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頁式模板:課堂教學設計表課程名稱 生物章節名稱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病毒》 學時 1課時依據標準 課程標準:描述病毒的種類;掌握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特征; 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所以本章是以介紹“病毒的結構、生活、與人類的關系”為主要內容。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病毒的發現史; (2)描述病毒的種類;(3)掌握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特征; (4)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視頻等資料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了解病毒的發現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2)通過對病毒與人類關系的認識,樹立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和生命科學的價值觀,養成預防疾病的良好衛生習慣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發現、種類、結構、生活、繁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材將這一節知識安排在學生在學習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細胞構成”、“生物的結構層次”、 “細菌和真菌”這些內容之后,主旨就是突顯病毒的特殊結構,因此病毒的結構和生命活動是本節的重難點,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病毒盡管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但它能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病毒是生物。與本節(課)相關的學生特征的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年學習生物學的基礎,在生活中對各種傳染病耳聞目睹,再加上現在是信息的時代,學生通過各個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手足口病、肝炎等疾病,知道這些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對于病毒的發現、種類、結構、生活、繁殖等了解不多,大多數學生不能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認識病毒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等特征;引導學生從事物的正反兩方面去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知識點學習目標描述 知識點編 號 學習目標層次 具 體 描 述 語 句1 知識目標 (1)了解病毒的發現史; (2)描述病毒的種類;(3)掌握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特征; (4)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2 能力目標 通過視頻等資料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病毒的發現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2)通過對病毒與人類關系的認識,樹立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和生命科學的價值觀,養成預防疾病的良好衛生習慣。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教學重點 1、病毒的種類和形態結構特征;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課件播放:病毒的種類、形態結構、和繁殖過程示意圖;播放有關艾滋病的視頻。教學難點 病毒的繁殖 播放病毒的繁殖過程的視頻;制作動態的病毒的繁殖過程的課件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學生:預習本章內容;搜集一些有關病毒引起人類疾病的資料。老師:多媒體課件:包括病毒的種類、結構、生活、繁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內容;病毒的繁殖和艾滋病的視頻;動態的病毒的繁殖過程的課件。教學環境 □普通教室 □√多媒體教室 □網絡教室 □專用教室 □實驗室 □其他: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 知識點編 號 學習目標層次 媒體類型 媒體內容要點 教學作用 使用方式 所 得 結 論 占用時間 媒體來源1 知識與能力 引出課題 通過視頻展示問題“這是什么病?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出課題——病毒。 B B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視頻來引起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1.5分鐘2 過程與方法 解決重點 通過課件展示:病毒的種類、形態結構、和繁殖過程示意圖;播放有關艾滋病的視頻。 D E 通過教師的課件能讓學生比較容易了解病毒的種類、結構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加深學生的記憶。 20分鐘 百度3 情感、態度、價值觀 突破難點 播放病毒的繁殖過程的視頻以及動態的病毒的繁殖過程的課件 E E 學生通過視頻、動態的課件更容易理解病毒的繁殖過程,認同病毒是生物的事實 10 百度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 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板書設計 一、病毒的發現:伊萬諾夫斯基二、病毒的種類1、動物病毒2、植物病毒3、細菌病毒(噬菌體)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細胞內。四、病毒的結構 1、沒有細胞結構2、蛋白質的外殼、內部的遺傳物質五、病毒的繁殖: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新病毒。六、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農牧業、人類疾病 有益、轉基因、疫苗關于教學策略選擇的闡述 教師提供多媒體資料以及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學生自學、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教師啟發引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最后師生一起歸納總結。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教學環節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的作用和使用 設計意圖、理論依據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小雞心聲》 認真觀看 播放視頻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問:1.短片描述的是哪種疾病的傳播? 2.這種疾病是由什么生物引起的? 從而引入本章課題——病毒。 思考、回答問題、也帶著疑惑進入對新知識的學習 課件展示 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學習新知病毒的發現學習重點病毒的種類病毒的結構突破難點病毒的繁殖 學習重點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1、是誰先發現病毒的?2、他是怎么發現的? 注意提醒學生:細菌不能通過細菌濾過器但病毒卻能通過,說明病毒比細菌還要小。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問題的探究,也可以與同桌交流,明確答案。學生代表介紹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病毒的過程 課件展示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病毒的實驗過程 讓學生明白病毒是怎樣被發現的。對病毒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進一步介紹其他科學家的發現:口蹄疫也是有“濾過性病毒”引起的。 認真聽講并思考 課件展示 讓學生對病毒獲取一定的感性認識1、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 ①病毒的大小用什么單位來表示? ②比一比:寫出所知道的病毒,看哪個小組寫得又快又多? ③病毒的形態是怎樣的? ④病毒是怎樣分類的?可以分哪幾類?2、舉例比較:筆尖的直徑約0.7毫米,大腸桿菌約為3000納米,天花病毒為400納米。讓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病毒的小,小到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到。3、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病毒的外形,引出下一個問題:病毒的形態((關于病毒的形態教材上只有圖片而沒有說明,所以在這一點上老師要加以引導或者直接歸納)。1、教師提問:病毒如此小的空間能容得下細胞核、線粒體等結構嗎?2、課件展示自主探究的內容:①病毒的結構是怎樣的? ②病毒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區別? 3、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是怎樣生活的?病毒離開活細胞是否意味著死亡?4、病毒屬于生物嗎?請說明理由。對于“病毒屬于生物嗎?”這個問題,對于學生有點難度,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可以從生物的特征來判斷病毒是生物,并由此引出下一個問題——病毒的繁殖。 1、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回答問題:①病毒的大小用納米來表示 ②由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匯報本組所了解的病毒 ③學生歸納出病毒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體上可以分為球形、桿形、蝌蚪形三種 ④學生總結:根據寄生的細胞不同,寄生在動物細胞內的,稱動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細胞內的,稱植物病毒;寄生在細菌細胞內的,稱為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1、學生歸納出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2、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而動、植物細胞都有細胞結構。 3、學生分析、思考、討論、達成共識: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生物的活細胞中;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并沒有死亡。學生回憶生物的特征并根據教師的提示回答:因為病毒能繁殖后代,所以病毒是生物。 課件展示有關的內容課件展示有關的內容課件展示有關的內容課件展示課件展示 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圖片,使學生對抽象的、微觀的知識有較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學會科學的分類方法學習病毒的形態和分類通過逐層遞進的問題來完成學習任務。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鞏固強化學習過程的掌握和記憶。整體認識的功能。病毒的繁殖是本章的難點。教師通過一段視頻以及有關問題來破解這個難點:①合成新病毒的原料來自哪兒? ②合成新病毒是靠什么來完成的?③病毒侵入生物細胞后,細胞會怎樣?為了能及時鞏固學生掌握病毒的繁殖方式,教師用課件展示病毒的繁殖過程:吸附→侵入→復制→組裝→釋放,提醒學生注意病毒在繁殖時只有遺傳物質進入了細胞,蛋白質外殼并沒有進入。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①合成新病毒的原料來自寄主細胞②合成新病毒是靠DNA的復制來完成的③寄主細胞會死。學生通過觀看病毒繁殖的動畫,鞏固了難點 播放視頻播放動態的課件 由于病毒小,看不到摸不著,也不能做實驗,通過觀看視頻和動畫,可以直觀地了解到病毒的繁殖。突破了難點問題:1、你們怕不怕病毒?2、你知道的有哪些人類或動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教師小結并用課件展示:天花、脊髓灰質炎、禽流感(給農牧業生產帶來危害)、肝炎、口蹄疫等疾病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加深了學生對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的認識。 教師播放艾滋病的視頻,強調艾滋病是世紀瘟疫,學生觀看后結合收集的資料討論:①艾滋病的危害?②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怎樣的?怎樣預防艾滋病?③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艾滋病患者? 教師補充學生回答的不足。教師:在與病毒作斗爭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病毒對人類也有有益的一面,請各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匯報你們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人類對病毒的利用。 學生齊答:怕。學生分組展示課前收集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學生認真觀看視頻,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展示出他們課前所搜集到的有關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歸納人類對病毒的利用。 課件展示播放視頻課件展示課件展示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學知識的習慣;突出教學重點。樹立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態度;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鞏固練習 1、下列幾種生物中,個體最小的一種是( )。A、細菌 B、真菌 C、病毒 D、草履蟲2、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只能用_____來表示它們的大小,需要 才能看清。3、病毒的結構簡單,它沒有 結構,只有 外殼和內部的 組成。4、病毒 獨立生活,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 里,靠自己的 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 制造出新的病毒,這就是它的 。5、病毒要是離開了 ,通常會變成 ,當外界環境條件適宜時便侵入 ,生命活動就會重新開始。 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 課件展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評價修正促進遷移 1、電腦病毒與我們今天所學的生物病毒是一類的嗎?為什么?2、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怎樣對待病毒? 學生結合生活知識,也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解決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 期望本章內容對學生的生活給予指導。個性化教學 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所做的調整: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所做的調整: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 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結構: 教學流程圖 教學流程圖.docx ( 教學流程圖.docx )形成性檢測 知識點編 號 學習目標層次 檢 測 題 的 內 容123形成性評價 本節課主要通過20多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學、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經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病毒的發現、種類、結構、生活、繁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動性,教師只是起到引領者的作用,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性學習。備注 參考文獻:1、2、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