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天后宮教學目標1知道天津天后宮初建時間及位置,了解媽祖文化在天津的形成及發展;2以調查、走訪、閱讀、查詢等方式搜集、篩選、交流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了解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3了解家鄉的民俗文化,加深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重點:以調查、走訪、閱讀、查詢等方式搜集、篩選、交流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了解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難點:了解家鄉的民俗文化,加深熱愛家鄉的情感。課前準備:通過調查、走訪等方法搜集與本課有關的信息,并認真篩選、整理。 教學過程:播放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的盛況,引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媽祖的傳說。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媽祖傳說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當時史籍方志、朝廷文書、文人筆記便有記載。到了明代,又出現專輯,如《天妃娘媽傳》、《天妃顯圣錄》等。傳至清代,文人記載種類和方式更加豐富,不僅有《敕封天后志》等專輯,還有各種掛圖、壁畫、碑刻,甚至錄于典籍、族譜、廟記、文集之中。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于一體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現如今,媽祖廟在中國沿海地區、內陸河道,以及世界各地華僑聚集的埠頭仍分布較廣,而其影響力也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所謂“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利用連環畫的形式講述媽祖林默的故事。默娘二十一歲那年,莆田地區大旱,河流干涸,田地龜裂,連飲水也有困難,農民困苦萬分,當時的默娘,已是無人不曉的能呼風喚雨的神女,全縣父老都說,非神女不能解此災害。莆田縣令無計可施,為解全縣旱災,決定求救于默娘。他不惜紓尊降貴,冒著烈火驕陽,趕數十里路,穿洋過海到湄洲島,親自登門,誠懇謙恭,請默娘為全縣百姓祈雨。默娘欣然應允,設壇祈雨,遂告訴縣令壬子日申時將普降喜雨。可到了壬子日未時,卻依然萬里晴空,烈日如火。大家正疑她是否法力無效,都捏著一把冷汗。果然申時一到,突然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緊接著,暴雨如傾,旱情驟解,萬民歡呼,皆頌默娘“通靈神女”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年至九年(1430-1433年)。鄭和出發之前,先修劉家港之天妃宮,刻石立碑,行前按官例在媽祖廟中祭祀,祈求媽祖庇佑出使平安,順達順歸。祭祀之后,即行啟程,太監楊洪同行。船只三十,涉阿丹、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木骨都束、東卜剌哇及竹步八國。船行多日,一路平安。一天,突見大洋之中,有一大山橫亙于前。眾人見有一島,自是雀躍,以為可以登島一游,以解多日顛簸之勞。正欲登島之際,見有女子提筐采螺,眾迫視之。楊洪恐眾人放肆,大聲喝止。忽然女子不見,大嶼已沒,方知前所欲登之嶼,乃巨鰲浮現,欲誘眾人上鉤。其女子乃天妃現身,救此數十人之生命也2、引導學生分析林默是怎樣成為人們景仰的“海神”。三、媽祖在天津的傳入。天津天后宮據統計約有20多座,天津最早的天后宮建于元代,與建于宋代的湄洲島的天后宮和建于明代臺灣澎湖的天后宮有三大媽祖廟之稱。天津最著名的兩個天后官:靈慈宮在大直沽前臺、天后宮在三岔河口。俗稱東西廟。媽祖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是離鄉背井的人民思富的向往所在;是從事漕運人們的乞求保護的選擇;是經商的人們看重的理想交易場所;是苦難人們免災求福的精神寄托。從而形成了“五方雜處、五行八作、率多流寓、商賈湊集”的天津移民城市特點。1、由教師向學生介紹媽祖是怎樣進入天津的。2、利用網上讓學生看天后宮的一些景觀,并向學生介紹天后宮的情況。四、介紹天津獨有的紀念媽祖的民俗活動“皇會”。 打開書第10頁,邊看書邊講解。1、當年出皇會時的儀仗鑾駕。2、天后乘坐的風輦。3、皇會時表演的傳統節目“杠箱”,表演者兩人一組,用杠抬著箱子,表現了舊時知府進貢的情節。4、飛镲,是天津特有的一道傳統花會節目,表演者邊舞邊擊镲,表現了對海神娘娘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企盤盼。五、小結:天津媽祖旅游節是媽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課后小結:學生了解了媽祖文化在天津的形成和發展,了解了家鄉的民俗文化,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