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流的管道——血管》 的教學設計教學背景“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第四章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中重要的實驗內容。學生通過這個實驗 ,既復習了顯微鏡的使用 ,熟練了顯微鏡的正確操作 ,又可以嘗試通過血流方向和流速等特點來辨別動脈 、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三種血管,并提高觀察和分析能力,同時還為下一步學習心臟的結構和構建完整的血液循環概奠定基礎。但是,教材中關于該實驗活動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1)選擇什么種類的小魚尾鰭色素才少 ;(2)浸濕的棉絮太厚重,不容易將小魚包裹;(3)實際操作過程中小魚難以安定,既污染物鏡又影響觀察;(4)由于4倍物鏡距離載物臺有一定的距離,載玻片蓋在魚尾這一操作是否缺乏必要性;(5)普通的光學顯微鏡難以實現實時分享實驗結果的功能;(6)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血管內血液的流速和流向是不同的,但由于無法直接觀察到血管的結構,難以構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等。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將一一解決以上問題。教學目標生命觀念:初步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科學思維:對比不同血管的流速、流向,培養學生分析和比較、部分和整體的科學思維。社會責任:引導學生關注血管受傷的急救方法,培養熱愛生命的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嘗試分辨血管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的的流動方向。2.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血液流向分辨血管的種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的導入 教師提問:在輸血或者輸液時,你知道針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嗎?檢測血液的時候醫生扎你的手指取血,你知道血液是從什么血管流出來的嗎? 教師過渡:人體內有幾種血管呢?血管中的血流情況如何?我們沒有辦法用人體進行研究,那能不能用動物材料代替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通過實際問題引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2)實驗一:觀察小泥鰍背鰭內血液的流動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老師將課本的實驗進行了改進。選擇泥鰍進行觀察,因為泥鰍價格便宜,生命力強可以反復利用。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到比較發現背鰭比尾鰭色素少便于觀察,將觀察尾鰭改進為觀察背鰭。由于泥鰍活躍難以安定,對其進行麻醉劑安定;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培養皿影響了轉換器的轉動,使用亞克力板或者透明塑料板代替。最終將教材中的實驗裝置改進如課件圖所示。 1.介紹完材料用具后,播放實驗操作的微課視頻。 2.觀看數碼顯微鏡拍攝的實驗結果,講解三種血管的流速和流向特點。 繪血管聯系圖:三種不同的血管內血流方向有聯系嗎?結合你觀察的結果,繪制出他們的聯系圖。教師和學生進一步總結:動、靜脈毛細血管之間的聯系,如圖。 5. 根據你的觀察結果,推測心臟與這三種血管之間的血液流動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畫出你的猜想圖。 6.根據三種血管的流速推測三種血管的管壁厚度? 教師先講解毛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進而引導學生猜測動脈和靜脈的管壁厚度,引出下一個觀察實驗。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實驗步驟。 學生聆聽。 學生在學習任務單上繪制圖形。 學生在學習任務單上繪制猜測圖。 學生推測。 結合教學實際,對本實驗的材料用具進行了改進,優化后的實驗提高了課堂效率。 自己錄制的微課更容易展示清楚實驗步驟。 繪制血液聯系圖有助于學生形成從部分到整體的科學思維。 為下一節課血液循環的內容打下基礎。(3)實驗二:觀察住的動脈和靜脈 教師引導:同學們可以購買豬的主動脈——俗稱黃喉;再購買豬心,找到豬心口上的靜脈壁與動脈進行比較嗎,很容易發現動脈厚彈性大,靜脈薄彈性小。 提供同級動靜脈的顯微圖,引導學生判斷動靜脈。從而總結動靜脈的內部結構特點。 學生思考、聆聽。 增設觀察豬的大動脈和大靜脈的觀察,利于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4)課堂小結:三種血管的比較 小結:引導學生根據今天的探究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血管管壁厚度彈性血流速度管腔大小血流方向功能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學生認真完成表格進行總結。 課堂小結部分,通過表格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總 結和梳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5)鏈接生活,拓展提升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在輸血或者輸液時,針刺入的是什么血管?能不能刺入動脈? 2.護士在針刺入部位的近心端先用膠皮管捆扎起來,為什么血管會快速鼓起? 教師進而講解靜脈瓣的功能和靜脈曲張的原理。 3. 你手中只有大量的紗布、止血帶和消毒藥水,當遇到傷及不同血管的病人時,你怎樣急救? (1) 毛細血管出血 (2) 動脈出血 (3) 靜脈出血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回答。 學生把答案填寫再學習任務單上。 檢查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 引導學生形成關注健康的社會責任感。(6)課堂鞏固 引導學生完成三道訓練題。并布置課后拓展作業: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三種血管的模型。 實踐作業的布置既能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時符“雙減”之下的課后作業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