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學備課稿紙課 題 五節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第一課時) 上課時間 第 周 星期 第 節執 教 班 級教材概述 教材圖文結合,簡要介紹蟾蜍、大鯢、蠑螈等其他常見的兩棲動物,幫助學生認識兩棲動物的多樣性,之后再歸納總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最后,教材介紹了兩棲動物的生存現狀及保護兩棲動物的重要意義。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兩棲動物的概念及兩棲類的特征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青蛙外部形態的觀察,使學生學會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觀察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保護青蛙意義的了解,讓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及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兩棲動物的概念及 兩棲類的特征難點:兩棲動物的概念教學準備 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青蛙生活習性錄像,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同時提問:這些動物的名稱是什么?屬于哪一類動物?(前一問學生能答出,后一問可能答得不準確,教師可點撥)引出課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應使學生明確兩棲動物的概念。 兩棲動物的概念播放青蛙的生活視頻,出示討論題:1.青蛙的成體與幼體形態一樣嗎?2.幼體生活在何處,用什么方式呼吸?3.成體生活在何處?用什么方式呼吸?出示思考題:1. 青蛙的外部形態有哪些與水、陸兩棲生活相適應?a.身體分部; b.體色; c.皮膚; d.感覺器官;e.四肢等幾方面觀察思考三、青蛙的形態結構交流一下增加的實驗:①將死蠅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內;②將活蠅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內;③取兩只青蛙,將其體表涂上凡士林并將兩蛙浸在水中,上面蓋上有眼的蓋(不讓蛙出水面)(此實驗應制成動畫或幻燈片),學生觀察青蛙的反應。增補做的三個實驗,進一步說明青蛙適于兩棲生活的特點,同時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思維。四、其它兩棲動物及兩棲動物的特征,兩棲動物的保護。出示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等兩棲動物的圖片。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鯢生活習性錄像,使學生了解它們的特點,明確蟾蜍是有益的動物,大鯢是有尾的兩棲動物,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啟發學生,聯系青蛙、蟾蜍、大鯢特征歸納出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拓展運用遷移1.通過對比——青蛙和鱷魚產卵的環境,進行合作交流,對比分析,了解它們的生活環境并認知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對它們進行正確的歸類。2.通過判斷——青蛙屬于兩棲動物的原因,學生分析,老師點拔,讓學生明析兩棲動物名稱的由來及兩棲動物只是從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五、隨堂訓練板書設計: 第五節 兩棲類和爬行類(第一課時)一、青蛙1.生活習性:水陸兩棲,捕食活的害蟲。2.外部形態:保護色,皮膚裸露, 分泌黏液,有感覺器官, 后肢發達,趾間有蹼。3.內部結構:呼吸:肺,皮膚輔助呼吸;二、其他兩棲動物: 蟾蜍、大鯢三、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1.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2.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教學后記:對于兩棲動物學生往往存在一些前概念,從字面含義將兩棲動物理解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對兩棲類動物的區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