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節 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教學設計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 八年級(下冊)課 型:新授課教學目標:(教案內容及反思均用5號字、宋體)知識與能力:概述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兩棲動物形態結構的分析,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兩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滲透愛護環境的意識教材分析:重點: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 兩棲動物是水生與陸生環境的過渡類群教學方法:實物教學法、分析法、歸納總結法學法指導:觀察法、探究法、歸納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引入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魚類,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特征有哪些?講授:在距今約3.5億年前,氣候潮濕溫暖,大量植物生長,水中的落葉和殘枝增多并不斷地腐爛,致使水中缺少氧氣。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面臨缺氧和干旱,促使其中一些魚類上岸尋找新的有利環境,經過長期在不同水塘之間的爬行,鰓演變成肺,偶鰭演變成四足,最終演變出無名今天要學習的兩棲動物。討論:魚類要登陸,從水生到陸生,需要解決哪些關鍵問題?1、呼吸鰓呼吸——肺呼吸2、運動游泳——四肢支撐體重并前進生物的演化是在很長的時間尺度上完成的,沒有人能親歷這一重要時刻,科學家又是如何研究的呢?展示兩棲動物的祖先——矛尾魚,分析其為登陸所做的準備:①能呼吸空氣的鰾②肉質鰭、具鰭骨——支撐、爬行再加上當時溫暖、濕潤的陸地環境,兩棲類終于成功登陸,這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復習,回答:生活在水中,體表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擺動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回答:化石 溫故知新,引導對動物的特征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的思考。補充兩棲動物的起源,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聯系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的一句話:這是魚類的一小步,卻是脊椎動物跨出的一大步。一、探究以青蛙的圖片或實物牛蛙,分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1、觀察并分析青蛙/牛蛙的體色:保護色,有利于躲避天敵、捕食2、輕輕觸摸牛蛙的體表:皮膚裸露,且能分泌粘液3、認真觀察青蛙的感覺器官,分析其功能:眼睛:對活動物體敏感,眼球大、突出,視野廣鼓膜:感知聲波鼻孔:感受氣味、氣體進出通道播放青蛙捕食的視頻,分析青蛙驚人的捕蟲能力與身體哪些結構相關?4、比較青蛙前肢和后肢:前肢:短小——支撐后肢:粗壯——跳躍 趾間具蹼——劃水5、觀察牛蛙的呼吸通過口底的下降/上升,將氣體壓入/壓出肺。展示青蛙肺的結構簡單,不發達,氣體交換面積較小,需要皮膚輔助呼吸。設疑:青蛙的這些特征使它既能在陸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是不是這樣的動物就可以稱為兩棲動物? 由此引出兩棲動物在陸地生活尚未解決的兩大問題:①防止體內水分蒸發②在陸地繁殖。導致兩棲動物分布范圍受限,且繁殖要再次回到水中進行。展示牛蛙的蝌蚪,動畫演示蝌蚪發育過程,表格比較幼體與成體的區別。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也可以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口腔、舌、眼、四肢舉例說明 理解:兩棲動物是由水生到陸生的一個過渡類群。二、其他兩棲動物蟾蜍:體表有疣粒,毒腺大鯢(娃娃魚):現存最大兩棲動物蠑螈:以水棲為主三、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食用2、藥用3、消滅農田害蟲課堂反饋:習題練習二、作業布置:課堂練習冊第五節三、板書設計:(使用課件:是)四、教學反思:本節教學中從魚類到兩棲動物的進化歷程引入新課,給學生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實物觀察、討論、歸納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反思整個教學活動,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補充,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豐富了課堂內容,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教學中準備實物,讓學生觀察,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貼近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三、采取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課堂內容,在構建知識的同時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根據觀察進行分析、探究,并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但是在分析青蛙的四肢時,遺漏了后肢趾間有蹼,可以劃水的知識點。另外,課堂內容較多,應合理取舍,給學生課堂上內化的時間。第五節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一、兩棲動物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二、其他兩棲動物三、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食用2、藥用3、消滅農田害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