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一節二 無性生殖課題 無性生殖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授課教師 工作單位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有性生殖,植物除了有性生殖外還能夠直接由母體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就是無性生殖,植物的無性生殖方式有很多,書上主要側重了扦插、壓條、嫁接和組織培養,意在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培養。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主要是無性生殖概念的形成以及學生對無性生殖的理解。為了通過設計學生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學中思,思中悟,使之在活動中感悟、總結植物的無性生殖的概念,并指導學生通過解決實驗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獲取新知識。 在活動設計上,針對無性生殖概念的形成,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三個活動:初體驗、再體驗、說體驗。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A組實驗材料進行操作,初步體驗無性生殖的三種方法;通過閱讀課本,檢驗A組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再用B組材料進行再體驗;兩次實踐操作,兩次對比,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在“說體驗”環節中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以上三個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無性生殖的概念,以及與有性生殖的區別在哪里,在以組織培養進行驗證學生對無性生殖概念的掌握情況。學習 目標 1.嘗試總結無性生殖的概念。 2.列舉出植物的無性生殖常見的方法。 3.嘗試用壓條、扦插和嫁接的方法繁殖植物體。 4.區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5.關注植物的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重點 無性生殖概念的形成難點 無性生殖概念的形成教學準備 扦插、壓條和嫁接實踐操作的器材和材料、“求學小分隊”探究組培奧秘的活動及活動小視頻、多媒體課件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 同學們,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快到了,到了這一天,我們呼吁所有的人,多種一棵樹,多為地球增添一片綠色。那今年,我們換一種方式,我們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知識、自己的努力來為地球增添綠色。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請大家看幻燈片,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綠植,有綠蘿、迎春花的枝條、蟹爪蘭和仙人掌,我們如何做才能讓這些植物在短時間內繁殖出更多綠苗呢?我們用它們可以裝扮我們的教室,美化我們的環境,同學們,快點想一想,我們該怎么做呢? 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回答問題。 創設情景,展示本節課學生需操作的四種綠植講授新課 扦插、壓條和嫁接三種生殖方式 教師總結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回答的三種生殖方式:扦插、壓條和嫁接。 活動一:初體驗 在我們小組的桌子上擺放著一些實踐操作所需的物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任務: 1研判此材料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殖方式? 2思考此生殖方式操作時需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后,請用桌上的A組實驗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操作時請注意安全,限時三分鐘。 活動二:再體驗 學生經過A組實踐操作,在通過閱讀書本10—11頁檢驗剛才的操作是否正確。 任務: 1閱讀課本10--11頁的內容; 2.思考本組在操作時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3.用桌上的B組實驗材料再次進行實際操作。 (限時五分鐘) 活動三:說體驗 學生經過兩組實踐操作,對這種生殖方式已經有了新的認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展示實踐操作的結果。 任務: 1.小組出代表展示本組結果; 2.介紹本組材料選擇生殖方式的依據; 3.說明本組材料選擇的生殖方式需要注意的事項。 二、教師的精講點撥 教師通過對扦插、壓條和嫁接三種生殖方式的精講點撥,再一次來規范、鞏固學生對三種生殖方式的認知和了解。 三、歸納無性生殖的概念 由扦插、壓條和嫁接這三種生殖方式與有性生殖的對比,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四、組織培養 通過組織培養檢驗學生對無性生殖概念的理解和認知。 1問題:組織培養屬于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 2播放“求學小分隊”探究組織培養奧秘的小視頻。 3“求學小分隊”成員分享 五、歸納總結本節內容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 1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常見的方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并用A組材料實際操作。 學生閱讀書本,在書本尋找相關的知識,檢驗A組操作是否規范,并用B組材料實際再操作。 學生推選代表上講臺展示兩次實踐操作的成果,并介紹。 學生認真聽,思考、反思。 學生對比三種生殖方式與有性生殖的不同,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總結概念。 學生觀察“求學小分隊”探究組培奧秘的小視頻;聆聽“求學小分隊”成員的分享 師生一起歸納總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入手,初步感知,為后面教學做了鋪墊,培養了學生的能手能力。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檢驗剛才的操作,形成新的認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總結問題能力。 通過學生上臺展示實踐成果并介紹的過程,可以培養分析問題、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 規范、鞏固學生對這三種生殖方式的認知。 在前面兩個環節的鋪墊下,嘗試引導學生總結概念,培養學生發現共同特征總結概念的能力。 拋出問題檢驗學生對無性生殖概念的理解,求學小分隊的小視頻和成員分享吸引學生的探索組培的奧秘 師生共同總無性生殖的概念和常見的方式,使學生完整的掌握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當堂練習 通過當堂練習環節,檢測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 1.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是( ) A.能否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B.能否進行細胞分裂 C.是否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D.有無細胞數量的增多 2.植物組織培養所依據的原理是( ) A.細胞的全能性 B.細胞的結構特點 C.細胞生長的特性 D.細胞分裂的特性 3.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不能達到的目的是( ) A.可以培育出植物新品種 B.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大批植物 C.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D.可以培育出在一株植物上有兩個品種的植株 4.甘薯具有抗癌、健脾胃、通便等功效,是人們比較喜歡的一種食材。人們采用無性生殖的方法對甘薯進行繁殖,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與甘薯不同的是( ) A.水蜜桃用嫁接的方式繁殖 B.石榴用壓條的方式繁殖 C.向日葵用種子繁殖 D.馬鈴薯用塊莖繁殖 5春天來了,小明想把自家個小的鴨梨嫁接成脆甜多汁的皇冠梨,嫁接方式如右下圖,請問: (1)此嫁接方式為 。 (2)小明家個小的鴨梨做砧是 , 脆甜多汁的皇冠梨做接穗是 。 (3)保證嫁接成功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 緊密結合。 (4)此種繁殖果樹、花卉的優點是( ) A.促進植物提早成熟 B.增強植物生命力 C.使后代保持接穗的優良性狀 D.有利于大量繁殖新個體 學生搶答 第1題檢驗學生對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 第2題,檢驗學生對組織培養的原理的掌握情況。 第3題檢驗學生是否可以區分組織培養的優點與嫁接的優點。 第4題檢驗學生對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常見方法的區分。 第五題檢驗學生對嫁接內容的掌握情況。 。課后實踐作業 課后實踐作業 1.請把今天本組實踐操作的植物帶回教室,隨時觀察并記錄,觀察綠植的成活率。 2.在家中試著操作除本組外的另外兩組實踐練習。 實踐操作一:扦插練習——用月季或柳樹的枝條進行扦插練習。 實踐操作二:壓條練習——把綠蘿的莖在空的花盆中進行壓條繁殖的練習。 實踐操作三:嫁接練習——把蟹爪蘭嫁接到仙人掌上的練習。 課后實踐作業旨在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知識服務生活。板 書 無 概念:無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 性 扦插 生 常見 壓條 殖 方法 嫁接 組織培養 知識導圖的方式呈現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遵循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初體驗--再體驗--說體驗逐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來解決日常實際問題,下面是就本節課的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反思。 1、依托學生的實踐活動,落實無性生殖的概念教學。 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思維和知識的基本單位,是對生物學事實共同屬性的歸納概括,是對生命現象本質特征的反映。利用實例和學生的經歷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辨別,對事實現象的共同屬性、本質特征(概念內涵)和范圍、條件(概念外延)進行歸納概括,才能使學生真正形成正確概念。 由此可見正確概念的形成,必須通過學生對相關事實現象的認真觀察、比較和概括。這是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必然階段,為了落實無性生殖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第一層次初體驗活動: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從情景導入入手,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對身邊的綠植(綠蘿、迎春花、蟹爪蘭和仙人掌)進行繁殖,并通過A組實驗材料去實踐操作。 第二層次再體驗活動:通過閱讀課本上的內容去檢驗自己剛才的操作是否規范,去核實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否正確,嘗試用B組材料再一次進行實踐操作。 第三層次說體驗活動:在經過兩次實踐操作后,學生對此生殖方式已經有了更規范的認知,通過說體驗的環節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基于以上三個活動,學生對扦插、壓條和嫁接這三種生殖方式有了明確清晰的認知。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把這三種生殖方式與有性生殖進行對比,嘗試從扦插、壓條和嫁接三種生殖方式中找到共性的內容,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無性生殖的概念。 本環節的三個活動,是由學生生活經驗作為基礎,是個核對、檢驗,再提升、整合的過程,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課堂實踐操作促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本節課的三個活動的初體驗環節,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去選擇哪種生殖方式并進行實踐操作,學生操作時出現的問題很多,這一點成為本節課學習三種生殖方式的基礎。通過閱讀書本后再用B組實驗材料進行操作,此環節是對前一個操作過程的檢驗核對,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主動性強,積極思考、印象深刻,有效的為突破概念教學做了鋪墊。說體驗的環節是學生整合、內化并表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檢驗、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等的各種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教學實踐材料有些單一,可以更多樣化些。 2教師對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小組成果時的評價有些單一。 3教師的課堂語言顯得不夠精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