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類的食物》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為七年級北師大版《人類的食物》的新授課,是七年級下冊的開篇章節。從內容上改變了以往從結構入手的編排方式,意在引發興趣,培養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首先了解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然后通過實驗進一步探究不同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差異,最后通過建議活動引導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比較不同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差異,為第3節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的研究奠定基礎。二.學情分析本節課是七年級下生物的第一節課,經過上個學期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對生物作為自然學科的一個分支有了初步的認識。作為自然科學,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科學探究來探索自然及人類自身的發展規律。初中生對自然、自身充滿探索激情,正確引導,鼓勵他們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小心求證,對培養其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科學探究的過程,對他們也是團結協作,思想交流的過程。由于七年級下冊以“生物圈中的人”為主線,貫穿始終,在客觀上激發了學生探索,了解自身的無限激情。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指導六大營養物質。(二)能力目標1.通過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實驗,形成學會收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2.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了解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樹立法制觀念2.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初步領會人體健康與食物息息相關,為養成正確的膳食習慣奠定知識基礎。四、教學重、重點重點: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難點: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五、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為主的討論型教學模式。采用小組合作,全員參與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活動。六教學用具多媒體(希沃軟件),食品標簽,碘液,雙縮脲試劑,高錳酸鉀溶液等。七、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為什么我們日常的食品包裝上會標注食品原料? 是否存在某些原料是某類食品所共有的?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自己愛吃的食品包裝袋(瓶),小組派代表將記錄與紙條上的食物原料描述出來 組內合作交流 以學生熟悉的食物為著眼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共享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能力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你知道這些原料所指的是哪類物質嗎? 4.你是否注意到“食品配料”附近的營養成分表,在這個表格上你看到了哪些營養成分? 教師總結:六大類營養素: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 合作,討論,交流 培養學生讀表,分析的能力。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既然食物中含有6種營養成分,那么我們如何去檢測呢? 我們食用的花生、面粉、蛋清、梨汁中都含有哪些營養物質,你能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檢測嗎? 分組設計實驗方案 用什么方法能檢測到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脂肪,水,維生素C等成分呢? 交流小組實驗方案 水無機鹽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花生面粉牛奶梨汁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巡視實驗情況并對學生實驗中的問題給予幫助。 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實驗現象(教師把學生的實驗現象投屏)。 營養成分檢測方法實驗想象水無機鹽脂肪淀粉蛋白質維生素C分組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 討論、質疑、完善實驗方案。 分析實驗想象,討論并進行歸納。 學生談收獲,對實驗進行評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 通過設計5個實驗,分別對水,無機鹽,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進行檢驗。 這些實驗的設計使學生親自動手檢驗物質成分,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對探究方法的學習,同時小組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使小集體具有凝聚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對孤傲家的凝聚力。七、板書設計營養物質:水 無機鹽 脂肪 淀粉 蛋白質 維生素C檢測方法:烘烤 燃燒 擠壓 加碘 加雙縮脲 加高錳酸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