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章 人體內的自我調節第2節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眼與視覺》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能說出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2. 能描述視覺的形成過程。3. 了解近視、遠視的成因及矯正。(二)能力目標1.通過調查活動及對結果的匯報,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2. 通過小組合作觀察眼球模型、觀察透鏡成像等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培養合作精神,鍛煉交流能力。(三)情感目標1. 體會眼睛對于認識世界的重要性。2. 自覺培養用眼衛生習慣,保護視力、預防近視。3. 會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二、教材分析《眼與視覺》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習了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后,進一步學習與神經系統功能相關的感覺器官的知識,是上一節課的延續。結構決定功能,要了解眼的功能,首先要了解眼球的結構,特別是與視覺形成有關的結構。視覺的形成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瞳孔的調節和晶狀體曲度的調節及意義。可以通過調節對眼光線強度來演示瞳孔的變化;通過動畫的形式演示晶狀體的曲度變化。學生還要了解近視形成的原因及其預防,會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三、教學重點1. 眼球的結構與功能;2.視覺的形成與近視、遠視的矯正。四、教學難點1.視覺的形成。五、學情分析教學對象是初一的學生,比較活躍,對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知識點興趣大。學生已初步形成結構決定功能的認識。所以需要學生通過眼球模型的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學生對凸透鏡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識知之甚少,而視覺的形成卻需要光學成像的知識作基礎,而且該知識點比較抽象,因此需要把簡化些透鏡成像的實驗在課堂中進行,并用Pad同屏輔助觀看,利于學生實際觀察和理解。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學生被近視困擾,他們對近視的成因、預防和糾正的興趣較大。因此可以布置有關近視情況的調查及眼睛的保健方法兩項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六、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演示法、討論法、講授法、觀察法、實驗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模型觀察和實驗、Pad的同屏輔助評價方法思維導圖完整性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七、課前準備1.學生調查班級的近視情況。2.學生調查眼睛保健的方法。八、教學流程圖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導入,學生基于本班級的視力情況調查 調查小組報告調查的數據結果 引導、啟發 思考 激發學生對眼睛和視覺的興趣2. 眼的結構 眼的結構包括眼球及其附屬物(眼瞼、睫毛、淚腺) 展示眼的結構圖片 觀察,記憶 觀察的順序從外向內3.眼球的結構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內容:眼球的結構及各結構的作用 引導 閱讀、記憶 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活動一:觀察眼球模型,了解各結構在眼球中的位置。 小結眼球的結構 激發興趣,啟發和指導觀察方法。 出示眼球結構簡圖讓學生說出各個結構的名稱,并指導記憶方法,通過同屏器展示學生的作品 學生對照書本眼球結構圖對模型進行觀察,并用標簽紙把主要的結構標注出來。 說出所示結構名稱,并知道各結構的相對位置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讓學生通過理解進行記憶眼球各結構的功能 角膜、晶狀體、玻璃體 鞏膜、脈絡膜、虹膜 引導啟發學生說出各個結構的功能。 學生通過思考,回答眼球各個結構的功能 讓學生了解各個結構的功能4. 視覺的形成 成像的光通路:光線通過眼球的折光系統成像于視網膜 出示光通路圖,引導學生觀察光線經過的結構 學生觀察,記憶 明白光線要到達視網膜才能成像。透鏡成像實驗:儀器,成像的特點 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觀察 觀察成像的特點 有助于理解晶狀體成像。視覺形成的過程: 光通路成像 視神經傳導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出示視覺形成過程圖,引導學生觀察,理解 學生觀察,理解視覺形成的過程 學生理解視覺的形成5、近視遠視及矯正 近視遠視及矯正 近視:晶狀體曲度過大,球前后徑過長,配凹透鏡 遠視:晶狀體曲度過小,球前后徑過短,配凸透鏡 利用簡圖進行近視遠視成因的分析,及其矯正方式。 學生觀察,思考并理解近遠視的成因及其矯正。 學生掌握近遠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透鏡成像實驗模擬近視的矯正 指導學生嘗試用透鏡成像儀器模擬近視的矯正。 學生嘗試,并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化抽象為直觀,能更好的理解。6、知識拓展 眼睛的保健, 由學生調查小組做報告 學會關愛和幫助有視力障礙的人。 引導養成護眼的習慣 學生思考 不僅要知道護眼的知識,還要懂得幫助有需要的人。7、知識總結 眼球的思維導圖 啟發、引導完成學生自己的思維導圖。 回憶,知識的重現和鞏固 知識的鞏固十、板書設計:眼與視覺眼的結構眼球的結構視覺形成的過程近、遠視眼及其矯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