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病毒》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本章內容是繼上章《細菌和真菌》之后安排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生物圈中各種生物的完整認識,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在學生學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后,再學習病毒這類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大小、種類、結構、生活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細胞構成”、“生物的結構層次”、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內容,這是學習“病毒”的基礎。二、學情分析如今,學生通過多個渠道都初步認識了艾滋病、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怎樣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是知之甚少的。學生對“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八年級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部分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但是不全面。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出病毒的種類。2.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3.舉例說明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取信息的能力。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比較分析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關注病毒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2.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四、教學重點、難點(一)重點:1.病毒的結構與生活。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二)難點:1.病毒的結構與繁殖。五、教學策略(一)激趣導入八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對科幻電影充滿興趣,利用吸引眼球的《生化危機》劇照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病毒的興趣。(二)影視介紹通過影片來介紹伊萬諾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后分析討論發現病毒的過程,比傳統教學的講授更能加深印象,并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三)合作探究視頻展示 “流感病毒入侵人體”。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進行小組討論,完成提綱,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四)動畫演示利用3D動畫介紹病毒的繁殖過程,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病毒的繁殖過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形象,變不可見為可見的優勢,營造了使創新的教學方法得以實施的教學環境,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五)網絡平臺的運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用個人賬號在網校教學平臺登錄后,觀看教師上傳的紀錄片。查閱相關資料,在網絡平臺撰寫一篇以埃博拉病毒為主題的小論文,并留言評論組員的小論文。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逐步提高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圖片展示:科幻電影《生化危機》劇照 觀看。 利用吸引眼球的《生化危機》劇照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病毒的興趣。一、病毒的發現 視頻展示:伊萬諾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的現象。總結學生的討論,介紹病毒的發現過程。圖片展示:進一步介紹電子顯微鏡下的煙草花葉病毒病毒。 觀看視頻,分析討論發現病毒的過程。 通過影片來介紹煙草花葉病毒的發現過程比傳統教學的講授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并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體會生物學史的發展。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小組合作 視頻展示:“流感病毒入侵人體”。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和閱讀課本P89-91,并進行小組討論,完成提綱:病毒的大小怎樣?病毒可以分為哪幾類?3.病毒具有細胞結構嗎?它具有哪些結構?4.病毒能獨立生活嗎?如果不能,那怎樣生活?5.病毒怎樣繁殖? 觀看、閱讀、分析、討論。小組討論完成提綱。 多媒體影片可以把流感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使學生將感性理解與理性思考很好地結合起來,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病毒的特征。二、病毒的大小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病毒的大小怎樣?評價學生的回答。病毒比細胞小得多,大小只能用納米(百萬分之一毫米)來表示。病毒的大小對于一個細胞來說,就相當于一個籃球與一棟摩天大樓。圖片展示電子顯微鏡下多種多樣的病毒。 小組代表回答。回答:病毒比細胞小得多,要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加深學生理解病毒之“小”。培養學生的分析、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三、病毒的種類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病毒可以分為哪幾類?評價學生的回答,結合課件展示圖片來歸納出病毒的種類:1.根據病毒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將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2.根據病毒的形態,可將病毒分為桿狀病毒、球狀病毒和蝌蚪狀病毒。 小組代表回答。回答: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觀察。 將不同種類的病毒進行比較,讓學生學會區分不同種類的病毒,加深印象。培養學生的分析、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四、病毒的結構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病毒具有細胞結構嗎?它具有哪些結構?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病毒沒有細胞的結構。課件展示圖片。示課件:病毒的結構。提問:圖中的三種病毒的結構有什么共同點?總結病毒的結構組成。 小組代表回答,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觀察、思考。回答:病毒的結構十分簡單,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培養學生的分析、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五、病毒的生活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病毒能獨立生活嗎?如果不能,那怎樣生活?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提問:如果病毒離開活細胞會怎樣?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病毒的生命活動就會停止,變成結晶體,一旦外界條件適宜,便立即侵入活細胞,又開始新的生命活動。 小組代表回答。回答: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 利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六、病毒的繁殖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病毒怎樣繁殖?評價學生的回答。利用3D動畫介紹病毒的繁殖過程,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病毒的繁殖過程。提問: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內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證明遺傳物質是什么?評價學生的回答,強調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 小組代表回答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復制)觀察。回答:吸附→注入遺傳物質→遺傳物質復制→組裝→釋放。回答:DNA。 利用3D動畫使病毒的繁殖過程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理解,這比傳統的教學方式簡單快捷很多,提高了教學效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形象,變靜為動,變不可見為可見的優勢,營造了使創新的教學方法得以實施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七、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示課件: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提問:你知道的有哪些人類或動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由病毒引起人類或動物的一些疾病;由病毒引起植物的一些疾病。提問:人類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人類對病毒的利用。強調疫苗是經過減毒或滅毒的病毒。 觀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理解、體會。1.有利關系。2.有害關系。 運用問題驅動法,選擇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養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學知識的習慣。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課堂小結 示課件:課堂小結。 與老師一起總結回顧。 樹立整體的知識結構。鞏固練習 課件展示:練習題評價學生做題情況,加以糾正。 獨立思考。完成練習題。回答。 達到學以致用和及時檢驗學習效果的目的。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生物視野---世界上四種神秘病毒:1.埃博拉病毒;2.拉沙熱病毒;3.西尼羅河病毒;4.馬秋波病毒。課后作業:用個人賬號在北京四中網校教學平臺登錄后,觀看教師已上傳的埃博拉病毒紀錄片。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疫情、傳播途徑、防治措施、與中國的距離等相關知識,在網絡平臺撰寫一篇以埃博拉病毒為主題的小論文,并留言評論組員的小論文。 了解世界上四種神秘病毒。登錄平臺。觀看視頻,了解埃博拉病毒。查閱資料。撰寫論文。互相評論。 本環節意在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逐步提高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七、教學評價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3D動畫和影片,引導學生進入微觀生物世界,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病毒的結構和繁殖。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八、教學反思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善于直觀形象思維,弱點是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本課宜利用視頻和3D動畫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教學效果較好。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病毒的種類和結構直觀演示出來,同時可以把病毒感染人體的過程和病毒的繁殖過程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同時可以直觀感受病毒對人類的危害無處不在,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開始問題驅動激趣導入視頻介紹分析歸納靈活運用鞏固新知拓展延伸布置作業合作探究理解新知結束展示圖片題圖片激趣病毒的發現顯示視頻指導點撥總結歸納激發興趣答觀看視頻圖文動畫探究:大小圖文動畫探究:種類圖文動畫探究:結構鞏固練習小結歸納小結歸納小結歸納小結歸納圖文動畫探究:生活圖文動畫探究:繁殖小結歸納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