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的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設計1.知識與技能①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②知道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2.過程與方法①了解細菌被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操作步驟,啟發學生思考,鍛煉他們的分析能力。 ②通過將細菌的結構和動植物細胞相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鍛煉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進而進行推測的科學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細菌繁殖方式的學習研究,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習慣不衛生很容易被細菌感染,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細菌的主要特征。 2.教學難點 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特征;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以觀察—討論法為主,輔之以啟發法和講述法。 四、教學準備圖片、flash動畫、視頻、制作課件。 五、教學過程教學設計 (1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課題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他們無處不在,現在你的手上、課桌上、書上、鋼筆上衣服上以及整個教室的空氣中有細菌嗎?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與細菌打交道,進而又提出問題:那么你了解細菌嗎? 積極思考回答:有,細菌太小,肉眼觀察不到。 結合生活初步了解細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參與與學習。細菌的發現 閱讀教材P71內容提出問題 :1、誰發現了細菌的存在?2、細菌從哪里來?課本中有幾種觀點?你支持那種觀點?介紹巴斯德經典的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分析巴斯德的實驗的科學性,并得出結論。 讓學生了解,誰最先發現細菌的、細菌從哪里來?細菌的大小和形態 過渡:洗完頭后頭發和皮膚,真的什么東西也沒有嗎 展示圖片:電子顯微鏡下頭發和皮膚“面貌”圖片。因為細菌很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只有一粒小米那么大),我們雖然時時刻刻在接觸它們卻看不到,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 展示圖片:不同形態的細菌強調:這些細菌雖然群居但它們獨立性很強,其中的每個細菌是獨立生活的。 感受細菌的大小。 觀察細菌的形態 認識到每個細菌是獨立生活的。 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圖片,使學生對抽象的、微觀的知識有個較直觀的認識。細菌的結構 不同形態的這些細菌在組成結構上是否一樣?展示細菌、動物和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 提問: (1) 細菌的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分別有哪些?(視頻展示:芽孢的形成。對細菌的芽孢的形成給以適當的講解。)(2)細菌與動物細胞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3)細菌和植物細胞還有什么不同, (4)根據細菌和植物細胞的不同,推測它們在營養方式上是否不同呢? 1、學習細菌結構(對照細菌結構示意圖,依次說出各部分名稱。)2、比較細菌細胞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3、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 (細菌沒有葉綠休,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新舊知識類比,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確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生殖 細菌的生殖方式 自主學習P74內容,展示細菌的分裂。教師引導強調:芽孢是休眠體,沒有生殖功能,不是生殖細胞。2、閱讀導學案視野拓展“頑強的細菌”.3、P74頁技能訓練,假如8點坐到教室手上有100個細菌到12點放學,4個小時后你手上有多少細菌?計算細菌數目。3、生活中應該養成怎樣的良好衛生習慣? 1、分裂生殖認識到芽孢是細菌度過不良環境的休眠體,并不是生殖細胞,因為它本身并沒有個體數量的增加。2、3、感受細菌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 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技能訓練,對學生進行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深刻理解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意義。小 結 根據以上學習的細菌內容,大家來思考:細菌為什么分布廣泛 思考、回答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1、個體微小,易擴散2、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3、有些會形成芽孢,抵抗力強等。 通過問題將本節課有關細菌的知識點串起來,深化對上節課細菌分布廣泛的特點的認識。6、 板書設計7、 作業設計導學方案相關內容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與營養細菌的生殖分布廣泛細菌細菌的發現PAGE第 1 頁 共 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