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他們為什么會犯罪(《怎么就錯了呢?》)備課資料自學思考題(p110—113)1、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犯罪行為?(P113)2、看110頁《1998---2002年我國未成年人罪犯占罪犯總數的比率》柱狀圖,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我們的同齡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邪路呢?3、閱讀111頁的案情發布《我錯在哪里了?》,請大家分析楊益剛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一、圖表導入新課展示110頁“1998年至2002年我國未成年人罪犯占罪犯總數的比率”柱狀圖,提問:1、此圖反映了什么問題?2、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我們的同齡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邪路呢?二、新課學習第一環節:“案情發布”(111頁的案情發布《我錯在哪里了?》)1、楊益剛到底錯在哪里了?2、他犯了什么法?參考答案:(1、無知與違法。楊益剛的無知使其在渾然不覺中走向了犯罪。2、課本P112,我國刑法規定……)第二環節:延伸拓展:1,假如你的朋友請你幫助保存來路不正的物品,你認為采取怎樣的處理方式最為妥當?2,因為無知導致犯罪是可悲的。如何使自己不至于因無知而在渾渾噩噩中掉進犯罪的泥潭呢?3,下列行為都屬違法行為嗎?都要受到什么的制裁?①隨意撥打110,119 ;②知情不報或作偽證,隱藏犯人;③謊稱某大樓要爆炸;④購買來路不正的物品;⑤偷小偷的東西等。參考答案(1、勸說其還給物主,并主動向物主陪禮道歉,賠償損失;勸說其投案自首;如果不聽,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2、拿不準的事不要急著做,先向父母、老師等成年人咨詢;①學習法律知識;②遇事三思而后行;③要不斷學習,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④時刻告誡自己,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⑤增強自控能力,磨練意志。3、都屬于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三環節:法律鏈接:(113頁,違法與犯罪)1、什么是違法行為?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個人或者組織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在法學上,對違法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2、刑法和刑罰的區別刑法:以國家的名義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犯罪分子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刑罰:又叫刑事處罰或刑事處分,是指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方法。(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3、什么是犯罪行為是指觸犯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它是最嚴重的違法。第五環節:自我檢測1、辨一辨,下面的行為屬于什么行為?(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①趕去參加中考的小明騎車至考場附近的十字路口時,看見紅燈了,此時綠燈方向正好沒有車輛和行人通過。他想,中考事關重大,即使現在闖紅燈也不會妨礙交通,于是他繼續向前騎。②2002年9月13日晚11時許,陳正平將“毒鼠強“投放到“正武“面食店食品原料內,造成200多人中毒死亡,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刑法》做出了判決,被告人陳正平被依法判處了死刑。參考答案(①違法行為②犯罪行為)2、閱讀案例,回答問題初中生小健、小青、小強課后經常聚在一起下棋、打撲克,開始是誰輸誰請客,后來感到不夠刺激,就約定誰輸誰給錢。他們還一起上網吧,到營業性舞廳跳舞,夜不歸宿,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置若罔聞。為了滿足賭博和高消費的需求,他們先后多次到同學家里及商場行竊,共竊得現金六千多元和價值三千多元的財物。后來他們在一個商場行竊時,被保安人員當場抓獲,扭送到派出所。提問:這則案例說明了什么?(惡不積不足于滅身,說的就是一般違法和犯罪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或(①一個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不良行為→一般違法→犯罪②只有防微杜漸,才能防患于未然。③預防違法犯罪,要從杜絕不良行為開始。)第10課:他們為什么會犯罪(模仿的后果、一起干就沒有事嗎)備課資料自學思考題(p113—116)1、你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或電腦游戲呢?影視作品或電腦游戲的情節和人物是不是真實的?我們可以隨意模仿嗎?2、青少年在觀看含有暴力械斗、敲詐勒索、幫派之爭等故事情節的影視作品和小說時,應牢記哪幾點?3、有70%左右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是團伙作案,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有如此高的團伙犯罪?4、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鼓動、唆使、脅迫青少年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時,如果講一些諸如“這件事與你無關”、“出了事不要你負責”的話,這些話在法律面前起作用嗎?一、模仿的后果(盲目模仿)第一環節:“案情發布”閱讀113頁《他真比警察聰明嗎?》提問:①他想當中國的福爾摩斯,這種志向可取嗎?②為什么會受法律的制裁? 參考答案:(①他是有志向的學生②盲目模仿,不懂法導致他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第二環節:“警方忠告” 提問:①你認為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盲目模仿有何危害?②青少年在觀看含有暴力械斗、敲詐勒索、幫派之爭等故事情節的影視作品和小說時,應牢記哪幾點?第三環節:“漫畫圖”(114頁)提問:①漫畫中人物的哪些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哪些行為屬于犯罪行為?②你從中得到什么意識?(①不要不辨是非的一味模仿,會做出越軌行為,誤入歧途,掉進犯罪的深淵。②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也不要盲目模仿,要慎重交友。)二、一起干就沒事嗎(盲目從眾、團伙犯罪)第一環節 “案情發布”①閱讀115頁的案情發布《他們都說一起干沒事》②看116頁的想一想:提問:1,孫友軍前后言語的不同,說明他的心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心理有什么危害?2,青少年喜愛聚會,熱衷于群體戶外活動。如何才能避免因為某些“餿主意”的影響而使群體活動走上邪路?你能幫忙出出主意嗎?參考答案(1、孫友軍的心理變化為拒絕——妥協——后悔。是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堅定的意志的表現。危害:讓他走上犯罪道路,助長他人違法犯罪行為,危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也破壞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2、①堅持自己的行為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②慎重交友,避免隨意抽煙、喝酒、哄鬧。③控制情緒,聯想后果。④不去不適合青少年的場所。)第二環節 “法官忠告”提問:1青少年的犯罪動機有哪些?2“這件事與你無關”、“出了事不要你負責”在法律面前起作用嗎? 參考答案(1、犯罪動機①在外界鼓動、唆使、脅迫②有的認為自己只是在旁邊看看、說了一句話、動了一次手,不應承擔什么責任。③好奇、礙于情面、想試試自己的能力。不管出于什么動機,不管有多少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2、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鼓動、唆使、脅迫青少年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時,確實會講一些諸如“這件事與你無關”、“出了事不要你負責”之類的話,青少年往往會被這些話所迷惑,但要知道,這些承諾不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面前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觀察與思考中國法院網2010年5月2日揭示了大部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由于他們的文化素質較低,分辨是非能力較差,其涉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不少青少年犯濫交朋友,深受“哥們義氣”的影響,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第10課:他們為什么會犯罪(別人犯錯,我犯罪“黑客”的下場)備課資料自學思考題(p116—121)1、閱讀117頁的案情發布《以牙還牙,錯了嗎?》,想一想“受害者王宜為什么會成害人者?”你認為王宜正確的做法是什么?2、有的同學說:“年紀小的人,即使犯罪也不會被判刑。”這種說法對嗎?我國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怎樣規定的?3、閱讀120頁的案情發布《一位年輕“黑客”的教訓》,想一想“黑客”帶來什么危害?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什么教訓?4、通過幾位同齡人故事的介紹,你覺得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有哪些主要原因?參考答案(1、原因:王宜采取的行為超越了法律范圍,侵犯了丁的生命健康權,應受到法律懲罰。正確的做法是:向家長和老師報告,撥打110或者直接到公安機關報案,讓有關部門來教育、處罰丁繼光。2、P1193、危害:制做病毒,電腦死機,硬盤數據丟失,損壞硬盤,電腦癱瘓。教訓:未成年人應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不能因一時的尋求刺激,逞能好勝導致犯罪。警示青少年依法規范網絡行為,做遵紀守法的網絡公民。4、主要原因:無知、盲目模仿、盲目從眾、報復心理、尋求刺激、逞能好勝等。)一、別人犯錯,我犯罪?(報復心理)第一環節“案情發布” 學生閱讀“以牙還牙,錯了嗎?”提問:“受害者為什么會成害人者?” 第二環節“案例討論”提問:王宜被判刑引起多方震動。P118的這些觀點有法律依據嗎?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斷案?(參考答案:雖然王宜的本意是將自己被搶走的錢要回來,但其采取的行為超越了法律范圍,侵犯了丁的生命健康權,應受到法律懲罰。我們應支持和理解法院的判決,從中認識到青少年應該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堅決杜絕“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私下報復行為。這種私下報復行為也是法律不允許的。)第三環節“法官忠告”閱讀118頁的法官忠告,你認為王宜“如何保護自己才是合法的?”(參考答案:向家長和老師報告,撥打110或者直接到公安機關報案,讓有關部門來教育、處罰丁繼光。)第四環節“法律鏈接”提問:我國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怎樣規定的?(見P119)二、“黑客”的下場(逞能好勝)第一環節“案情發布”閱讀120頁的案情發布《一位年輕“黑客”的教訓》提問;“黑客”帶來什么危害?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參考答案:危害:制做病毒,電腦死機,硬盤數據丟失,損壞硬盤,電腦癱瘓。教訓:未成年人應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不能因一時的尋求刺激,逞能好勝導致犯罪。警示青少年依法規范網絡行為,做遵紀守法的網絡公民。)第二環節“法律文庫”看120頁的法律文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提問: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我們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要不要遵守網德?第三環節“本框結語”提問:1、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有哪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預防策略①無知②盲目模仿③盲目從眾④報復心理⑤尋求刺激⑥逞能好勝①青少年自己要學法、知法、守法,拒絕不良誘惑,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慎重交友。②父母加強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③學校宣傳法制教育④國家明確立法,加強執法,凈化社會環境;其他原因:①進入青春期由逆反心理導致違法犯罪②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③法律意識淡薄①主動與同學或師長溝通②開展一些活動,引導大家去接觸新鮮事物③學習法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