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教學主題 魚一、教材分析本節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知識體系,構建了以 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本節所要學習的生物圈中的主要動物類群之一,魚。它是出現的第一個脊椎動物, 是在前面無脊椎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為后面繼續學習其他的脊椎動物奠定了基礎, 是確立脊椎動物 這一概念至關重要的一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1.魚的主要特征。2.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學難點是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二、學生分析有無脊柱是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但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根本沒有這種概念,只有首先通過直觀圖片了解脊椎動物的骨骼,再進一步歸納脊椎動物概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過實例列舉,讓學生掌握脊椎動物概念。 魚類是學生常見的生物,但從未仔細觀察。學生利用探究實驗了解魚類運動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觀察法。首先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環節,了解魚類的外形和外部結構。再通過觀察,了解魚類的運動和呼吸,但是單一的觀察,無法了解具體的運動過程和呼吸過程,因此需要輔助實驗來證明魚類的運動和呼吸過程。魚類的運動需要利用模擬魚鰭的運動來證明魚尾部擺動的作用,魚的呼吸需要墨汁來指示水流的運動。魚類的呼吸中鰓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點至關重要,利用合作討論來理解其結構適于氣體交換,再進一步歸納總結根毛、小腸絨毛、肺泡等結構的相似點。在呼吸過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變也十分重要,通過探究實驗的演示來了解其成分變化。 魚類的利用和保護是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直接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了解魚類的生存環境及保護措施,再通過自主閱讀了解多姿多彩的魚類及其利用保護。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說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征。 (3.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探究魚類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我國漁業資源的發展現狀及其保護。 四、教學環境□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 √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 □網絡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 □移動學習 □其他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突出三個方面:使用哪些技術?在哪些教學環節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使用這些技術的預期效果是?)200字新課改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指導學生進行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教師就應善于關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學本身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我認為,在教學中只要做到重視生物、培養興趣、探究學習、重視實驗、用好多媒體,才能將新課改的理念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例如,在講授《保護生物多樣性》時,我為學生創造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調查。讓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我還讓學生科學的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一些資料,然后讓全班同學共享,交流討論得出各種各樣的觀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素養的目的。六、教學流程設計(可加行)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新課導入 1.播放:水底生物歌曲,引導學生觀看。 2.質疑:同學們,生活中你們最了解、最常見的水生動物是什么? 過渡:魚有哪些主要特征?它是怎樣適應水中生活的?與人類的生活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魚的知識。 觀察水中的各種動物。 回答:魚類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引入新課。課堂教學 (一)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1.展示:鯽魚的骨骼標本和骨骼圖片,指導學生觀察脊柱和脊椎骨。 2.組織學生列舉生活中有脊柱的動物和無脊柱的動物。 3.歸納總結:除魚類外,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在身體內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我們之前學習的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脊椎動物中的第一個代表――魚類。 (二)多種多樣的魚 1.展示:淡水魚和海水魚圖片。 講授: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類群,占脊椎動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2.質疑:多種多樣的魚都生活在水中,它們是怎樣適應水中生活的?又有什么主要特征? (三) 魚的主要特征 1.質疑:如果我們人類來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強調魚之所以能夠生活在水中,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組織學生活動: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 (1)取一條鯽魚,放在解剖盤中,觀察外部形態。思考: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鯽魚體表有什么覆蓋物?用手摸一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運動有什么好處? (3)將魚放進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觀察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請結合教材20頁“魚的結構標注圖”,辨認各魚鰭名稱。 (4)仔細觀察魚的運動,小組討論:魚的運動只靠鰭就能完成嗎?(播放視頻:剪掉魚鰭后,魚的運動情況) 巡視課堂,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并進行交流,使學生明確: (1)魚的體形和體表黏液等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游泳的阻力;(2)魚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以及各種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3.組織學生活動:觀察魚的呼吸 (1)觀察魚的口和鰓蓋后緣是同時張合,還是交替張合?思考:水流入魚口后,會從什么地方流出? (2)用吸管吸取一些蔬菜汁,慢慢滴在魚口前約1 cm處,觀察蔬菜汁流入魚口后,從哪里流出來? 質疑: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哪些變化? 播放視頻:魚鰓的作用。使學生明確:流出魚體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進而明確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主要是在進行呼吸。 (3)輕輕掀起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對照鰓的結構圖,想一想,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巡視課堂,指導學生觀察并歸納總結魚鰓適于水中呼吸的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鰓鮮紅色,毛細血管豐富,利于氣體交換。 第二,鰓絲既多又細,在水中完全展開,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 質疑: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原因是什么? 模擬實驗:用毛筆的筆頭模擬鰓絲,演示其在水中展開和出水粘連的狀態,給與學生提示。 4.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魚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3)用鰓呼吸; (4)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四)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展示:紅燒魚、年年有余(魚)的年畫、剪紙等圖片,引導學生說出魚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 2.展示人類活動對水域環境的破壞相關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水域環境、保護魚類資源的重要性。 仔細觀看骨骼標本和骨骼圖片,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觀察圖片,認識常見的淡水魚和海水魚。 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小組合作,根據觀察提綱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思考。 觀看視頻,進一步明確:魚是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來游泳。 總結歸納與交流。 分組觀察,說出魚的口和鰓蓋后緣是交替張合。 觀察實驗現象,說明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觀看視頻學習,明確魚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是鰓。 觀察魚鰓的特點,思考回答問題。 總結歸納 觀察毛筆在水中和出水的狀態,體會鰓絲在水中展開擴大接觸面積而離開水后相互粘連減少接觸面積的特點。 歸納魚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說出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觀看圖片或視頻,認識到保護魚類資源的重要性。通過直觀教具,明確脊椎動物的特點,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感知魚的多樣性。 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明確各種生物都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視頻輔助學習,突破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交流能力。 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滲透愛護動物的情感。 視頻輔助學習,突破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交流能力。 采用模擬法,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鰓絲適于在水中完成氣體交換的特點。 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保護魚類資源、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意識。 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談一談對本節課的收獲。 思考并總結。 及時總結,加深記憶。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組織學生回答,教師及時給與點評。 完成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檢測。七、教學特色(如為個性化教學所做的調整,為自主學習所做的支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設計,教與學方式的創新等)200字左右中學生物學九年義務大綱中明確要求:中學生物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加強了直觀教學,首先初中學生知識少,經驗也較少,形象思維占優勢,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觀形象來幫助感知和理解。其次 ,生物學教學內容是自然界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和生態知識,這些都是具體的,運用直觀手段可讓學生直接感知的。 根據以上的考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了初中生物教學的一個教學模式: 引導自學→舉一反三→變式鞏固→得出結論。其程序如下:①引導自學。教師指定學生自學課本內容,了解有關概念的名稱。此步驟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②舉一反三。教師發給學生典型的實物材料,使學生通過觀察或實驗形成概念。此步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或實驗能力。③變式鞏固。教師以掛圖、模型、課件等形式給出其它變式,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它們與典型材料的異同點。 ④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討論,進一步鞏固概念。③、④兩個步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