衛天津,抵抗八國聯軍侵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身中數彈,仍裹傷指揮殺敵。7月9日,中炮陣亡。著有《東征日記》等。 2、介紹聶士成將軍戎馬生涯 A:結合“聶士成平時治學嚴謹,戰斗中經常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在教學重教師應結合自己和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補充。 B:抗擊法軍保衛祖國領土臺灣,率部赴朝抗擊日軍,駐守鞏固邊防是聶士成將軍一生戎馬生涯中的顯著戰功。在天津抗擊八國聯軍,浴血奮戰壯烈殉國,則是聶士成將軍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和反映。 3、介紹“血濺津門” 廷對義和團政策剿撫不定,使得京畿一帶局勢難以控制,最后招致西摩爾聯軍北上及八國聯軍入侵。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臺失守,天津北上聯軍與聶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對列強宣戰,令聶士成率部保衛天津,收復大沽炮臺,阻止八國聯軍北上。六月,聶士成率所部守衛天津楊村一帶,與義和團一起阻擊欲入京拯救使館區的八國聯軍先遣隊,清軍與聯軍互有死傷,而義和團則被聶士成派上前線,遭聯軍機槍掃射,撤回時又遭聶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由于京津鐵路已被義和團破壞、八國聯軍先遣隊不擅陸戰、聶軍裝備精良(配有德制重機槍),聯軍無法前進只能后撤,清廷稱此役為廊坊大捷。但裕祿將之歸功并大賞于義和團,而聶軍則分文無賞。 六月下旬,聶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余次,差點攻下,當時西方軍隊稱聶軍是中國最強悍的軍隊。而義和團則乘機四處焚掠,聶士成派兵鎮壓,殺義和團千多人,更招致義和團妒恨,詆毀聶士成通敵,清廷下旨督責,以聶士成“旬日以來并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給聶士成以革職留任處分。 [29] 聶士成非常氣憤,稱“上不諒于朝廷,下見逼于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于是每次戰斗均親上前線。 七月初,趁聶軍與聯軍交戰時,義和團到擁眾向聶家而去,聶士成派兵追趕,而其部下有一營新軍其中有很多士兵與義和團串通,大叫聶軍造反并開槍射擊聶軍,使聶士成腹背受敵,身中數彈。七月九日,聶士成在城西八里臺中炮陣亡。 4、出示激戰后的圖片,喚起學生愛國之情 5、出示聶士成將軍紀念碑 聶士成 1905年清政府立碑紀念,花崗石砌筑基座,高2.4米,位于天津八里臺以南(今天津市南開區紫金山路與衛津南路交叉口)。謚號“忠節”。高2.4米。碑正面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上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 [38] 1984年復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 2000年是其為國捐軀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鐫刻: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 三、延展探究:通過誦讀聶士成將軍紀念碑的碑文,緬懷聶將軍的英勇事跡,弘揚民族精神,牢記國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總結:通過學習聶士成將軍紀念碑的碑文教育學生學習聶士成將軍捍衛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牢記國恥發憤圖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