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2學年度第二學期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年 級 三年級 任課教師 學生人數 人班級學情概況 三年級共有名學生,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本學期,我將深入研究細致備課,加強對學生培根筑基的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主題的確定充分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主題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內容,每一主題都內在地體現不同的設計維度,達到內容維度的整合。單元主題下設3或4個主題,每個主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著力以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為基本內容,為學生感知生活親近社會提供的情境和空間。通過展現典范事件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構建。并且順應學生不斷開放和逐步發展的視野,力求課程固有的學科規律,情感態度以及人之的變化規律在螺旋上升中達到契合。教材在功能建構上也著力筆墨,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發展需要為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展示家庭、學校、社區和家鄉、祖國、世界的聯系,學校不局限于課堂,開放性使得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本冊教材根據“自我與同伴”“社區與家鄉”“公共生活”“交通與通信”主題,設計了“我和我的同伴”四個學習〝我在這里長大”“我們的公共生活”“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四個單元,內容涉及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學生自我健康成長部分的課程內容,以及學校,社區,國家家等生活領域的課程內谷。根據 “自我與同伴”學習主題設計了第一單元 “我和我的同伴”,第一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生對同伴的認識,以及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與同伴之間的交往等。根據“社區與家鄉”學習主題設計了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第二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從地理位置,從空間中的人、物、事的角度了解社區和家鄉,引導學生為社區和家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據“公共生活”學習主題設計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第三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公共設施、公共生活規則、公共生活中的行為方式以及關愛、同情的社會性情感等。根據“交通與通信”學習主題設計第四單元“多樣的交通和通信”,第四單元內容著重圍繞公共生活中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來展開。全冊教學目標 1.學會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知道取長補短;能用理解、尊重的眼光看待他人,學會和他人誠實合作、交流,樹立集體觀念、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2.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受自己家的溫暖、家鄉的美麗,學會和左鄰右舍和諧相處、互助互愛,知道家鄉的建設靠大家,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3.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養成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習慣,爭做文明小公民。 4.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四通八達法人交通和飛速發展的現代通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懂得現代交通和通信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合理選擇出行的方式和正確運用現代通信手段。單元 授課時間 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及方法第一單元 本單元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011年版)》中“我的健康成長”里的第1條“了解白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第4條“理解做人要誠實守信,學習做有誠信的人”,第5條“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禮儀常識;學會欣賞、寬容和尊重他人”以及“我們的學校生活” 里的第4條“體會同學之間真誠相待、互相幫助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知道同學之間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本單元通過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誠實品質,幫助學生在同伴交往師生互動中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本單元圍繞“自我與同伴”這一學習主題,設計了《我是獨特的》《不一樣的你我他》《我很誠實》《同學相伴》四課內容。 1.增進學生對交往主體的認識,讓學生具有較為全面自我認識以及自尊自信自我態度。2.能夠了解同伴迥異的個性特征,形成尊重和接納他人的交往態度。3.幫助學生建立友好相處、真誠相待、團結友愛、快樂美好的同伴關系。 本單元首先從認識交往主體入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同伴,再引導學生樹立不同個性的人能夠和而不同、友好相處的交往觀念。在此基礎上,再聚焦學生的誠實品質,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生活中的師生互動、同伴交往學習這一基本的人際交往品質。最后,在前三課的基礎上,再回到同伴關系主題,以引導學生營建快樂美好、團結友愛的同伴關系作為本單元的落腳點。第二單元 本單元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條 “懂得鄰里生活中要講道德、守規則,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我們的社區生活”里的第1條“能夠識讀本地區(區、縣、市等)、旅游景區等小區城的平 面示意圖。正確辦認區域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第2條“了解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本地區的變化和發展;了解對本地區發展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及第8條“體會社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關懷。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本單元圍繞“社區與家鄉”這一學習主題,設計了《我的家在這里》《我家的好鄰居》《請到我的家鄉來》三課內容。 1.引導學生認識社區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對社區產生歸屬感,積極參與社區公共生活。2.體會鄰里生活的人情溫暖,學會處理鄰里生活中的小摩擦。3.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認識家鄉自然狀況與家鄉人的貢獻,樹立學生的家鄉觀,激發學生的家鄉情。 本單元首先從情感上引人學生對社區生活的感受,再從認識上推動學生對社區人、事、物的了解,引導學生主動維護社區利益,積極為社區生活的政善建言獻策。然后,再聚焦到互動性更強、與兒童生活重查接的鄰里生活中,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鄰里交往方式。最后,在社區鄰里生活的基礎上,擴展到對 “家鄉”這一更廣闊的生活環境的學習中。第三單元 本單元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社區生活”里的第6條“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形成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的意識,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第7條“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講文明有教養的人”和第8條“體會社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關懷。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本單元圍繞“公共生活”這一學習主題,設計了《大家的“朋友”》《生活離不開規則》《愛心的傳遞者》三課內容。 1.培養學生公共意識、規則意識,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意義,以及公共設施對人們生活的作用,并能把愛護公共設施的行為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2.引導學生形成關愛、同情的社會性情感,知道以尊重他人人格、滿足他人所需的關愛方式,才是對他人真正的關愛。 本單元是從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過渡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規范上。因此,本單元教學時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公共生活中常見的公共設施人手,引導學生認識公共設施對人們生活的價值,幫助學生真正做到愛護公共設施。其次在認識公共設施的基礎上,將學生引入抽象的公共規則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規則的意義,并引導學生形成無論在何種生活處境下,都有遵守規則的意識和態度。最后,將內容落腳在關愛、同情的社會性情感上。第四單元 本單元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社區生活”里的第 5條“丁解本地區交通情況,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第7條“了解我國的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城鄉交通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們的國家”里的第8條“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體會現代傳媒,尤其是網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在有效獲取信息的同時,增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網絡道德、法律規范,做到文明上網”。本單元圍繞 “交通與通信〞這一學習主題,設計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慧眼看交通》《萬里一線牽》三課內容。 1.引導學生了解交通、通信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認識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多樣性,并側重展現交通、通信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2.引導學生了解交通和通信事業發展所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社會生活間題。 教學本單元時從學生的出行體驗和了解的交通工具人手,引導學生認識多樣的交通方式及其特點。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了解本地區的交通發展,體會各類交通行業人員為交通事業的發展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辦證地看待交通發展,了解交通迅速發展帶來的問題,幫助學生對公共生活中的交通事業有整體的認識。最后,幫助學生了解通信方式的變遷、通信方式的多樣化,培養學生養成文明通信的行為習慣,遵守通信中的法律和道德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