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的形成與排出》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11章第二節。在第一節學習了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類型和排泄途徑,明確了泌尿系統排出尿液這一途徑為主要主要排泄途徑。本節內容在課程標準中隸屬于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其對應的具體內容標準是“概述尿液的形成與排出過程”,屬于理解水平。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對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并不陌生,但對腎臟的結構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且這部分內容抽象、復雜,構成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說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器官的功能,通過對腎臟的結構由宏觀到微觀的認識,建構尿液在腎單位中形成的知識系統;2.能力目標:通過對微課中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邏輯推理的能力,通過活動“制作腎單位模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認同“人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腎臟的結構。教學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設計思路整節內容圍繞“尿的形成過程”開展,按照邏輯順序,分為三個模塊開展,分別是“Where—在哪里形成”“Why—為什么能形成”以及“How—怎樣形成”。本節內容主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微課)對于腎臟有初步的認識,了解腎臟的功能為“形成尿液”,從而在面對“Where—在哪里形成”這一問題時,直接的認知為——腎臟,再通過3個微課視頻,從中獲取相應信息,一一分析后,最終得到答案——尿液在腎單位中形成。在上述的推理分析過程中,由于腎單位這一概念過于抽象、難懂,所以安排了構建物理模型這一活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讓抽象的“腎單位”結構變得形象、直觀。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1.微課準備結合本節內容的特點及教學重難點,筆者錄制了以腎臟的結構為主線的微課,主要分為理論知識講解部分(圖1),和實驗部分——腎臟的外形觀察、腎臟的縱剖面觀察、腎單位的顯微觀察。在錄制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學生的意見,學生也樂于參與進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度較高。2.道具準備教學活動“制作腎單位模型”中需要準備橡皮泥(6種顏色)、白紙板,以上道具每組一套,共7組。圖1 理論知識內容要點圖教學過程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 復習導入: 1、人體內的代謝廢物有哪些? 2、這些代謝廢物的排出途徑有幾種?分別是? 3、上述排出方式中,哪種是最主要的? 回憶上節內容、思考 活躍學生思維,聯系本節內容本節內容框架 進入本節主題“尿的形成與排出”后,分析本節內容框架: 跟隨思路,了解本節知識結構 介紹本節內容框架,讓學生對整潔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Where 在哪里形成 【提問】尿液在哪里形成? 學生根據預習,及課本P61內容,得出——尿液在腎臟中形成。 ①分析P61的一段話,給了我們幾個信息?分別是什么? 回顧和閱讀 閱讀、總結 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Where 在哪里形成 (腎臟的位置、腎臟所屬的系統和腎臟的功能) ②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結構功能 泌 腎 臟:形成尿液 尿 輸尿管:輸送尿液 系 膀 胱:貯存尿液 統 尿 道:排出尿液 (學生根據自身經驗進行總結) 尿液在腎臟中的哪一結構中形成 ①觀察腎臟的結構(微課視頻) 腎臟的外形:蠶豆形 腎臟的顏色:深紅色 腎臟凹陷處為“腎門”,是腎靜脈、腎動脈出入腎臟以及輸尿管與腎臟連接的部位。 【分析】分析下圖: 通過分析可知:攜帶大量代謝廢物的血液通過腎動脈流入腎臟,通過深靜脈流出,在這一過程中,血液中的代謝廢物轉移到尿液中,再進入輸尿管。 回憶復習 思考推理 觀看視頻,根據視頻進行總結、分析 運用已學知識和視頻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思考 加深學生已有認知,鍛煉學生推理能力 呈現腎臟外形,讓學生直觀的認識腎臟 明確尿液中代謝廢物來源,引導學生探索腎臟內部結構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Where 在哪里形成 【提問】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如何轉移到尿液中呢? ②解剖觀察腎臟內部結構(微課視頻) 觀察發現,腎臟內部結構包含: 腎 腎皮質 腎髓質 臟 腎 盂 【分析】腎臟內部結構 通過觀察發現,腎盂是一個空腔,推測形成尿液的結構應該是腎實質。 【提問】腎實質中有怎樣的結構? ③腎實質的顯微結構觀察(微課視頻) 根據視頻信息,進行整理: 根據上一視頻中的信息,推測尿液在腎實質中形成,而腎實質中包含腎小體(包含腎小球和腎小囊)和腎小管,即腎單位,所以腎實質是由腎單位組成的,由此可推斷出,尿液的形成部位在腎單位中。(板書) 物理模型的構建: 【活動】構建腎單位模型 學生根據視頻獲取的信息和課本P63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橡皮泥構建腎單位的模型。構建好后小組進行展示解說,明確腎單位的結構特點。 觀看視頻,分析推理,認識腎臟內部結構 觀看視頻,對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 小組協同合作,制作腎單位模型 在認識腎臟外形的基礎上,了解內部結構,在解決“Where”這一問題中,逐步深入,找到答案。 對現有信息進行推理分析,找到答案,即尿液在腎單位中形成。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加強學生動手能力,讓抽象變為形象、直觀。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習題 鞏固 1、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是( ) A、腎臟 B、輸尿管 C、膀胱 D、尿道 2、形成尿液和暫時儲存尿液的器官分別是( ) ①腎臟 ②輸尿管 ③膀胱 ④尿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組成腎臟的基本結構( ) A、腎小體B、腎小球C、腎小囊D、腎單位 結合本節學習內容,思考 引導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課后 思考 1、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壁都很薄,有何好處? 2、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與腎小囊內壁緊貼有何好處? 3、腎小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有什么作用? 課后思考 為下一節內容留下伏筆七、板書設計尿的形成與排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