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了解風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我國古代風箏的起源、簡單歷史,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了解風 箏的有關知識和方法。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風箏的有關知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探究的興趣、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及喜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本課重難點: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風箏的有關知識。二、教學過程:了解風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1、 同學們,我們來讀一首古詩,課件出示《村居》師:同學們,這首詩中的紙鶯是什么意思?誰來猜一猜。生回答師:請同學們再來想一想,古詩中描寫了古時候孩子們放學歸來后做什么事情?生回答2、 現在已經是三月份了,它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在這樣一個季節,你喜歡做些什么呢? 看一看現在的小朋友在這樣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在周末或放學后做什么吧。師播放人們放風箏的圖片。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師: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一下風箏。板書:了解風箏(設計意圖:出示人們放風箏的情境圖,喚起學生的美好回憶,激發學生研究風箏的興 趣。)(二)學習與探究(10分鐘)師: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遠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風箏。一千多年以前, 風箏傳到了日本等國,很快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課件出示大量的風箏圖片。提出問題:看了這么多風箏,你覚得它美嗎?你想了解哪些有關風箏的知識?學生小組交流:(1)風箏的起源(2 )風箏的構造風箏的種類風箏的制作過程(三)實踐與體驗(15分鐘)學生分組探究:L風箏的起源。(1 )學生分組交流課前捜集有關風箏的起源資料。學生匯報教師課件展示資料: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鶯,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 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 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鶯,日暮方歸。”“鶯”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 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古代風箏,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風箏的構造:師利用風箏的成品演示講解:(1 )風箏面:承受升力的部分,大多用紙做成,也有用絹作的。骨架:支撐整個風箏的架子。飄帶:起平衡穩定的作用。也有風箏沒有尾巴,靠風箏面本身起作用。提線:風箏和放飛者的連線,也有調整風箏角度的作用。放飛線:起兩個作用,一是產生拉力,是風箏和空氣產生相對運動;二是牽引風箏 升高,上升的高度取決于線的長度。師:風箏的種類:(1 )學生交流捜集到的資料。(2 )師小結:風箏按其形狀可以分為六大類:軟翅風箏、硬翅風箏、龍形風箏、板形風箏、立體 風箏、桶形風箏類。(3 )課件展示:軟翅風箏:硬翅風箏:龍型風箏:板子風箏:立體風箏軟翅風箏硬翅風拳板型風箏桶形風箏 龍型風箏 立體風箏4.了解制作幾何形風箏的制作過程:(1 )交流收集到的相關資料。(2 )課件岀制作骨架-糊裱蒙面紙-安裝提統一安裝尾巴和左右平衡條一連接放飛線(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收集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習有關風箏和 風箏制作的知識,總結風箏的特點,為下面的環節作知識鋪墊。)(四)展示交流,評價總結(5分鐘)教師出示過程評價表:評價項目 自我評價W) 小組評價(V )優 良 合格 優 良 合格活動參與的積極性資料搜集與整理小組協作1.小組間交流、評價。2.組內成員之間說說自己的不足與努力方向。(設計意圖:小組內學生相互評價學習,相互糾錯,達到共同提高。)(五)總結與交流(5分鐘)同學們在本次學習活動中一定有很多收獲,趕快展示一下自己的收獲,和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八、板書設計:了解風箏風箏的起源風箏的構造風箏的種類風箏的制作過程風箏的放飛技巧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