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變廢為寶》教材分析一、活動目標1.在活動中,加深對所學的有關計算、統計等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了解可以再利用的垃圾的用途和價值,認識到變廢為寶的重要性。2.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體會統計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3.通過調查、統計,學會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二、活動內容本實踐活動的內容是“變廢為寶”,即讓學生通過調查垃圾的來源、種類、數量及危害,使學生認識垃圾處理的重要性。本實踐活動共設計了4個環節。第一環節是“想一想”,引導思考要研究如何“變廢為寶”,需先確定研究的內容及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環節是“做一做”,學生自己利用各種途徑,了解給垃圾分類的方法,看看哪些可以再利用,并分小組做好可回收垃圾情況的統計記錄,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第三環節是“說一說”,引導學生說一說全班同學一周能產生可回收垃圾數量、垃圾的用途等,交流活動過程與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最后環節是“議一議”,引導學生交流活動的感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三、教材解讀及學與教建議(一)教材解讀“變廢為寶”這個實踐活動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三位數乘、除以一位數,量與計量,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之后安排的。該活動除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調查、統計的活動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整理、分析數據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活動的重點是“做一做”和“議一議”這兩個環節。“做一做”體現了“綜合與實踐”的活動性,在這一環節,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看看垃圾中都有什么,其中哪些可以再利用,并把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情況進行記錄以備與同伴進行交流。“議一議”則是將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教材特別注重學生的活動反思,因為只有反思才能形成活動經驗。該活動的編寫特點:1.體現實踐活動的過程性目標。教材設計的4個活動環節:“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議一議”,將整個實踐活動進行分解,體現了“規劃方案、動手做、交流與反思”的全過程。這樣編寫,既可以對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提供清晰的教學思路,又便于學生掌握參與活動的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活動的主人,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2.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現實素材。教材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將視野拓寬,提出實踐活動的大問題“如何變廢為寶呢?”充分激發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垃圾的分類情況及再利用情況。(二)學與教建議1.合理安排活動過程,注重對方法的指導。教學時,老師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將實踐活動分為4個環節。在進行每個環節活動時,都要注重活動方法的指導。第一環節“想一想”,教師可以以談話的方式切入,也可直接拋出活動的主題“變廢為寶”,并讓學生思考:看了這個活動的主題,你想到了什么?即確定研究的內容。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選好的研究內容,商量研究的方法之后;再進行第二個環節“做一做”,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并加以整理。第三環節“說一說”,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從垃圾的產生、垃圾的種類、垃圾產生的數量等方面進行交流,為下一環節“議一議”中回顧活動過程、談出自己的感受做好鋪墊。2.打破課內與課外的界限,創造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教材所呈現的是一個人正在向垃圾桶里倒垃圾的情境,為后面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素材。教學時,教師要切合生活的實際,引導學生先從家里開始進行調查,再到社區、回收站、垃圾處理站等公共場所進行調查,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節假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觀察、調查、發現垃圾的處理及利用信息。根據實際需要,教材提供的某些活動環節,有時需要放至課后進行。比如“做一做”環節,首先應組織學生想一想:“變廢為寶”這個活動需要調查垃圾的哪些情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調查方向,然后讓學生到生活中進行調查了解。再次上課時,教師可以與學生簡單回顧前兩個環節的內容,重點組織“說一說”的環節,通過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家每月產生的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垃圾數量,推算出整個社區、乃至全市、全國僅家庭垃圾中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垃圾數量。3.注重反思,深化綜合與實踐活動目標。在“議一議”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一是在統計、調查、分析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發現,即通過觀察數據認識到垃圾回收,變廢為寶的必要性;二是要回顧活動過程,梳理活動中積累的觀察、比較、分析、統計的經驗,并結合自評和互評,進一步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三是發出倡議,從我做起,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4.建議課時數:1課時。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