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羽化成蝶——廢舊物品利用課標分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體為學 習對象,以培養學生自我發現課題、自主探究課題、綜合解決問題的精神、資質和能力為宗旨,培 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科。課程標準中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知識目 標方面,重視體驗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和跨學科知識;能力目標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認知能力、計劃能力、表現能力、管理能力、創造能力和信息的捜集和處理能力;情義目標方面, 著重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進取心、責任心、共生心,增強學生的質量意識和效率意識,發 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意志,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尤其提出了讓學生獲得積極 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的目標。在總目標的基礎 上,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正處于小學的中年級階段,本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達成的是中 年級階段的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勇于的積極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的目標以及初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參 與探究的學習生活體驗,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標。《羽化成蝶——廢舊物品利用》這節課,我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學會小組合作,培養學 生樂于動手、合作的態度,同時,讓學生把廢舊物品利用起來,懂得節約資源,樹立環境保護的 意識。教材分析《羽化成蝶——廢舊物品利用》這一活動主題,是根據魯科版小學三年級《綜合實踐》第一章 《方法與指導》的第二課《學會分工與合作》設計的。為了培養學生樹立分工與合作的意識,我利用 了平時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廢舊物品來達到教學目標。很多物品我們利用后 就把它們遺棄或者是束之高閣,這不僅浪費了資源,還阻礙了環境美化和保護,甚至給我們的 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為了節約資源,減少廢舊物品給人們帶來的麻煩,讓學生認識到廢舊物品 的價值和處理方法,我們在三年級學生學習基礎上,設計了廢舊物品的再利用活動,以培養學 生的動手能力,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參與活動的樂趣,合作的樂趣,學會合 作,積極創新,能把合作和創新意識運用到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在設計《羽化成蝶——廢舊物品 利用》這一活動主題時,我沒有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自由發揮創造,而是逐步引導,給他們設定具 體的制作內容“和”,在指定內容上進行創新,對他們進行由淺入深的創新意識培養。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低年級階段和向中年級階段的過渡期,他們模仿能力強、好奇心強、活 潑好動,但是依賴性強、自我約束能力差。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三年級上學期才開始開設的,在 上學期學習的基礎上,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小組合作的意識淡薄,沒有基本 的創新意識。所以在設計《羽化成蝶——廢舊物品利用》這一活動主題時,我沒有放手讓學生大膽 去自由發揮創造,而是逐步引導,給他們設定具體的制作內容“和”,在指定內容上進行創新, 對他們進行由淺入深的創新意識培養。教學目標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到廢舊物品的處理方法及重要性,感受到參與活動的樂趣, 體驗到參與的價值。樹立創新意識,學會合作,積極發揮創造才能。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體會活動的真正價值。教學重難點重點:合理利用廢舊物品,保護環境。難點:敢于創新,學會合作。教學準備教師:課件、廢紙杯做成的太陽花;學生:收集的廢舊物品、剪刀、針線、彩筆、膠棒等教學課時—課時教學過程皂、實物導入,激發興趣同學們,你們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廢紙杯)給大家布置了收 集廢舊物品的任務,說一說你收集了什么?如果這些廢舊物品處理不當,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既然這樣,今天我們就把手中的廢舊物品利用起來,讓它們羽化成蝶。(板書課題)弐、創新制作,明確規則展示制作內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告訴我們要和諧相處,但是也要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今天,我們就 利用手中的廢舊物品,制作一個“和”字。在制作過程中,各小組可以加入自己的創新。出示制作規則參、小姐合作,動手制作播放音樂,學生制作,老師巡視,給予指導。四、 作品展示,話說創意各小組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說一說為什么制作成這樣。師:我發現各小組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做到了“和而不同”。各小組獨特的做法我們用一個詞 來表達,是哪一個呢?(創新)(板書:敢于創新)伍、 收獲 事,各抒己見欣賞完同學們的作品后,請說一說你在制作過程中學習到了什么?六、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同學們,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動動腦,動動手,廢舊物品也能羽化成蝶,變成寶。這不僅節 約了資源,還保護了我們的地球媽媽。為了延伸我們的環保行動,發揮你的創造才能,老師給你 們布置了一項作業,請搜一搜“手工制作網”,學習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不同的工藝品。七、板書設計羽化成蝶——廢舊物品利用敢于創新學會合作保護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