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細菌 教學設計 (人教版)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描述細菌的主要結構特征。2.通過與植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2.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認同技術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通過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教學重點1.細菌的形態。2.細菌的結構特征及營養方式。3.細菌的生殖。教學難點1.巴斯德實驗的理解。2.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教學方法自主合作及討論法課前準備1.本節課的課件制作2.查閱有關細菌的資料。教學進程: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目的 時間情景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筆上有細菌嗎?你的衣服上有細菌嗎?進而又提出問題:那么你是如何知道細菌的存在的?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二節 細菌》 積極回答:因為手上有細菌。 通過這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分鐘新課學習 任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讀一讀P71-74頁的內容,思考問題:1.細菌是如何被發現的?2.細菌是自然產生的嗎?為什么?3.細菌具有哪些形態?4.細菌具有哪些結構?5.細菌的營養方式是什么?6.細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過渡:為什么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了解細菌呢 (細菌微小,肉眼看不見)那細菌最初是被誰發現的呢?1.課件顯示:第一階段: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制作顯微鏡——發現細菌。第二階段:19世紀中葉——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原來就有的。2.提問:通過以上兩個故事,你對科學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各抒己見后,師生共同總結:通過細菌的發現史,讓我們了解了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的過程,進而認識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有更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巴斯德的研究過程,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 使學生初步了解細菌的發現,讓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的態度。 10分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1)展示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學生觀察得出結論:細菌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電鏡或高倍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播放視頻:顯微鏡下的細菌)(2)課件展示細菌形態圖片,使學生對細菌的形態有個理性的認識。師總:這些細菌雖然很小,但有些細菌相互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生活的,每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是一個細胞構成的,所以它們都是單細胞生物。2.細菌的結構過渡: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細菌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不同,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課件展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1)提問:細菌的結構名稱有哪些?學生通過觀察總結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提示1:細菌內只有DNA集中區域,無成形的細胞核。提示2:不是所有細菌都有莢膜和鞭毛,莢膜是細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護作用,而鞭毛能擺動,是菌體上細長并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是細菌的運動器官。(2)課件展示動、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比較動、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生填表后師歸納: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不同點:植物和細菌都有細胞壁,動物沒有;動、植物都有細胞核,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區域,植物有葉綠體而動物和細菌沒有葉綠體。(3)細菌的營養方式,課件顯示:植物細胞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為自養;而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所以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 認真觀察、思考、筆記認真觀察、思考、筆記 強化圖文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對比,更加深入地了解細菌的結構與營養方式。 13分鐘細菌的生殖 師:細菌如果找到了適宜的生活環境后,就要開始生長繁殖,那細菌是怎樣繁殖的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了解細菌的生殖。課件:展示分裂細菌視頻1.生根據視頻得出:(1)細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2)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就是一個分裂成兩個。2.師總:細菌是靠分裂繁殖產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細菌就能分裂一次。3.技能訓練假設你手上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這對你搞好個人衛生有什么啟示?4.細菌的休眠體——芽孢細菌是靠分裂繁殖產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當然了,這些情況必須是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所以我們不能給他們提供生存的條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適合的生存環境細菌就會死呢?當細菌面臨不利于它生長的環境時,它們又會怎么樣呢?學生答后顯示課件:細菌的芽孢學生小結,師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細菌的生殖細胞,是細菌的休眠體,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對抵抗惡劣環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們的想象。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所以細菌的分布非常廣泛。 認真觀察、思考、筆記、計算、回答問題。 通過動 態的視頻展示,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細菌繁殖速度如此驚人,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對細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認識,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細菌分裂生殖的知識點教學。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意義。 110分鐘總結 1.細菌是如何被發現的?2.細菌是自然產生的嗎?為什么?3.細菌具有哪些形態?4.細菌具有哪些結構?5.細菌的營養方式是什么?6.細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 請學生代表總結歸納。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 的能力。 33分鐘練習發散思維與科技創新 1.最先發現細菌存在的人是 。 2. 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 3.細菌的形態有 狀, 狀和 狀。4.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最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 ,卻沒有成形的 。5.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 生活,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 者。6. 是細菌的休眠體,對 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教師:播放視頻《冰箱里的細菌》后,提出:部分細菌對人類有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殺菌,你能設計一個家庭滅菌的有效方案嗎? 學生集體回答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復習鞏固本節課知識點。通過了解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冰箱,了解細菌無處不在,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殺菌消毒,增強學生科學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創作的能力。 32分鐘55分鐘作業 完成同步練習。預習下節內容。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1.細菌的發現2.細菌的形態結構3.細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4.芽孢:細菌的休眠體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合理,課堂充滿了思維的魅力。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細菌發現史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興趣,進行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還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引入數據,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