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聲1.聲音的傳播:(1)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種物質叫做介質。(2)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固液氣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3)聲速: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4)影響聲速大小的因素:不同介質傳播速度不同,一般:固>液>氣;介質溫度也有關:溫度高,聲速大。升1℃,多走0.6米,聲音的傳播路線總是向著低溫方向。2.聲音的特性:(1)音調:聲音的高低。(2)頻率:①概念:物體每秒內振動次數。 ②單位:赫茲,簡稱赫。③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頻率大音調高;(2)超聲和次聲:①超聲波:大于20000赫茲的聲波。②次聲波:低于20赫茲的聲波。③人能聽到聲波范圍:20赫茲--20000赫茲之間。(3)響度:①概念:人們主觀感覺聲音的強度。②響度的影響因素:聲源振動幅度越大,聲音響度越大;距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③分貝:聲音大小的計量單位通常用分貝來表示,符號dB。(4)音色:反映聲音的品質。與發聲體的材料、形狀、發聲方法等有關。3.噪音:(1)噪音:聲音可以分為兩類:樂音和噪聲。樂音是使人輕松愉快的聲音,噪聲是使人煩 躁 不安的聲音。妨礙人正常休息、學習、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2)噪聲的控制:①在聲源處減弱(儀器設備換噪聲小的);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設立屏障);③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3)噪聲污染標準:工廠、工地85-90分貝 ;居民區白天不超過50分貝,夜間不超過40分貝。二、光的直線傳播1. 光源:自身會發光的物體。如發光的水母、太陽、燃燒著的蠟燭、開著的電視的屏幕、螢火蟲等。月亮不是(選填“是”或“不是”)光源。2. 光的直線傳播:(1)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舉例: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2)光路的性質:光路是可逆的。(3)光速:a.傳播:光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也可以在真空中傳播。b.大小: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大的速度,其大小為:c≈3×108米/秒,光在不同介質里的傳播速度:v空氣>v水>v玻璃。【注】光年: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是長度單位。【適時總結】影子與小孔成像的區別(1)影子:光在沿直線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時,光線被物體擋住,無法到達物體后面,在物體后面形成了與物體輪廓相似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如手影、路燈下的人影等。(2)小孔成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倒立的實像。3.光的色散:(1)單色光和復色光:不能再分散的光叫單色光,能繼續分散的光叫復色光。(2)光的色散現象:太陽光通過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條彩色光帶:紅、橙、黃、綠、藍、靛、紫,這種現象叫光的色散。(3)紅外線:①把一個靈敏溫度計放在紅色光以為的部分,發現溫度計溫度上升,說明這里 也有光的輻射,只是肉眼看不到,我們稱這種光為紅外線。②應用:家用遙控器,紅外線烤箱。(4)紫外線:①把感光膠片放到紫光以外的部分,發現膠片仍會感光,說明這里也有看不見 的光,我們稱為紫外線。②應用:消毒滅菌,驗鈔。4.物體的顏色: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過的色光決定的,只透過綠色的玻璃我們看到它是綠色的。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反色的光的顏色決定的。白色物體反射所有顏色光,黑色物體吸收所有顏色光。光的三原色:紅綠藍。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定義 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分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圖示三線共面 反射光線(折射光線)與對應的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兩線分居 反射光線(折射光線)與對應的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光路特點 光路是可逆的兩角關系 反射角γ = 入射口i 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介質中時, 折射角β小于i;當入射角增大時, 折射角增大,傳播方向不變舉例 黑板反光、水中的倒影、照鏡子等 水杯中筷子看起來“折斷”了、池水看起來“變淺”、 海市蜃樓等2.光的折射:(1)概念:光從一種介紹射到另一種介質時,傳播的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2)折射定律:三線共面、折入兩側、折隨入變。(3)光路可逆(4)成像:岸上觀察河水中物體感覺會變淺(高),河里觀察按上物體感覺會變高,兩者都 是變高,觀察到的都是虛像。2.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鏡面反射 漫反射圖示相同點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點 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反射光方向不同 特定方向有反射光束,反射光束集中 各個方向都有反射光束,沒有光束集中的反射方向平面鏡成像1.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 平面鏡成像特點(1)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2)像與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 (4)平面鏡后面所成的像為虛像。注:綜合表述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3. 實像和虛像 實像 虛像成因 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光屏可否承接 可以 不可以相同點 眼睛可以直接觀察到實例 小孔成像等 平面鏡成像等4. 凸面鏡與凹面鏡 凸面鏡 凹面鏡反射面 用球面的外側作反射面的球面鏡 凹面的拋物面鏡對平行光的反射特點 對光有發散作用,起到擴大視野的作用 對光有會聚作用,起到會聚光的作用 應用 汽車觀后鏡,路口的反光鏡等 太陽灶,汽車前燈的反光裝置等五、透鏡凸透鏡 凹透鏡結構 中間厚、邊緣薄 中間薄、邊緣厚對光的作用 會聚 發散圖示光心 透鏡的中心:O點主光軸 過光心且垂直于透鏡平面的直線:MN焦點 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于一點:F點 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凹透鏡折射發散后的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的點:F點焦距 焦點到光心的距離:f應用 遠視眼鏡、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幻燈機、照相機 近視眼鏡2.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1)u>2f, f(2)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應用:測焦距(3)f(4)u=f,不成像(5)u七、人的眼睛1. 眼睛(1)折光系統:眼球中的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晶狀體,視網膜相當于光屏。(2)人眼球的成像特點:因為觀察的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近視眼與遠視眼近視眼 遠視眼癥狀 只能看清近處物體 只能看清遠處物體成因 來自遠處物體的光會聚在近視患者的視網膜前 來自近處物體的光會聚在遠視患者的視網膜后成像示意圖矯正示意圖 配戴凹透鏡進行矯正 配戴凸透鏡進行矯正口訣 近前遠后,近凹遠凸例1.(2021 杭州)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玻璃磚并穿過,其光路如圖所示。關于四個角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α1>γ1 B.α2>γ2 C.α1=α2 D.γ1=γ2例2.(2021 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例3.(2021 湖州)小明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 (選填“前”或“后”)。小明發現將 透鏡緊靠在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1.(2021 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A. B. C. D.2.(2021 麗水)周末,小科一家到麗江邊游玩。媽媽拍照時,小科正在欣賞美景:對岸樹木的倒影、水中的魚“影”……,此時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關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媽媽的攝“影”——光的折射B.樹木的倒“影”——光的反射C.水中的魚“影”——光的反射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線傳播3.如圖是二維碼掃描收銀盒,它是一種影像式移動支付裝置,其掃描攝像頭為焦距等于5厘米的凸透鏡,將二維碼放置在掃碼區則可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小明用凸透鏡成像實驗模擬收銀盒成像規律,其中正確的是( )A. B.C. D.4.黑板用久后變光滑的部分容易發生鏡面反射,使部分位置看不清字。當太陽光如圖中情形射入,最有可能看不清字的位置是( )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5.如圖所示為甬城上空出現的“日暈”現象。日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當日光通過卷云層時,受到冰晶的兩次折射便在太陽周圍出現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下列現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A.橋在水中的倒影B.手在燈光下形成的影子C.池水的深度看起來比較淺D.汽車后視鏡可擴大視野范圍6.如圖所示,OA是光從水中射入空氣的一條反射光線,若OA與水面夾角60°,關于入射角α、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β的說法正確的是( )A.α=60°,β<60° B.α=60°,β>60°C.α=30°,β<30° D.α=30°,β>30°7.人們發明了圖甲所示的抬頭顯示器(簡稱HUD),它能將水平顯示器上顯示的重要車輛信息,如車速、油耗、導航等通過擋風玻璃(看作平面鏡)成像,避免駕駛員低頭看儀表而造成事故,圖乙為其工作原理圖。(1)駛員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2)如果成像位置太高,可將顯示器適當 (“靠近”或“遠離”)擋風玻璃。8.為了研究影子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做了以下猜想:①影子長度可能與物體離光源的遠近有關;②影子長度可能與光源的高度有關;③影子長度可能與物體高度有關。于是同學們開始設計并進行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堅立固定一根長桿,長桿上裝有一個可以上下移動的點光源 A,再在地面上豎立一根短木條(短木條始終低于點光源 A)。(1)保持短木條的長度和位置不變,該同學將點光源A 從圖示位置逐漸向上移動,測得數據如下表:點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影子長度L/cm 30 15 10 7.5 6該科學興趣小組同學做此實驗,想要驗證的假設是 (填猜想序號)。(2)分析上述實驗數據還可知:在點光源逐漸上移過程中,若點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則影子長度L的變化量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圖中s可表示點光源到短木條的距離,如果要研究影子長度L與點光源到短木條的距離s的關系,具體操作是: 。9.天臺始豐湖公園的郁金香開了,吸引許多游客前來觀賞, 在游玩時小柯看見了一些現象;(1)陽光下,小柯看見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________知識來解釋。(2)來到湖邊,小柯看見湖水中的魚在藍天白云間游弋,看見的魚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看見的藍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________像。(3)正常情況下,能看清遠處美麗的郁金香,主要是因為眼球中[3]________受到睫狀肌的調節會變________(填“薄”或“厚”), 使像落在[6]________,最終在________產生視覺。小柯在現場看遠處郁金香時,所成的像如圖甲所示,兩種矯正方案如圖乙,你認為小柯選擇________方案。(4)小柯去眼鏡店配眼鏡,商家采用了如圖方法給她檢查視力,請根據圖中的數據找出正確選項( )A.視力表的像距離平面鏡2.1m B.視力表的像距離小柯4.6mC.小柯距離她的像5m D.小柯的像距離視力表的像0.4m1.(2021 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2.(2021 金華)“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能看見水中的魚,是因為( )A.光的直線傳播B.光的反射 C.平面鏡成像D.光的折射3.如圖所示,手機掃描二維碼,相當于給二維碼拍了一張照片,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實像B.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C.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二倍焦距以外D.要使屏幕上二維碼的像變小,只需將二維碼遠離凸透鏡4.在陶瓷杯底放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了,如右圖。為了能再次看到杯底的硬幣,下列做法不能實現的是( )A.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變,往杯中加適量的水B.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左移C.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右移D.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下移5.為了連續改變反射光的方向,并多次重復這個過程,方法之一是旋轉由許多反射鏡面組成的多面體樓鏡(簡稱統鼓),如圖所示。當激光束以固定方向入射到鏡鼓的一個反射面上時,由于反射鏡繞豎直軸旋轉,反射光就可在屏幕上掃出一條水平線。依次,每塊反射鏡都將輪流掃描一次。如果要求掃描的范圍0=45°且每秒鐘掃描48次,那么鏡鼓的反射鏡面數目是________個,鏡鼓旋轉的轉速是________轉/min。6.小敏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水平臺上,再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選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紙)、蠟燭、刻度尺。小敏選擇玻璃板代替鏡子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 ___。(2)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________的關系(3)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紙),則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燭焰的像。(4)小敏將蠟燭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魔術師利用了平面鏡成像規律,創造了“空間旋轉”“飛天仙女”等節目,當演員躺在轉盤上做各種動作時,觀眾所看到的懸在空中做優美動作的演員,只不過是躺在轉盤上的演員在平面鏡里的像,當然事先要在轉盤前安裝擋板,使觀眾看不到轉盤及演員,如圖所示,如演員橫躺在轉盤上,當演員的頭在左側,觀眾可看到演員的像是________(填“正立”“倒立”“橫躺”)的。擋板使觀眾看不到轉盤及演員,運用了光________原理。 7.小燕多次乘車了解到夜間開汽車,若車內亮燈,車內物體會在前面的擋風玻璃上成清晰的像,干擾司機的視線,影響行車安全。為今后安全行車,小燕根據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暗”不同的多種情況做以下探究:【提出問題】物體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行猜想】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與物體離光源的距離有關;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與光源的強度有關;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與物體的顏色有關。【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實驗一: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豎直固定一塊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體固定在離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點,在桌面的C點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燈照亮A點處的物體,觀察同一物體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實驗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從右向左觀察物體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結果記入下表。燈的功率/W 物體和燈的距離/m 像的明暗程度5 1 暗25 1 較暗40 1 亮實驗二:同一物體位置固定在A點不動,用同一盞5W的燈先后在桌面B、C、D三點照亮A處的同一物體,同一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變)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結果記入下表。燈的功率/W 物體和燈的距離/m 像的明暗程度5 0.5 明5 1.0 較明5 1.5 暗(1)小燕是用實驗一來探究猜想________(選填“1”、“2”或“3”);(2)分析實驗二的實驗數據及結果可得結論:物體與燈的________越小,物體所成的像越亮;(3)你認為物體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還與________有關(至少寫一個因素),你說的因素在小燕上述兩個實驗中________控制該變量(選填“沒有”或“已經”);(4)小燕猜想1和猜想2還可歸納為物體成像的“明”、“暗”程度與物體的________有關;(5)請你就光現象根據光學知識、對司機提出一條有利于安全行駛的建議:__ ______。參考答案例1.解:A、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磚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則α1>γ1,故A正確;B、光線從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則α2<γ2,故B錯誤;CD、因兩條法線是平行的,則由幾何知識可知γ1=α2,所以α1>α2,γ1<γ2,故CD錯誤。故選:A。例2.解: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此時的物距變小,像距會變大,像成在視網膜的后面,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需要增大眼睛晶狀體對光的偏折能力,即要增大晶狀體的凸度,使得焦距變短,故A正確。故選:A。例3.解: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放在手機鏡頭上,像就會成在感光器上了。故答案為:后;凸。1.解:AB、看甲點時,甲點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屬于光的直線傳播,故AB錯誤;CD、筷子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時,在水與空氣的交界面上發生折射,進入空氣中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而我們認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們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上,像的位置比實際位置偏高,看起來筷子向上彎折,故D正確,C錯誤。故選:D。2.解:A、媽媽的攝“影”,屬于凸透鏡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項說法正確;B、樹木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項說法正確;C、水中的魚“影”,水中魚上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當人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時,看到的是魚的虛像,即魚“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項說法錯誤;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項說法正確。故選:C。3.解:將二維碼放置在掃碼區則可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說明此時的物距要大于二倍焦距(已知f=5cm),所以物距大于1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在5cm~10cm之間),A圖中物距等于10.0cm=2f,B圖中物距等于5.0cm=f,D圖中物距為12.0cm>2f,但其像距為17.0cm>2f,所以ABD不符合題意;C中的物距等于12.0cm>2f,像距為8.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C符合題意。故選:C。4.解: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物體表面上發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的緣故。黑板“反光”是因為黑板發生了鏡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線比粉筆字反射的光線強,使人無法看清黑板上的字;根據圖象可知,當光線射入時,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線會向甲的方向射出,所以甲處看到的是明亮的光線,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乙、丙、丁看不到光滑處發生鏡面反射時的光線,故A符合題意。故選:A。5.解:A、橋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題意;B、手在燈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題意;C、池水看起來比實際淺,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變高了的池底的虛像,故C符合題意;D、汽車后視鏡是凸面鏡,利用了凸面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擴大視野,屬于光的反射現象,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6.解:(1)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作出其入射光線BO,反射光線與水面的夾角也為60°,反射角為90°﹣60°=30°,因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為α為30°。(2)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要發生折射,折射光線OC如圖所示,因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β>30°。故選:D。7.解:(1)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駛員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2)因為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隨著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減小而減小,當發現擋風玻璃所成的像過高,不便于觀察,這時就需要將顯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擋風玻璃。故答案為:(1)反射;(2)靠近。8. (1)②(2)減小(3)保持點光源位置和短木條長度不變,將短木條沿水平方向向左(向右)移動9.(1)直線傳播(2)折射;虛(3)晶狀體;薄;視網膜;大腦皮層;1(4)B,D1.解: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平面鏡的所成的像的大小只與物體的大小有關,像的位置只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由于地磚2、3處于同一水平面,燈的大小和燈到地磚的距離的均不變,所以在2號地磚和3號地磚上看到的燈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均相同。故選:B。2.解:魚在水中,人在岸上,魚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水面處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折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覺折射光線從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魚的虛像。故選:D。3.解:A、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在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正確。BC、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是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錯誤,C正確;D、如果要讓像變小一些,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所以應增大物距,應將二維碼遠離凸透鏡,故D正確。故選:B。4.解:A、硬幣反射出的光線被陶瓷茶杯側壁擋住,人看不見硬幣了,這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緣故;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變,倒入一些水后,硬幣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在水面處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方向,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看到的是變高的硬幣的像,故A能實現;B、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左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被陶瓷茶杯側壁擋住,人看不見硬幣了,故B不能實現;C、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右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幣,故C能實現;D、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下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幣,故D能實現。故選:B。5. 16;1806. (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物像大小(3)不能(4)不變(5)正立;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7.(1)2(2)距離(3)物體;已經(4)明暗(5)夜間行車時,車內不能開燈【備考2022】浙教版科學中考第一輪復習--第16講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