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前兩節內容的基礎上,對動物行為的進一步學習。自然界中,營群體生活的動物很多,所以動物的社會行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對學生理解動物群體之間,動物群體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本課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初中生物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課包括“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兩個話題和“螞蟻的通訊”一個探究實驗、一個“技能訓練”。課時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將完成“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兩部分內容的學習,第二課時探究螞蟻的通訊和技能訓練。二、學情分析八(13)班是一個寄宿班,大多數孩子來自農村,農村的孩子接觸雞鴨牛羊等動物的機會比較多,對于動物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及動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動物的這種行為和信息交流對動物的生存有什么意義,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需要老師的指導。三、教學目標1.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2.舉例說出動物群體信息交流的方式,闡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3.認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四、教學重難點重點:1.動物社會行為的主要特點。2.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難點: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五、教學策略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組織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群體動物及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探究意識。2.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螞蟻、蜜蜂和狒狒等動物的圖片、視頻及動畫等資料,啟發學生將已有的經驗與視頻資料中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和群體內的信息交流及意義。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六、教學準備1.教師搜集圖片和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野外觀察螞蟻的取食和交流。2.學生收集與群體生活的動物有關的資料。七、教學流程八、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播放動畫《合作的螞蟻》,設疑:螞蟻為什么寧愿犧牲自己都要抱成團呢?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歸納社會行為的概念。 觀看動畫,思考回答問題。和老師一起概括社會行為的概念。 利用動畫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歸納概念,引入課題。預習案 一、預習提綱1.動物的社會行為具有哪些特征?2.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對動物的生存具有什么意義?二、預習自主檢測1.營群體生活的動物有 。2.白蟻群體各成員的職能:蟻后是專職的“ ” 。蟻王負責與蟻后 。工蟻承擔了 、 、照料、喂養其他白蟻等大部分工作。兵蟻則專司蟻巢 。3.狒狒“首領”特權:優先享有 ,優先選擇 。狒狒“首領”義務: 整個群體的行為,并與其它雄狒狒共同 這個群體。4.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內部往往形成 一定的 ;成員之間有明確的 ;有的群體還形成 。5.動物的 、 和 等都可以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三、展示交流:分小組交流以上內容。 學生通讀教材P54頁—P58內容。獨立完成學案中的預習自主檢測題。在預習中不能獨立完成或者還存在疑惑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展示預習成果。并及時為其他組糾錯和補充。 通過預習教材內容,促使學生養成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和交流表達的能力。行課案 一、社會行為的特征播放視頻《螞蟻的社會》。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以下問題:1.螞蟻的群體內有哪幾種成員?各成員分別行使什么樣的職能?2.螞蟻的社會有什么特點?出示狒狒群體生活的圖片,引導學生辨認狒狒群體中的各個成員。設疑:狒狒的群體與螞蟻的群體相比較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動物的社會行為有哪些重要特征?合作釋疑:成群的麻雀飛向剛收割完的麥田,集體覓食,這是它們的社會行為嗎 為什么 二、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引導學生舉例說出動物是如何交流信息的。播放視頻《動物的信息交流》,啟發學生歸納出信息交流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教師總結: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觀看視頻,根據視頻內容回答問題,分析、歸納出螞蟻群體的社會特點。觀察并辨認狒狒群體中的各個成員。分析、歸納出狒狒的群體與螞蟻的群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歸納總結并勾畫在書上。小組討論分析并回答。進一步明確了社會行為的特征,強化概念。學生舉例學生觀看視頻資料,歸納總結動物信息交流的意義。 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提升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學以致用,強化概念。同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學生的描述或展示,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認同信息交流在動物群體中的重要意義及普遍性。檢測案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組織學生梳理知識點。出示達標檢測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整理,并向全班展示匯報。學生做題。 梳理知識點,使知識更系統,更有條理性。既鞏固,反饋知識,又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八、板書設計第三節 社會行為一、社會行為的特征 二、群體中的信息交流1、一定的組織 1、氣味2、明確的分工 2、聲音3、形成等級 3、動作九、教學反思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概念。播放《合作的螞蟻》的動畫故事,形象直觀,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提出:螞蟻為什么寧愿犧牲自己都要抱成團呢?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引發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對社會行為的概念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又通過展示學習目標,進而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二、組織預習,合作釋疑,解析概念。本節內容主要是探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知識點少,而且容易理解,所以我充分利用本節課的特點,組織學生先通讀教材,獨立完成自主檢測題,組內交流,組間展示,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對于學生無法區分、容易混淆,不易通過預習直接獲取的知識點,如“狒狒群體和螞蟻群體的不同點” 及“信息交流的意義”這些問題,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進一步深化概念。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三、利用媒體資源,直觀展示,深化概念充分利用視頻、動畫、圖片等資源展示了動物的群體生活和信息交流,使這些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視、聽、思的有機結合。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師簡介馬風嵐,1973年出生,1996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獲得過“全國創新教育優秀指導教師”、“自治區優秀輔導教師”、“吳忠市優秀科技教師”、“吳忠市師德標兵”、“吳忠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優質課、論文、教學案例多次獲獎,所帶學生的成績一直名列吳忠市市區前列。行課預習檢測引入通讀教材,自主檢測,組內交流,匯報展示。觀看動畫,分析、解決問題。觀看視頻,對比分析,歸納社會行為的特點螞蟻和狒狒群體梳理知識點,完成達標檢測。引入概念深化概念感知概念觀看視頻,舉例說明信息交流的意義。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