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幣品鑒》教案設計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沈陽出版社《綜合實踐》九年級下冊主題五《認識人民幣》。內容分析:《認識人民幣》 內容豐富,可以開發的資源較多。古幣的發展是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錢幣的歷史發展知識和懂得如何品鑒,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歷史知識,并且可以做一定的自主探究活動,因此,完全可以學習初步的品鑒常識。生動形象的集聲、圖、文、動畫、游戲于一體的多媒體幫助學生將這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目標:了解貨幣產生的原因。1、了解中國錢幣發展的歷史與基本情況。2、了解錢幣在生活及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及其文化內涵。3、學習掌握基本的初步的古幣品鑒常識。教學重點:古幣品鑒常識。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四、教學方法:綜合實踐學科是一門十分強調動手實踐的學科,而不是只用耳朵“聽”。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地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維的碰撞。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教學過程一、聯系實際,創設情境。 (媒體展示情境考古現場)。看完動視頻,你想到了什么 (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做出評價)【設計意圖】:興趣和動機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借助多媒體形、聲、色的動態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基礎知識出發,創設了情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二、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認一認,說一說) 哪個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組的整理結果 錢幣產生原因?中國錢幣發展?錢幣在我國的稱呼錢幣收藏價值體現【設計意圖】:在小組合作中互相交流中自主參與學習,對錢幣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從中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同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知道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多個方面、多種渠道去認識事物。教師講解古幣品鑒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后錢體呈紅色。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后,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制,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后,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里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堿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后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于南方,故出土于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于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征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后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后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于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于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后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4、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征。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贗品,其破綻在于翻砂鑄造后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當受騙。 5、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四、模擬鑒寶,實踐運用。1、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鑒寶活動”,分組參與【設計意圖】尊重學以致用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得生動、輕快、愉快、并能親身參與實踐。五、錢幣欣賞【設計意圖】:讓學生開闊眼界六、全課評價及小結。 針對本節課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設計意圖】:共同評價,能讓課堂充滿民主、和諧的氛圍,接近師生間距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八、板書設計: 古幣品鑒 看銅質 觀銹色 看銘文 觀版別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富有挑戰性,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40分鐘的探索活動,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個中感知,比較中頓悟,應用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智慧。(1)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激發興趣。新課程理念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進行解釋與應用。”通過好的情境去啟迪他們的智慧,才能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2)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共同發展。綜合實踐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我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活動空間和充分交流的時間,促進學生多角度、靈活地創造性地思維。從而整個學習過程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小姐的合作交流,又有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師的恰當引導和點撥。這樣使得每個學生都得到均等的參與機會,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把學習時間、空間真正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擁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從而點然了他們創新的火花,實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 這一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