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動物的運動教學簡案1、 教學目標1、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2、 描述運動系統的組成及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3、 說出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2、 教學重點1、運動系統的組成。2、 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3、 教學難點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鳥類、魚類、蚯蚓、青蛙等動物的運動方式。 圖片展示鷹、魚、青蛙、蚯蚓、人類等動物運動,并提問:鳥類、魚類等動物的運動方式是什么?導入:動物的運動 全體同學回答各種動物的運動方式:鳥類—飛行魚類-----游泳蚯蚓------蠕動青蛙------跳躍/劃水人類------行走等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1.骨 1.展示家兔的骨骼的照片,家兔前肢骨與人的上肢骨對照圖,家兔后肢骨與人的下肢骨對照圖。2.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上肢和下肢分別有哪些骨。3.提問:下肢的股骨和脛骨腓骨是怎么連接的? 1.觀看圖片認識家兔的上肢和下肢分別有哪些骨。2.對比家兔和人的四肢骨圖片,通過觸摸自己的四肢,嘗試找出對應的骨。3.回答:通過關節連接。 1.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運用對比法去處理問題。2.探索自身的四肢骨組成,激發學習興趣。2.關節 1.展示問題:(1)寫出關節各部分名稱,說出滑液、關節軟骨的作用,知道什么是脫臼。(2)關節對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如果用房間的門來打比方,它相當于門上的什么結構?(3)舉例說出人體哪些部位有關節。進行體育運動時,哪些關節容易受傷?應當怎樣保護?2.播放“豬腳的關節”視頻。3.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1.觀看“豬腳的關節”視頻。2.根據視頻結合課本P43內容自主思考并分組討論問題。3.各組代表回答問題。 1.課本文字表達配合視頻講解,學生從視角到聽覺方面均接受關于“關節”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自主性和積極性。2.通過分組討論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3.肌肉(骨骼肌) 1. 演示實驗:取去皮膚雞翅,引導學生觀察肌肉的組成,肌肉是如何附著在骨上的;牽拉肌肉,引導學生觀察骨的運動。2.提出問題:(1)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由什么構成?(2)骨、關節和肌肉在結構上有什么關系?三者如何配合產生運動?3.小結:運動系統的組成。 1.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2.個別學生回答問題。3.說出運動系統的組成 1.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能力。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雞翅演示實驗,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肌肉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三者的關系,有助理解掌握本節課重點。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1.展示問題:(1)骨骼肌是如何牽動骨運動的?(2)你屈肘、伸肘、雙臂自然下垂、手提重物的時候你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分別處于什么狀態?(3)運動的產生除了靠運動系統還需要什么系統的參與?2.發放“肌肉牽動骨運動”的模型給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通過模型演示理解骨、關節和肌肉是如何協調配合的。3.引導學生做屈肘、伸肘、雙臂自然下垂、手提重物等動作,體驗這幾種情況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同時體驗用力屈肘時自身的感覺。 1.學生利用模型分組完成“肌肉牽動骨運動”的實驗。2.學生做屈肘、伸肘、雙臂自然下垂、手提重物等動作,體驗這幾種情況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同時體驗用力屈肘時自身的感覺。3.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4.學生回答問題。 1.通過模型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2.通過親身體驗和模型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3.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三.動物的運動的意義 提問:動物運動有什么意義? 學生集體回答。 理解運動的重要性,珍惜珍愛生命。課堂總結 見課件課堂作業 見課件五.板書設計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一.運動系統的組成。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肌肉收縮牽拉骨繞著關節運動。三.動物運動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