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第1課時)教學目標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說出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作用。3.嘗試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4.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說出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作用。【教學難點】“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探究活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圖片】展示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以及航天食品圖片,學生閱讀“想一想,議一議”。 學生觀看圖片閱讀資料并思考回答相關問題。 聯系實事熱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提出問題】給航天員帶到太空的食物中,至少應該含有哪些成分?為什么需要這些成分呢?【展示圖片】展示食品包裝營養成分圖,展示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食物營養物質的種類。【師生總結】航天員的食物中至少應該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這6類物質,因為它們是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環節二 講授新課: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 【講解】我們在學習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的時候已經知道,細胞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就來源于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哪些營養物質可以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學生能夠回答出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能夠提供為細胞的生活提供能量。 回顧舊知,串聯知識。【思考1】為什么病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往往需要靜脈注射葡萄糖。 請同學們分析以上內容說明了哪種營養物質的作用? 學生表達交流葡萄糖屬于糖類。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生物學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補充講解】糖類的組成以及分類(葡萄糖、蔗糖、淀粉、麥芽糖),強調食物來源和糖類的作用是主要的供能物質。【思考2】為什么病人幾天不吃食物,身體會明顯消瘦。 【補充講解】脂肪的作用和食物來源。強調脂肪是人體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 糖類攝入=糖類消耗,那么脂肪的形成就較少; 糖類攝入>糖類消耗,脂肪的形成較多; 糖類攝入<糖類消耗,脂肪會消耗。 脂肪就像一個“倉庫”,多了存,少了用。【思考3】為什么大病初愈、傷病員和青少年及兒童要多吃奶、蛋、肉。 學生分析奶、蛋、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講解】蛋白質的作用: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 蛋白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有助于人體的身體發育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展示肌肉的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以及血細胞的血紅蛋白圖片。) 蛋白質也能被分解,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供能順序:1糖類→2脂肪→3蛋白質)【補充介紹】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以及蛋白質的食物來源:豆類、肉類、蛋、奶。【過渡】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能夠提供能量,那食物中到底有多少能量,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測定呢?環節三 講授新課: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問題驅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0-21內容,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通過什么方法測定食物中的能量? 測定時應選用什么樣的實驗材料呢? 我們選用的實驗材料是否需要質量相同?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展示視頻】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花生種子)的演示實驗。 學生觀看視頻,注意實驗操作過程和方法。【學生活動】進行學生實驗,測定花生種子(或其他易燃燒的種子)的能量。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進行巡視并指導,注意實驗安全(酒精燈的使用等),提示進行充分燃燒。 學生動手實驗操作。 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操作能力。【觀察實驗現象】不同小組交流溫度計的變化,分析思考如何計算出測定食物中的能量? 小組展示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展示表格】展示各小組實驗結果。 講解能量的計算公式并計算相應能量: 該粒種子測定出的能量(J)=水量(mL)× 溫差(℃)×4.2 J/mL·℃。 一克種子含有的能量(J)=水量(mL)× 溫差(℃)×4.2 J/mL·℃÷種子的質量(g)。【提出問題】 1.實驗一次的結果準確嗎?如果有誤差怎么辦? 探究實驗只做一次可能有誤差出現,結果不準確。多次重復實驗,計算平均值,減少實驗誤差。 2.理論上說100 g花生的能量是1247 kJ,某小組做的是測定花生仁含有多少能量。該組發現測定的數據小于1247 kJ。分析實測能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減少的原因是熱能的散失,以及種子燃燒不充分。 學生進行交流分析。 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實驗的能力。【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食物中確實含有能量,但是食物因含有不同種、不同量的有機物,因此蘊含的能量多少不同。【展示表格】展示常見食物成分表,比較不同食物的能量以及所含有的糖類、脂肪、蛋白質含量。【講解】每克糖類貯存的能量平均為17 kJ;每克脂肪貯存的能量為38 kJ;每克蛋白質貯存的能量為23 kJ。環節四 拓展延伸 【一杯奶茶里的脂肪和能量】 學生閱讀資料。 進行知識拓展,關注飲食健康。環節五 總結 【概念圖】請同學們以概念圖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總結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 學生總結梳理知識框架。 培養學生繪制概念圖以及思維導圖的能力。環節六 隨堂練習 【例題講解】講解兩道課堂練習。 學生思考作答。 對主要內容進行考查,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第2課時)教學目標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說出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作用。3.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說出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作用。【教學難點】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說出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作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回憶舊知, 引入新課 【知識回顧】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 鞏固舊知,導入新課。【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食物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作用。在食物的六大營養物質中,除了糖類、脂肪、蛋白質是有機物外,還有另外一種簡單有機物維生素,那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先來閱讀兩個小資料。環節二 講授新課: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展示資料】 小資料1-教材P23維生素的故事。 小資料2-佝僂病及其預防。 (佝僂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于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 現認為確保兒童每日獲得維生素D是預防和治療佝僂病的關鍵。) 學生閱讀資料。 通過資料聯系生活實際,認同維生素的重要作用。【講解】維生素是一種小分子有機物,在人體內含量極少,絕大多數都是人體自身不能制造的。維生素既不是構成組織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應能量的物質,它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的種類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D等。【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其他種類的維生素嗎?如果缺乏維生素會對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 學生表達交流。【展示圖片】幾種維生素的主要食物來源。 學生補充一些維生素的食物來源。【表格梳理】幾種維生素的缺乏癥狀和食物來源。 強調: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綠色蔬菜、瓜果和胡蘿卜等食物中卻含有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 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明確維生素的缺乏癥和食物來源。【過渡】在常見的食物成分表中除了含有各種維生素外,還有鈣、鐵、鋅、磷等無機鹽。【提出問題】無機鹽對人體有什么作用,如果缺乏無機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呢?【展示資料】 小資料1-骨質疏松癥(作為“靜悄悄的流行病”,骨質疏松癥的主要表現是疼痛、 駝背、身高降低和骨折。骨質疏松癥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通過中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 骨質疏松癥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 調查顯示,我國40-49歲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2%,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達到32.0%。) 小資料2-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病因最主要的是缺碘。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化學成份,一般都是從食物、水及食鹽中攝取的。近海居民也可能從空氣中獲得少許。 每日生理需碘量,一般認為成年人約100~150 μg、青少年約200 μg、兒童約75 μg、嬰兒約30 μg,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則要高達400 μg。) 學生閱讀資料。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無機鹽即無機化合物中的鹽類,舊稱礦物質,在生物細胞內一般只占鮮重的1%至1.5%,雖然無機鹽在細胞、人體中的含量很低,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展示圖片】展示幾種無機鹽的主要食物來源。 學生補充一些無機鹽的食物來源。【表格梳理】幾種無機鹽的缺乏癥狀和食物來源。 明確無機鹽的作用、缺乏癥和食物來源。【過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水的重要作用。【展示資料】 小資料1-“人能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水?!保ㄎ覀兂T诿襟w中看到有些登山客因為不慎迷路而受困山中,雖然經過一星期或十天沒吃東西,看起來有些虛弱,但還不至于有生命危險,其中最關鍵的就在于起碼還有一點雨水、山泉水可以飲用,從而延長了生存的機會。) 小資料2-圖片展示水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與分布。 學生閱讀資料。 認同水的重要作用。【師生歸納】水在人體中的作用: 1.水是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約占體重的60%-70%。 2.人體各項生命活動,離開水都無法進行。 3.人體內的營養物質以及尿素等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運輸。環節三 拓展延伸 【維生素的分類】 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 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維生素C。 學生閱讀資料。 知識拓展。【“第七類營養素”—膳食纖維】環節四 總結 【概念圖】請同學們以概念圖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總結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 學生總結梳理知識框架。 培養學生繪制概念圖以及思維導圖的能力。環節五 隨堂練習 【例題講解】講解兩道課堂練習。 學生思考作答。 對主要內容進行考查,掌握學生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