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病 毒1、 教材分析《病毒》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探究人們認識病毒的過程以及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在重溫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病毒,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了解病毒的有關知識后, ,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并學會如何利用病毒為人類謀福利。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出病毒的結構名稱2、認識并掌握病毒的生命特征3、舉例說出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二)能力目標1、嘗試學會制作病毒的模型,幫助理解病毒的結構與組成2、在科學史教育中,理解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2、學會辯證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學會利用病毒為人類造福三、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二)教學難點病毒的結構組成與生命過程四、學情分析信息的時代,學生通過媒體等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是知之甚少的。學生對“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推理,但邏輯性不強;熱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對于病毒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雖然學生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但是不全面。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實物展示法、小組合作法、科學探究法等六、教學課時及類型1課時,新課講授七、教學準備PPT課件、視頻資源、相關圖片等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曾經有個諾貝爾獲得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一種生物能控制地球”,問你們知道這種生物是什么?那病毒真的有這么大威力嗎?引出過去曾經出現的造成人類重大災難的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天花、西班牙流感、SARS病毒、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配上沉重的音樂、圖片及致病死亡的數據); 暢所欲言,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到病毒。 通過讓學生猜測科學家的言語,引出新課,吊起學習熱情。二、病毒的發現過程 從剛才的圖文中我們知道病毒為人類生活帶來了許多災難,為了更好地面對疾病,科學家們紛紛加入了病毒研究的行列,例如在1886年德國科學家麥爾發現煙草葉出現葉片發黃、深綠和淺綠相間的區域,甚至一些植株矮化、績效,將這種病稱作煙草花葉病。同時他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草葉片加水研碎, 取其汁液滴到健康煙草的葉片上, 結果引起花葉病, 由此推測出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麥爾認為這種傳染病是由細菌引起的。1892年, 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在實驗中證實了麥爾所看到的現象, 進一步研究發現: 患病煙草植株的葉片汁液通過細菌過濾器后, 還能引發健康的煙草植株發生花葉病。證明致病因子不是當時所發現的最小生物—細菌。由于當時用光學顯微鏡無法看到致病因子的結構, 他因此推測致病的病原體是比細菌更小的“濾過性病毒”1898 年, 荷蘭科學家貝杰再次證明了伊萬諾夫斯基的發現, 他用“ 病毒” 來命名這個致病因子;同時, 德國科學家萊夫勒和費羅施也證明了引起牛口蹄疫疾病的病原體也是“濾過性病毒”由于他們杰出的工作, 發現了煙草花葉病毒, 由此深人探究, 開創了病毒學發展的新時代。 理解麥爾的實驗過程,跟隨科學家一起推測實驗結論。 以科學史的形式講授病毒的發現歷程,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和發展。病毒的種類 1932年,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人們才真正看到這個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病毒。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煙草花葉病毒(直徑15納米、長300納米),即1納米等于100萬分之一毫米,相當于10萬個病毒約等于一個細菌的大小。此外,科學家們也相繼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病毒(展示圖片),嘗試對他們進行分類。 根據病毒寄生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結構 隨著對病毒的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家們開始對病毒的本質繼續探究,在1935年美國科學家斯坦利從煙葉中提取出病毒結晶體,經過證明這是一種蛋白質 ,由此推測出什么結論? 但很快在1936年,英國的鮑登和皮里發現結晶體中磷和硫元素,這個元素會存在另一種有機物核酸中,因此他們推測:病毒是由蛋白質和核酸(遺傳物質)兩個部分組成。上節課老師布置大家小組回家完成病毒的模型制作,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請一些小組來說說你們的模型是由哪些結構組成?這樣我們就可以歸納: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而且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假設現在XX同學是一個病毒,他的衣服代表的是他的哪個結構?,內部整個人體代表著什么?,那么請問XX,作為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你會如何進行生活和繁殖后代?那病毒是不是如XX同學所說的借腹懷胎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發現病毒會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新病毒,從而繁殖后代。那么如果病毒離開了細胞會如火如何?有沒有生命特征?這樣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病毒也有一定了解,回想起課前我們所看到病毒為我們帶來的災難,現在希望在座的各位把自己想象成科學家,能不能在今天學習的基礎上利用病毒為人類造福呢?(請大家前后4人小組討論下)疫苗是什么?(展示接種疫苗證)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攜帶微生物的基因進入正常細胞,達到轉基因或者基因治療的目的。雖然人們在利用病毒為人類造福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可喜的成績,但仍有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讓我們人類無能為力,例如艾滋病病毒。對于這一類疾病,我們能做的就是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以及關注如何預防艾滋病?艾滋病雖然被稱為“世紀瘟疫”,但如果我們了解它,它其實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因此,紅絲帶需要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防艾而非防愛的隊伍中,就像視頻《永遠在一起》那樣。 病毒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病毒是由蛋白質和核酸(遺傳物質)兩個部分組成。我們的模型是大腸桿菌噬菌體,由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組成。答:蛋白質外殼,遺傳物質。答:借助其他細胞,從其他細胞中獲取營養物質,然后繁殖后代。答:變成結晶體。沒有,必須感染新的細胞后才可以表現生命特征。討論回答:1、以毒攻毒(接種疫苗)2、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3、轉基因技術中病毒的應用傳播途徑:1、血液傳播2、性生活傳播3、母嬰傳播(可控制) 通過活動,學生利用實物展示,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結構。利用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九、板書設計第五章 病 毒一、病毒的發現歷程二、病毒的種類外殼:蛋白質三、病毒的結構 內部結構:遺傳物質四、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十、教學反思關于《病毒》這節課,我主要是以科學史的形式串起整個教學內容,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一開始設計的時候還有很多擔心,怕對學生來說有難度,且過多課外知識,造成知識混亂,確實在試講中也出現了擔心的問題,但很快就在已有資料中進行梳理,化繁為簡,留下重要的內容,最后在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效果較好。關于病毒的結構,利用制作模型的方式,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知識內容,其中孩子們的 創造力也在制作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其中,采用擬人的形式,讓學生當一個病毒,向大家介紹自己,以多樣的形式幫助他們進一步掌握本節內容,效果較好。其中,關于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主要以問題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病毒對人類的利與弊,循序漸進,效果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