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目 年級 班級 時間 年 月 日課題 第五單元 第一章 第五節 魚(1課時)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②概述魚類的外形、運動與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③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過程與方法: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會探究魚類運動和呼吸的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我國漁業資源的發展現狀及其保護;教 材 分 析 教學重點:①魚的主要特征;②魚與人類生活的主要關系。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實 施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一、創設情境:展示長沙海底世界的圖片,播放淡水魚和海洋魚的視頻。引導學生說出視頻中出現的魚的名稱,列舉自己知道的魚的名稱,并嘗試說出魚的生活環境、特點及習性。二、互動探究:(一)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1、指導觀察鯽魚的骨骼標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說出幾種有脊柱和無脊柱的動物名稱。引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二)多種多樣的魚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19頁的文字,觀察20-21頁的圖片,得出魚的多樣性。(三)魚的主要特征1、過渡提問:多種多樣的魚都生活在水中,如果我們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有哪些適于在水中生活的特點?2、結合學生的回答歸納,強調魚之所以能夠生活在水中,有兩個特點非常重要: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3、通過以下活動探討魚的這兩個特點。活動一: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1)鯽魚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2)鯽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3)鯽魚體表有什么覆蓋物?用手摸一摸魚的體表,感覺體表特點,這些特點對魚生活有什么作用?(4)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魚在水中是如何運動的?觀察魚缸中的鯽魚,分組自由討論魚的“游泳”,分組展示。教師總結“游泳”:(1)魚的體型和體表粘液等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的游泳和阻力。(2)魚靠軀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擺動以及各種鰭的協調作用游泳。活動二:學生完成汗菜汁實驗“水是如何流經魚鰓的?”(1)引導學生觀察魚的口和鰓蓋后緣是同時張合還是交替張合,并提出問題: 這是魚在喝水嗎?實 施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經過引導得出:水流入口后,從鰓蓋后緣流出,明確魚的呼吸器官是鰓。學生觀察,魚鰓的外觀和結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的觀點分析得出:鰓顏色鮮紅,像把梳子,魚體兩側的鰓由許多鰓絲組成,鰓絲既多又細。魚在水中,鰓絲完全張開,擴大了鰓和水的接觸面積,利于氣體交換。(2)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水中高得多,為什么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進一步鞏固生物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4、總結魚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用年年有魚的年畫引入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三、課堂小結:1、脊椎動物魚無脊椎動物;2、魚類的主要特征;3、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四、課堂練習:課本第24頁練習1、2、3、4做在書上。五、布置作業:基礎訓練6、7頁。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