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六下第二單元第6課《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學設計課題 古代生物的多樣性 單元 一 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學習目標 1.遠古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生物。2.有些古代生物已經不復存在,一些現存生物與古代生物相似。3.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4.能夠通過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認識古代生物。5.能夠通過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證據,推測一些古代生物與現存生物的關系。6.表現出探究古代生物的興趣。7.能基于證據表達自己的觀點。8意識到對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生物及其地球環境的發展變化,體會科學研究的意義。重點 根據化石信息分析出古代生物的多樣性。難點 學生知識儲備量較小,能否通過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證據,并對古代生物的多樣性進行正確匯報,影響到學生對古代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 遠古時期地球上生活過很多的生物,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發現的。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借助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研究生物是怎樣變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植物的樣子,可以推測出古代動植物生活的年代及其當時當地的環境條件,可以用來研究生物進化歷程,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遠古時期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海洋中類似細菌的細胞生物,藻類與原生生物,以及較為復雜的真核多細胞生物,如真菌、植物、軟體動物、昆蟲與脊椎動物等。 2這些生物與現在的生物相像嗎 很多古生物都滅絕了,但是通過化石,我們依然能發現它們與現代生物的相似之處,如魚龍,小盜龍等,它們與現在的海豚、鳥類較為相近。 還有一些古生物,如銀杏、蟑螂、大熊貓等一直生活至今,形態身體特征基本沒有大的變化,被稱為活化石。 學生交流 后,小組代表或課代表回答問題。 聚焦課題,古代的生物是多樣性的。講授新課 探索:根據化石推斷與它相似的動物。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1.收集恐龍化石的資料,以一種恐龍為例,說說它與現在的哪種動物相似。恐龍是出現于2億4500萬年前,滅絕于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000萬年之久,恐龍家族極為龐大且呈現出多樣性。它們的形態不同:有的身體碩大,有的身體相對較小;有的身上長有鱗甲,有的長有角或頭冠。它們的食性不同: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雜食性。它們的運動方式不同:有些以雙足行走,有些以四足行走,還有些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1)霸王龍。生活在距今約6850萬至6500萬年前(白堊紀最末期),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洲。霸王龍亦稱“暴龍”,牙齒銳利,前肢短小,后肢粗壯,體長約12~15米,重約6~8噸。霸王龍的化石,身材龐大,與現代的馬、巨大的鳥類相似。(2)三角龍。 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洲。三角龍看上去就像一頭巨型犀牛,重約10噸。它的鼻子上長有一只短角,額頭上長有兩只長角,因此得名。三角龍以植物為食,它的牙齒像“剪刀”樣,可以把植物“剪下來切碎”。三角龍的化石,它的頭部長有兩只角,比較像現代的犀牛。(3)似雞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化石發現于蒙古。似雞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似鳥類恐龍。似雞龍非常矯健和輕盈,它有著長長的腿骨,大腿肌肉發達,強健有力,踝骨和腳骨長而細,能夠迅速地奔跑。似雞龍的化石,嘴巴較長,牙齒不明顯,用兩只腳走路,比較像現代的雞、鴕鳥。2.根據猛犸象化石,推斷它和現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猛犸象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但到了冬季會往南遷徙,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會返回棲息地。(1)相同之處:身體龐大,都有粗壯的四肢,長長的鼻子,長長的門齒;都以植物為食。(2)不同之處:①它們的外形特征不盡相同。 猛犸象頭骨比大象短而高,身披黑色的細密長毛,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而大象上頜具有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皮毛稀疏,體色呈淺灰褐色。②還有棲息環境不同。從猛犸象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御寒能力與大象不同,它們并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 ,而是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生存于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而大象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及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猛犸象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一頭成年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身高約3米,門齒長約1.5米,身體肥碩,體重可達6~8噸。猛犸象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氣候寒冷的更新世(大約公元前258萬年至公元前1.1萬年),它們廣泛生活在亞歐大陸北部。觀察更多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一下它們可能是什么。 菊石化石,是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菊石亞綱與現存的頭足綱關系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亞綱,而不是鸚鵡螺亞綱的鸚鵡螺目。菊石亞綱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最后與恐龍一起于白堊紀晚期滅絕。三葉蟲化石,古時稱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于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不等,生于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于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2.52億年前)。恐龍蛋化石,恐龍蛋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59年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據研究,恐龍蛋化石的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大的直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面光滑或具有點線飾紋。魚化石,魚的尸體經過億萬年的變動,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上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化石,還有為一種解釋,由于劇烈的地殼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使得海洋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大量的泥沙或火山灰包圍,經過高溫高壓,泥沙板結石化成巖或火山巖冷卻石化成巖。蕨類植物化石,蕨類植物是最早的陸地植物。其化石大量存在于志留紀以及以后的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古生代地層中。其中許多是與現存蕨類有關聯的原始類型,這在系統學上,或作為標準化石具有重要的意義。鳥化石,是各種鳥類化石的統稱。中國鳥化石的發現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近年來在遼寧西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表明中華龍鳥為小型獸腳類恐龍,為鳥類真正始祖,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系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生物的有機質被分解,遺體、遺物的堅硬部分和痕跡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隨著巖石的侵蝕或坍塌,化石便暴露出來。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在被沉積埋藏后,可能隨著漫長的地質年代石化成化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前生物都能夠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后期的保存都需要特殊的條件。研討:我們認識了哪些古生物 通過化石,我們認識了很多古生物,了解到古代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有霸王龍、馬門溪龍、三角龍、甲龍、猛犸象、菊石、三葉蟲、魚類、蕨類植物、鳥類、蜻蜓、蝶等。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義 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化石可以用于推測遠古時期生物的樣子及其生活的環境;可以研究生物進化歷程;可以根據它所在的地質層推測它所生活的年代及當時當地的環境條件等。拓展: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實驗目的:了解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材料:紫砂泥或黏土(可用橡皮泥代替)、貝殼、魚骨或植物葉。實驗步驟:(1)將黏土或橡皮泥壓平。(2)把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放在黏土或橡皮泥上,用手把它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3)把留有印跡的黏土或橡皮泥模型晾干。實驗分析:生物要想成為化石則需要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但是,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的一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就可能無法形成化石。實驗結論: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們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 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記錄員,填寫記錄表。記錄討論結果。學生匯報交流。每組記錄員匯報討論結果。學生發表觀點。學生交流后完成記錄單,記錄員匯報交流結果。學生思考并匯報。學生發表意見。各組閱讀資料,合作完成連線。匯報交流。學生思考,并匯報。明確制作方法。思考。學生制作模型。各組展示印跡化石模型,描述化石。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推測它們是什么古生物。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引領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讓學生進行有依據的推測,激發學生探索古代生物的熱情,以便開展活動二。使學生加深了對古代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為之后制作化石模型奠定了基礎。加深他們對化石的理解,更好地達成對古代生物多樣性共識。旨在豐富學生對古生物的認識,感悟研究化石的意義。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遠古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生物,有些已不復存在。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推測古生物特征,推測其與現存生物的關系,從而認識古生物。我們應該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多姿多彩、奇妙無窮的古生物世界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去開發。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3張PPT)6 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科版 六年級下新知講解《侏羅紀公園》新知講解1.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 遠古時期地球上生活過很多的生物,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發現的。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借助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研究生物是怎樣變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樣性。新知講解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植物的樣子,可以推測出古代動植物生活的年代及其當時當地的環境條件,可以用來研究生物進化歷程,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遠古時期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海洋中類似細菌的細胞生物,藻類與原生生物,以及較為復雜的真核多細胞生物,如真菌、植物、軟體動物、昆蟲與脊椎動物等。新知講解2這些生物與現在的生物相像嗎 很多古生物都滅絕了,但是通過化石,我們依然能發現它們與現代生物的相似之處,如魚龍,小盜龍等,它們與現在的海豚、鳥類較為相近。還有一些古生物,如銀杏、蟑螂、大熊貓等一直生活至今,形態身體特征基本沒有大的變化,被稱為活化石。新知講解根據化石推斷與它相似的動物。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1.收集恐龍化石的資料,以一種恐龍為例,說說它與現在的哪種動物相似。1恐龍是出現于2億4500萬年前,滅絕于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000萬年之久,恐龍家族極為龐大且呈現出多樣性。新知講解它們的形態不同:有的身體碩大,有的身體相對較小;有的身上長有鱗甲,有的長有角或頭冠。它們的食性不同: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雜食性。它們的運動方式不同:有些以雙足行走,有些以四足行走,還有些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1新知講解(1)霸王龍。生活在距今約6850萬至6500萬年前(白堊紀最末期),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洲。霸王龍亦稱“暴龍”,牙齒銳利,前肢短小,后肢粗壯,體長約12~15米,重約6~8噸。1霸王龍的化石,身材龐大,與現代的馬、巨大的鳥類相似。新知講解霸王龍新知講解(2)三角龍。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洲。三角龍看上去就像一頭巨型犀牛,重約10噸。它的鼻子上長有一只短角,額頭上長有兩只長角,因此得名。三角龍以植物為食,它的牙齒像“剪刀”樣,可以把植物“剪下來切碎”。1三角龍的化石,它的頭部長有兩只角,比較像現代的犀牛。新知講解(3)似雞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化石發現于蒙古。似雞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似鳥類恐龍。似雞龍非常矯健和輕盈,它有著長長的腿骨,大腿肌肉發達,強健有力,踝骨和腳骨長而細,能夠迅速地奔跑。1似雞龍的化石,嘴巴較長,牙齒不明顯,用兩只腳走路,比較像現代的雞、鴕鳥。新知講解2.根據猛犸象化石,推斷它和現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1猛犸象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但到了冬季會往南遷徙,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會返回棲息地。新知講解(1)相同之處:身體龐大,都有粗壯的四肢,長長的鼻子,長長的門齒;都以植物為食。(2)不同之處:①它們的外形特征不盡相同。 猛犸象頭骨比大象短而高,身披黑色的細密長毛,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而大象上頜具有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皮毛稀疏,體色呈淺灰褐色。②還有棲息環境不同。從猛犸象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御寒能力與大象不同,它們并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 ,而是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生存于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1新知講解而大象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及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猛犸象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一頭成年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身高約3米,門齒長約1.5米,身體肥碩,體重可達6~8噸。猛犸象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氣候寒冷的更新世(大約公元前258萬年至公元前1.1萬年),它們廣泛生活在亞歐大陸北部。1新知講解觀察更多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一下它們可能是什么。2菊石化石,是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菊石亞綱與現存的頭足綱關系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亞綱,而不是鸚鵡螺亞綱的鸚鵡螺目。菊石亞綱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最后與恐龍一起于白堊紀晚期滅絕。新知講解三葉蟲化石,古時稱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于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不等,生于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于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2.52億年前)。1新知講解恐龍蛋化石,恐龍蛋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59年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據研究,恐龍蛋化石的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大的直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面光滑或具有點線飾紋。2新知講解魚化石,魚的尸體經過億萬年的變動,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上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化石,還有為一種解釋,由于劇烈的地殼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使得海洋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大量的泥沙或火山灰包圍,經過高溫高壓,泥沙板結石化成巖或火山巖冷卻石化成巖。2新知講解2蕨類植物化石,蕨類植物是最早的陸地植物。其化石大量存在于志留紀以及以后的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古生代地層中。其中許多是與現存蕨類有關聯的原始類型,這在系統學上,或作為標準化石具有重要的意義。新知講解2鳥化石,是各種鳥類化石的統稱。中國鳥化石的發現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近年來在遼寧西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表明中華龍鳥為小型獸腳類恐龍,為鳥類真正始祖,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系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新知講解2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生物的有機質被分解,遺體、遺物的堅硬部分和痕跡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隨著巖石的侵蝕或坍塌,化石便暴露出來。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在被沉積埋藏后,可能隨著漫長的地質年代石化成化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前生物都能夠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后期的保存都需要特殊的條件。新知講解探究化石里的古生物新知講解我們認識了哪些古生物 通過化石,我們認識了很多古生物,了解到古代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有霸王龍、馬門溪龍、三角龍、甲龍、猛犸象、菊石、三葉蟲、魚類、蕨類植物、鳥類、蜻蜓、蝶等。1新知講解2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義 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化石可以用于推測遠古時期生物的樣子及其生活的環境;可以研究生物進化歷程;可以根據它所在的地質層推測它所生活的年代及當時當地的環境條件等。新知講解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實驗目的:了解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材料:紫砂泥或黏土(可用橡皮泥代替)、貝殼、魚骨或植物葉。實驗步驟:(1)將黏土或橡皮泥壓平。(2)把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放在黏土或橡皮泥上,用手把它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3)把留有印跡的黏土或橡皮泥模型晾干。新知講解制作生物化石模型新知講解實驗分析:生物要想成為化石則需要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但是,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的一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就可能無法形成化石。實驗結論: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們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課堂練習判斷題。1.人們通過化石可以獲得古生物的相關信息。( )2.所有古代生物都變成了化石。( )3.保存在地層巖石中的腳印不是化石。( )4.經歷漫長的年代,所有的古生物都已經滅絕了。( )5.通過分析不同年代地質層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可以推斷各個年代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種類。( )6.只有動物的遺體化石才是化石,其他不算真正的化石。( )7.似雞龍與現在的鳥很像,屬于鳥類的一種。( )√××√××√課堂練習選擇題(1)借功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 )。①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②推測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③研究生物的變化④不能了解生物的多樣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關于化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古生物的遺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B.生物的遺物或生活痕跡也可能形成化石C.化石是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D.有魚類化石的地層一定都比兩棲類化石的地層更加古老(3)下列( )不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A.火山爆發 B.氣候變遷 C.食物短缺 D.人類活動DAD課堂總結古代生物的多樣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遠古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生物,有些已不復存在。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推測古生物特征,推測其與現存生物的關系,從而認識古生物。我們應該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多姿多彩、奇妙無窮的古生物世界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去開發。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六下第二單元第6課《古代生物的多樣性》(一課一練)教科版 含答案基礎練習1.選擇題。(1)根據右圖霸王龍圖,它的體型與現在的( )相似。A.鴕鳥 B.魚 C.鴨子 D.鱷魚(2)借功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 )。①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②推測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③研究生物的變化④不能了解生物的多樣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關于化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古生物的遺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B.生物的遺物或生活痕跡也可能形成化石C.化石是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D.有魚類化石的地層一定都比兩棲類化石的地層更加古老(4)下列( )不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A.火山爆發B.氣候變遷C.食物短缺D.人類活動2.填空題。(1)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___________關系。(2)科學家根據動物身體中有無脊柱,分成___________動物和___________動物兩大類。3.連線題。魚 三葉蟲 蕨類植物 鳥 菊石 恐龍蛋實驗探究科學家借助地層中的猛犸象化石,一點點復原出猛犸象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并與現代亞洲象進行比較,如下表。相似 不同 生活環境猛犸象 身高5米。身高3米。食草,哺乳動物 1.體重6-8噸。2.青部為最高點。3.極厚的脂肪層,身披濃密的毛發。4.門齒1.5米。卷曲程度較大現代亞洲象 身長5~6米。身高2.1~3.6米。食草,哺乳動物 1.體重3-5噸。2.頭部為最高點。3.身披稀疏短毛。4.門齒1米多(1)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猛犸象與現代亞洲象之間有___________關系,是___________的結果。(2)根據表格提供的信息,推測猛科象生活在___________的環境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亞洲象生活在___________的環境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培優訓練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脊椎動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動物。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脊椎動物是由低等的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脊椎動物一般體形左右對稱,全身分為頭、軀干、尾三個部分,有比較完善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經系統。包括圓口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烏類和哺乳動物等六大類。在古生物學上進行有效的脊椎動物起源研究,以現代動物學信息為重要線索,在盡可能靠近脊椎動物起源的“源頭”時段探尋時做好兩件工作:首先是力求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著便是以這些脊椎動物始祖為起點,向前逐步追潮它們在無脊椎動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1999 年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為難題的破解投進了一縷曙光。對數百枚海口魚標本的深入研究,證實它們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而且還屬于地球上一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1)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脊椎動物是由低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化而來的。參考答案1.(1)D (2)A (3)D (4)D2.(1)親緣 (2)脊椎 無脊椎3.魚 三葉蟲 蕨類植物 鳥 菊石 恐龍蛋4.(1)親緣 進化(2)寒冷 脂肪層厚 毛發濃密 溫暖 毛短稀疏5.(1)魚類 兩棲動物 爬行動物 鳥類 哺乳動物(2)無脊椎動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6探究化石里的古生物.mp4 《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材解讀.mp4 侏羅紀公園.mp4 制作生物化石模型.mp4 教科版六下第二單元第6課《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案.doc 教科版六下第二單元第6課《古代生物的多樣性》課件.pptx 教科版六下第二單元第6課《古代生物的多樣性》(一課一練)教科版 含答案.doc 霸王龍.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