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腳踏實地 奔向成功 青春拼搏 不留遺憾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姓名 班級 學號1.玻利瓦爾率領軍隊大敗西班牙軍隊,圣馬丁先后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戰爭。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解放者”。P32.印度民族反英起義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19世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53.彼得一世改革目的:向西方學習,實現富國強兵4.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P7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P85.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避免革命P9 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P96.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意義:P10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局限性:但農奴制的參與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7.南北矛盾的加劇背景(原因):P10-11(1)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2)對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圍繞奴隸制度的存廢針鋒相對,互不相讓。8.《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實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額革命作用: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場上聯邦軍隊的被動局面。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P129.明治維新內容:P16(1)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提倡忠君、服從、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的口號下,大力發展近代經濟。(4)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P1610.明治維新影響:P17(1)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2)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 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3)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P18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由此進入了“電氣時代”。P1912.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13.牛頓:英國科學家,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2814.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他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代表作有《物種起源》。P2915.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間喜劇》系列小說,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P2916.列夫·托爾斯泰: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國專制主義和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揚道德上的博愛。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P3017.貝多芬:德國天才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充滿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8.梵高:荷蘭(國籍)杰出畫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艷麗的黃色花瓣,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目的:為了奪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P3420.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21.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撒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P3522.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役:1916年“凡爾登戰役”。交戰雙方死傷70多萬人,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23..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取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P3724..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P37-38(1)這場戰爭歷時4年多(時間長),先后參戰的國家共計30多個(范圍廣),參戰各國死傷人數高達3 000多萬。(2)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3)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5.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產階級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宣布繼續履行沙皇政府的“義務”,將一戰進行到底。P3926.十月革命結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27.十月革命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P4228.巴黎和會P43①召開:1919年1月,在巴黎召開。參加和會的有27個國家,會議被法國、英國和美國三國操縱。②性質:帝國主義國家分贓會議。29.凡爾賽體系的確立:《凡爾賽條約》和其他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 和非洲的國際的“新秩序”。P4430.《九國公約》的內容P45①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②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31.《九國公約》的作用: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P46筆記32.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P46筆記。3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P46筆記34.新經濟政策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P4735.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7年,蘇聯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P4836.蘇聯模式影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蘇聯模式的弊端也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P5037.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過渡壓榨;1918—1919年,印度農業歉收、疾病流行。38.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結果:英國殖民政府發布鎮壓令,逮捕甘地。同時被判刑者達9萬人。后來,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P5439.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意義: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P5540.埃及的華夫托運動背景:一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爭期間,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戰爭結束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41.埃及的華夫托運動影響:華夫托運動為埃及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42.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P5543.經濟大危機:P58(1)爆發: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票突然暴跌,一場空前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美國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表現: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毀商品。44.影響:P62(1)美國經濟開始了緩慢的復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業和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45.局限性: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P6246.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暴行: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47.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標志: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P6448.日本法西斯政權暴行:P65①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 ,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49.20世紀30年代,英、法面臨德、意、日的挑戰,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這一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慕尼黑協議》的簽訂,將這一政策推向頂峰。P65補充50.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P67(1)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開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2)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51.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它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P6952..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P69(1)1942年7月,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人民英勇抗敵,于次年2月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2)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53.雅爾塔會議:P70(1)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2)內容: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3)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的條件必須實施。54..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P72(1)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2)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也參加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55..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P72(1)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帶來了巨大災難。(2)以反法西斯力量勝利而宣告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復了世界和平,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56.冷戰開始(政治上):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它標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P7557.北約與華約對峙:P76(1)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2)1955 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 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3)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最終固定下來。58.1967 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59.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P81背景: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目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表現:英、法、聯邦德國相繼宣布成為“福利國家”意義: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其可以緩和階級矛盾。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P160.改革 :P84(1)1953年,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進步的重心在軍事方面,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3)1988年,戈爾巴喬夫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6治多元化”,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61.東歐劇變: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 。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P8562.蘇聯解體:1991年,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終結。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P8563.“萬隆精神”:指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P8864.萬隆會議意義: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它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p8865.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P881.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P882.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P883.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P884.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5.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20世紀六七年代,巴拿馬要求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收回了運河區的部分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66.20世紀六七年代,巴拿馬要求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收回了運河區的部分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67.聯合國成立: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P9268.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秘書處等。P92(1)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每年舉行一屆大會。(2)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3)聯合國秘書處是聯合國的行政秘書事務機構69.作用:聯合國對減少地區沖突發揮了積極作,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P9370.世界貿易組織(WTO):P95(1)成立時間:1995年1月1日(2)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3)主要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4)影響:①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71. 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P97美國為維護世界霸主地位,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如:1999年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轟炸;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72.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73.不結盟運動:發起: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獨立,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發起了不結盟運動。74.不結盟運動意義: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P10075.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76.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P10277.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將更廣泛地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更大的影響。P10278.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歐美發達國家婦女的獨立意識增強。79.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實現婦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還需要人類社會不斷努力。80.生態與人口問題P104-105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污染:蒸汽機燒煤;2、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污染:內燃機燒油+蒸汽機燒煤;3、人口增長過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