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2)了解細菌的形態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3)理解細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標:(1)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思想。(2)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發展的情感。二、重點和難點1、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3分鐘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關問題:(1)是什么引起食物變質的?(2)這些食物上的細菌是如何產生的?(3)細菌的形態結構又是什么樣的?由此引入課題。 積極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細菌的發現 14分鐘 1、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第71—72頁,然后根據探究實驗的步驟,剖析科學家的實驗過程——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有的細菌產生的。2、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從這個故事中,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3、通過學習巴斯德的心得,對學生提出希望。 1、閱讀教材第71—72頁。2、通過教師引導及自己思考、討論,了解到細菌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3、討論交流從故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使學生初步了解細菌的發現,讓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的態度。細菌的形態 6分鐘 用比較的方法介紹細菌的大小,再通過展示在電子顯微鏡下拍到的大頭針尖上的細菌,進一步說明細菌的微小。2、展出許多細菌不同的形態圖,讓學生區別分類。3、總結歸納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并展出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圖 經過觀察思考后認識到:(1)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它的形態結構。(2)細菌的基本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 1、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圖片,使學生對抽象的、微觀的知識有個較直觀的認識。2、培養學生分析圖形、總結歸納的能力。3、進一步了解細菌的形態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細菌的結構 10分鐘 1、展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與動植物細胞結構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2、解釋自養和異養的區別,引導學生明確細菌的營養方式。 比較細菌細胞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總結出細菌的主要特征,從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強化圖文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細菌的生殖 8分鐘 1、展示細菌細胞分裂圖,總結出細菌的生殖方式。2、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簡單運算,說明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提醒學生要做好個人衛生。3、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介紹芽孢的特性。 1、觀察討論,認識細菌的分裂生殖。2、通過簡單運算,認識到細菌繁殖力非常的強,引起對個人衛生的重視。3、了解芽孢的特性。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 2分鐘 簡單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認真聽老師總結 課堂的延伸課后練習 2分鐘四、板書設計第二節 細菌(一)、細菌的發現:(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1.形態 桿菌螺旋菌球菌2.結構: a.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無成形的細胞核)+xx+k.Com]b.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游動)(三)、營養方式:異養(四)、生殖方式:分裂生殖五、作業布置課后練習1、2、3及配套練習附:教學流程圖開 始結束有關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簡單小結簡單小結一、細菌的發現情景導入學生互動四、細菌的生殖三、細菌的結構二、細菌的形態科學家與細菌的故事不同細菌的形態圖學生互動動植物、細菌結構圖學生討論、歸納簡單小結細菌分裂生殖圖學生觀察、思考學生活動總結、課堂延伸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