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等多縣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2九上·淳安期末)1919-1922年,通過兩次國際會議,列強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這一秩序被稱為( )A.雅爾塔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布雷頓森林體系 D.維也納體系2.(2022九上·淳安期末)某同學在查閱歷史資料時,看到這樣一段描述:“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 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據此推斷,材料中描述的事件在中國引發的運動是( )A.義和團運動 B.保路運動 C.五四運動 D.太平天國3.(2022九上·淳安期末)制作表格,整理知識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下列整理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選項 時間 事 件 影 響A 1935年 一二 九運動 中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到來B 1937年 七七事變 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C 1941年 莫斯科戰役 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D 1943年 開羅會議 會議討論將在戰后成立聯合國A.A B.B C.C D.D4.(2022九上·淳安期末)貴州有座紅色圣地被稱為轉折之城,在這里曾召開過-場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以下對這次會議理解正確的是( )A.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象征B.會議討論了與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等內容C.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總方針D.會議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5.(2022九上·淳安期末)某校九年級學生在進行項目化研學時看到一組圖片,如果要給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最恰當的是( )北伐戰爭 南昌起義 重慶談判A.國民大革命的興起 B.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C.中國共產黨的壯大 D.人民軍隊的成長歷程6.(2022九上·淳安期末)詩詞是歷史的縮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下列詩詞中反映的歷史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③“九一八,喚起大團結,無國界”④“八年統戰聯兄弟,四海合擊滅鬼妖”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7.(2022九上·淳安期末)抗戰時期,某次戰役的親歷者感慨地說:“這次打仗……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魯南的老百姓……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戰場上抬運傷兵……勝利的取得,應當歸功于魯南民眾有力的支援。”這場“仗”指的是( )A.太原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平型關戰役 D.百團大戰8.(2022九上·淳安期末)抗戰期間,有一個“人人想去的、充滿陽光的、愉快和藹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氣和熱情令人感動,那里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這個地方是( )A.洛川 B.瓦窯堡 C.西柏坡 D.延安9.(2022九上·淳安期末) 1947年的最后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一惟聽天命而已。”造成蔣介石“憂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軍的反攻作戰取得節節勝利B.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C.人民解放軍在東北地區發動遼沈戰役D.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對南京的重點進攻10.(2022九上·淳安期末)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策,其歷史背景正確的是( )A.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B.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C.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D.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11.(2022九上·淳安期末)下圖所示漫畫《屠龍者》以戰火中的倫敦城為背景,丘吉爾身披戰甲,成功斬殺來犯的巨龍。配文為:“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該畫作( )A.肯定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重大意義B.充滿了對諾曼底登陸的期待C.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D.稱贊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的《大西洋憲章》12.(2022九上·淳安期末)有人說,二戰結束后爆發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世界相對的和平。這場特殊戰爭開始于( )A.北約組織的成立 B.馬歇爾計劃實施C.鐵幕演說的發表 D.杜魯門主義出臺二、非選擇題13.(2022九上·淳安期末)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讓我們追尋先驅足跡,品悟思想風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通過辛亥革命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但是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材料三: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改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孫中山為辛亥革命爆發做了哪些準備?請列舉兩個史實。(2)從社會性質角度說說“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的涵義。對于“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你又是如何理解的?(3)“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是指什么運動?有人說“這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是對辛亥革命的一次補課,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個評論的理解。14.(2022九上·淳安期末)戰爭是人民的公敵,和平是共同的希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他們的較量是現代的禍根。”——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兩次大戰中的部分事件及其影響表時間 事件 影響1916年2月 ① ____ 被稱為“絞肉機”,德軍迫使法軍投降的計劃破產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 ② ____1945年2月 ③ ____會議 會議作出蘇聯將在歐洲戰場結束后兩三個月內對日作戰,有利于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滅亡材料三: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剛剛揭開,局部戰爭初次顯露時,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顯然占有絕對優勢,但是分成英法、美國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幾股力量,沒有形成拳頭。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擴張勢力雖處劣勢,但他們狼狽為奸,實行各個擊破以取得有限目標,先后在東非、東亞和中歐燃起了戰火。——黃安年《論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在“該死的聯盟體系”中較量的“他們”分別指哪兩大軍事集團?(2)請將下表中的信息填寫完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戰爭初期處于優勢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形成拳頭”的原因。結合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說說你對戰爭的啟示。15.(2022九上·淳安期末)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回望革命路,抉擇中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把年代尺,一段崢嶸史。材料二:彭德懷曾經指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了, 都留存了一小部分力量, 在井岡山會合。……1959年,謝覺哉先生初上井岡山時撰文寫道:“井岡山啊!你是燈塔,照亮著億萬人民前進的革命道路。”——楊會清:《革命詩詞中的井岡山形象變遷》材料三:十二月十七日,周恩來到達西安同張學良會見,分析了西安事變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前途……歷史的責任,要求我們爭取中國走向一個更好的前途……蔣介石還實際統治著中國大部分地區,迫使他走上抗日道路……有利于發動全面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年代尺中“重獲新生”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談談你對“重獲新生”的理解。(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井岡山成為“革命燈塔”的歷史依據。(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共產黨做出這種選擇的根本原因及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美等戰勝國為重新分割世界,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新秩序,形成一戰后的世界格局,這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題干描述的體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及學生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2.【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919年1月至6月,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引發了五四運動。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五四運動是題干材料中描述的事件在中國引發的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史實。要求學生掌握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經過、初步結果。3.【答案】A【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A符合歷史事實,符合題意,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B項B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C項C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志;D項D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后,要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4.【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會議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內容。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有兩次:遵義會議和一屆三中全會,要注意區分和掌握。5.【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國共十年內戰開始;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兩黨舉行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所以這些圖片反映的主題是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A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是最恰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共關系的演變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理解并識記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共關系的演變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紅軍長征;“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紅軍長征,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的渡江戰役,③“九一八,喚起大團結,無國界” 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④“八年統戰聯兄弟,四海合擊滅鬼妖”反映的是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戰。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①④②。C項③①④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詩詞反映的歷史史實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魯南”等信息,聯系所學,1938年春,日軍從山東分兩路南下,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一路阻止在山東臨沂,另一路阻止在山東臺兒莊。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臺兒莊戰役共殲敵一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臺兒莊戰役是題干描述的戰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8.【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那里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敵后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延安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9.【答案】A【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1947年的最后一天”,“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等信息,聯系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A項人民解放軍的反攻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符合題意;B項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是在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在東北地區發動遼沈戰役是在1948年9月,不符合題意;D項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對南京的重點進攻是在1949年4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結合題干信息,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0.【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主力決戰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3月5日至13日,歷史性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西柏坡召開。 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提出我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并由城市領導農村的新時期,明確了執政黨建設的客觀依據。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的決策,促使作出這一決策的關鍵歷史背景是戰略決戰取得勝利。ABD三項都不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不符合題意;C項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理解并識記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的相關史實。11.【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列顛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以納粹德國的失敗告終,由于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因此根據材料”1941年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可知體現的是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不列顛之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漫畫信息。12.【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由材料“二戰結束后爆發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世界相對的和平”可知,這是指冷戰。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A項北約組織的成立是1949年,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B項馬歇爾計劃實施是1948年,是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C項鐵幕演說的發表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不符合題意;D項杜魯門主義出臺開始這場特殊戰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注意解讀材料內容,知道冷戰開始的標志。13.【答案】(1)創建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并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3)新文化運動。理解: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進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在當時極大地喚醒國家及人民(或思想啟蒙、思想極大解放)。【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在《民報》上將這個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孫中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所以說“通過辛亥革命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但是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3)根據所學知識,1915年,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獨裁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故答案為:(1)創建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并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3)新文化運動。理解: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進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在當時極大地喚醒國家及人民(或思想啟蒙、思想極大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14.【答案】(1)三國同盟、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協約國)(2)①凡爾登戰役;②美軍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③雅爾塔會議(3)原因: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團結起來而是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而法西斯國家卻狼狽為奸。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結合材料一“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聯系所學,1914年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的雙方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2)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中途島戰役,標志著日軍從此喪失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建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3)戰爭初期,英法等大國實行的綏靖政策,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第二問,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根據反法西斯同盟,由此可見,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故答案為:(1)三國同盟、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協約國)。(2)①凡爾登戰役;②美軍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③雅爾塔會議。(3)原因: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團結起來而是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而法西斯國家卻狼狽為奸。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一戰、二戰的重大事件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大事件,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15.【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樹立了榜樣,此后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在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成星火燎原之勢。(3)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知識點】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年代尺中“重獲新生”對應的時間“1949年”,聯系所學,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成了國家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秋收起義軍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影響下,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到十萬人。(3)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為重,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派周恩來等人赴西安調停斡旋,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故答案為:(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樹立了榜樣,此后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在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成星火燎原之勢。(3)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等多縣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2九上·淳安期末)1919-1922年,通過兩次國際會議,列強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這一秩序被稱為( )A.雅爾塔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布雷頓森林體系 D.維也納體系【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美等戰勝國為重新分割世界,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新秩序,形成一戰后的世界格局,這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題干描述的體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及學生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2.(2022九上·淳安期末)某同學在查閱歷史資料時,看到這樣一段描述:“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 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據此推斷,材料中描述的事件在中國引發的運動是( )A.義和團運動 B.保路運動 C.五四運動 D.太平天國【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919年1月至6月,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引發了五四運動。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五四運動是題干材料中描述的事件在中國引發的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史實。要求學生掌握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經過、初步結果。3.(2022九上·淳安期末)制作表格,整理知識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下列整理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選項 時間 事 件 影 響A 1935年 一二 九運動 中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到來B 1937年 七七事變 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C 1941年 莫斯科戰役 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D 1943年 開羅會議 會議討論將在戰后成立聯合國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A符合歷史事實,符合題意,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B項B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C項C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志;D項D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后,要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4.(2022九上·淳安期末)貴州有座紅色圣地被稱為轉折之城,在這里曾召開過-場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以下對這次會議理解正確的是( )A.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象征B.會議討論了與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等內容C.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總方針D.會議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會議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內容。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有兩次:遵義會議和一屆三中全會,要注意區分和掌握。5.(2022九上·淳安期末)某校九年級學生在進行項目化研學時看到一組圖片,如果要給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最恰當的是( )北伐戰爭 南昌起義 重慶談判A.國民大革命的興起 B.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C.中國共產黨的壯大 D.人民軍隊的成長歷程【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國共十年內戰開始;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兩黨舉行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所以這些圖片反映的主題是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A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不同時期的國共關系是最恰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共關系的演變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理解并識記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共關系的演變的相關史實。6.(2022九上·淳安期末)詩詞是歷史的縮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下列詩詞中反映的歷史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③“九一八,喚起大團結,無國界”④“八年統戰聯兄弟,四海合擊滅鬼妖”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紅軍長征;“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紅軍長征,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的渡江戰役,③“九一八,喚起大團結,無國界” 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④“八年統戰聯兄弟,四海合擊滅鬼妖”反映的是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戰。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①④②。C項③①④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詩詞反映的歷史史實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2九上·淳安期末)抗戰時期,某次戰役的親歷者感慨地說:“這次打仗……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魯南的老百姓……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戰場上抬運傷兵……勝利的取得,應當歸功于魯南民眾有力的支援。”這場“仗”指的是( )A.太原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平型關戰役 D.百團大戰【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魯南”等信息,聯系所學,1938年春,日軍從山東分兩路南下,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一路阻止在山東臨沂,另一路阻止在山東臺兒莊。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臺兒莊戰役共殲敵一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臺兒莊戰役是題干描述的戰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8.(2022九上·淳安期末)抗戰期間,有一個“人人想去的、充滿陽光的、愉快和藹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氣和熱情令人感動,那里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這個地方是( )A.洛川 B.瓦窯堡 C.西柏坡 D.延安【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那里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敵后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延安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是全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9.(2022九上·淳安期末) 1947年的最后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一惟聽天命而已。”造成蔣介石“憂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軍的反攻作戰取得節節勝利B.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C.人民解放軍在東北地區發動遼沈戰役D.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對南京的重點進攻【答案】A【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1947年的最后一天”,“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等信息,聯系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A項人民解放軍的反攻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符合題意;B項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是在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在東北地區發動遼沈戰役是在1948年9月,不符合題意;D項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對南京的重點進攻是在1949年4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結合題干信息,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0.(2022九上·淳安期末)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策,其歷史背景正確的是( )A.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B.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C.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D.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主力決戰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3月5日至13日,歷史性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西柏坡召開。 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提出我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并由城市領導農村的新時期,明確了執政黨建設的客觀依據。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的決策,促使作出這一決策的關鍵歷史背景是戰略決戰取得勝利。ABD三項都不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不符合題意;C項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理解并識記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的相關史實。11.(2022九上·淳安期末)下圖所示漫畫《屠龍者》以戰火中的倫敦城為背景,丘吉爾身披戰甲,成功斬殺來犯的巨龍。配文為:“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該畫作( )A.肯定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重大意義B.充滿了對諾曼底登陸的期待C.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D.稱贊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的《大西洋憲章》【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列顛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以納粹德國的失敗告終,由于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因此根據材料”1941年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可知體現的是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不列顛之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漫畫信息。12.(2022九上·淳安期末)有人說,二戰結束后爆發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世界相對的和平。這場特殊戰爭開始于( )A.北約組織的成立 B.馬歇爾計劃實施C.鐵幕演說的發表 D.杜魯門主義出臺【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由材料“二戰結束后爆發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世界相對的和平”可知,這是指冷戰。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A項北約組織的成立是1949年,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B項馬歇爾計劃實施是1948年,是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C項鐵幕演說的發表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不符合題意;D項杜魯門主義出臺開始這場特殊戰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注意解讀材料內容,知道冷戰開始的標志。二、非選擇題13.(2022九上·淳安期末)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讓我們追尋先驅足跡,品悟思想風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通過辛亥革命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但是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材料三: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改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孫中山為辛亥革命爆發做了哪些準備?請列舉兩個史實。(2)從社會性質角度說說“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的涵義。對于“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你又是如何理解的?(3)“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是指什么運動?有人說“這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是對辛亥革命的一次補課,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個評論的理解。【答案】(1)創建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并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3)新文化運動。理解: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進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在當時極大地喚醒國家及人民(或思想啟蒙、思想極大解放)。【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在《民報》上將這個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孫中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所以說“通過辛亥革命這一場劇烈的陣痛,沒有能產生預期的獨立和民主,但是這場陣痛并不是白白地度過了的。”(3)根據所學知識,1915年,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獨裁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故答案為:(1)創建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并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3)新文化運動。理解: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進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等內容,在當時極大地喚醒國家及人民(或思想啟蒙、思想極大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14.(2022九上·淳安期末)戰爭是人民的公敵,和平是共同的希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他們的較量是現代的禍根。”——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兩次大戰中的部分事件及其影響表時間 事件 影響1916年2月 ① ____ 被稱為“絞肉機”,德軍迫使法軍投降的計劃破產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 ② ____1945年2月 ③ ____會議 會議作出蘇聯將在歐洲戰場結束后兩三個月內對日作戰,有利于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滅亡材料三: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剛剛揭開,局部戰爭初次顯露時,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顯然占有絕對優勢,但是分成英法、美國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幾股力量,沒有形成拳頭。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擴張勢力雖處劣勢,但他們狼狽為奸,實行各個擊破以取得有限目標,先后在東非、東亞和中歐燃起了戰火。——黃安年《論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在“該死的聯盟體系”中較量的“他們”分別指哪兩大軍事集團?(2)請將下表中的信息填寫完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戰爭初期處于優勢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形成拳頭”的原因。結合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說說你對戰爭的啟示。【答案】(1)三國同盟、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協約國)(2)①凡爾登戰役;②美軍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③雅爾塔會議(3)原因: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團結起來而是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而法西斯國家卻狼狽為奸。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結合材料一“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聯系所學,1914年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的雙方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2)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中途島戰役,標志著日軍從此喪失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建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3)戰爭初期,英法等大國實行的綏靖政策,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第二問,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根據反法西斯同盟,由此可見,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故答案為:(1)三國同盟、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協約國)。(2)①凡爾登戰役;②美軍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③雅爾塔會議。(3)原因: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沒有團結起來而是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而法西斯國家卻狼狽為奸。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協作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勝之匙;正義終將戰爭邪惡。【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一戰、二戰的重大事件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大事件,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15.(2022九上·淳安期末)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回望革命路,抉擇中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把年代尺,一段崢嶸史。材料二:彭德懷曾經指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了, 都留存了一小部分力量, 在井岡山會合。……1959年,謝覺哉先生初上井岡山時撰文寫道:“井岡山啊!你是燈塔,照亮著億萬人民前進的革命道路。”——楊會清:《革命詩詞中的井岡山形象變遷》材料三:十二月十七日,周恩來到達西安同張學良會見,分析了西安事變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前途……歷史的責任,要求我們爭取中國走向一個更好的前途……蔣介石還實際統治著中國大部分地區,迫使他走上抗日道路……有利于發動全面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年代尺中“重獲新生”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談談你對“重獲新生”的理解。(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井岡山成為“革命燈塔”的歷史依據。(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共產黨做出這種選擇的根本原因及影響。【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樹立了榜樣,此后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在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成星火燎原之勢。(3)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知識點】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年代尺中“重獲新生”對應的時間“1949年”,聯系所學,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成了國家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秋收起義軍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影響下,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到十萬人。(3)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為重,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派周恩來等人赴西安調停斡旋,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故答案為:(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樹立了榜樣,此后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在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成星火燎原之勢。(3)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第二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等多縣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等多縣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