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4.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過程與方法】1.識圖能力: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解剖圖及結合血液循環圖理順血液循環途徑,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 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3.合作自學能力:在學習心臟解剖結構及理順血液循環途徑時,均是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合作自學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生理功能增強體質,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的目標和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教學難點】1.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課前準備課件等。教學過程 師:心臟的結構特點保證了血液順利通過心臟并獲得動力,繼續進行循環。血液在人體中究竟是怎樣循環的?由完全隔開的心臟左右兩部分泵出的血液又有什么聯系呢?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師:人類對血液循環的認識也是經歷了波折的,哪位同學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以介紹給大家。 生:最早提出血液循環理論的是威廉 哈維(1578---1657), 師:從血液循環的發現過程,我們從中可以領悟到人類對于科學的認識是艱難曲折的和不斷發展的,是經過歷代科學家積極不懈的探索的結果,我們應學習前人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品質。 師:(結合人體血液循環圖解,利用血液循環演示儀演示)我們先從整體上了解了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具體的循環路線,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的循環模式圖和討論內容歸納、總結。同學們都喜歡旅游吧,下面我們分組進行“旅游”,各組自行選擇旅行線路,但有下面幾個原則要遵守:1、我們都把心臟作為“大本營”;2、沿途經過的“景點”以及發生的事情都要有所記載。各組分頭行動,我們看哪個組旅游收獲最大,出發! 生:(開始結合課本進行分析、匯總) 師:請我們各組派代表,介紹你們的“旅游見聞”。 生:我來為大家做導游,重溫我們剛才的旅途:我們從左心室出發,這里真可謂“銅墻鐵壁”,四壁厚實。據考證,這里是“四座城池”最堅固的一處,果不其然,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出了城(左心室),來到主動脈血管,一路向前,好快呦。岔路不斷,血管在不斷分支,管道越來越細,前進速度也慢了下來,到了極細的地方——毛細血管,更是慢極了。紅細胞紛紛把攜帶的氧氣釋放出來,氧穿過只有一層細胞的血管壁就出去了,我們繼續前行,管道逐漸變粗,經過上腔靜脈,最后回到右心房。 師:很好,介紹的很精彩。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我們是一個組的,我補充一點,在毛細血管那里,除了氧出去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也一同出去了,進來了不少二氧化碳等廢物,一起隨循環回到了右心房。 師:有沒有其他小組,也是從左心室出發的,沿途所見所聞相同嗎? 生:差不多。 生:從主動脈分支出來,也可以進入內臟器官,胃、肝、腸等處,或者是經過下肢的毛細血管,然后由下腔靜脈也可以回到右心房。 師:同學們試著這條旅行線路理順一下,注意沿途“主要景點”以及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 生:先理沿途“主要景點”:左心室→主動脈→各級靜脈→全身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這條線路途徑身體各處,范圍大,稱為體循環。這條循環主要目的是,把身體各部分細胞所需要的氧和營養物質送去,同時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 師:我們請選擇其它旅行線路的小組同學介紹他們的認識。 生:我們的旅行路線和前面幾位同學的不一樣,我主要介紹途經地點,我們小組從右心室出發,由于我們的目的地是肺,距離比較近,所以需要的動力相對小一些,右心室的壁與左心室相比要薄。出了左心室進入肺動脈,來到肺部毛細血管,同樣管壁很薄、管徑很細,血流速度很慢,在這里主要進行的是氣體的交換。然后,經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完成旅行,這稱為肺循環。 生:由我來介紹中間發生的有關“事件”:肺作為呼吸的主要器官,大家知道,這里有大量肺泡,里面是含有大量氧氣的新鮮空氣。于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通過肺循環,使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師:這一小組介紹的條理清楚,目的明確。他們注意到分工合作,介紹各有側重,很值得其他組借鑒。 (課件輔助,動畫演示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師:大家是否注意到,兩條循環路線盡管途徑不同,目的任務不同,它們有什么聯系? 生:體循環回到右心房的血液,進入右心室,又進入下一次循環——肺循環,而且此時血液恰好是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通過肺循環血液變成動脈血回到左心房,再進入左心室,又作為體循環的出發點,送去的是含氧較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師:(邊在黑板繪制血液循環圖解,邊簡要歸納)通過前面同學們不同線路的“旅游介紹”,使同學們對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有了一定了解,人體內的血液循環路線主要由兩條組成: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而且這兩條循環是同時進行的。血液循環的進行保證了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不斷地將營養物質送到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出來。 生:我有些疑問,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去了,那其他廢物怎樣排出呢?輸送的營養物質從哪里來的? 師:同學們能否幫助這位同學,營養從何而來,其他廢物又到哪里去了? 生:營養物質就是人們吃飯獲得的,應該從消化道吸收的。 生:其他廢物、、、、、、 師:關于營養物質的來源解釋是正確的,說明同學們對前面學習的人體的營養,認識較為深刻,并且能夠同新知識聯系起來,值得稱贊。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由多個系統構成的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關于其它廢物的去處,同學們試著從下一章尋找答案。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71頁給出的數字,通過計算,用數據來說明,擁有一顆健康而強壯的心臟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有關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和自己動手操作形成認識、發現問題,學生探索的欲望強烈,主動性強。選用的是羊的心臟,灌水效果較好。(宰殺方式的不同,沒有用豬的心臟)值得注意的是,準備的漏斗關頸不宜過長,否則容易直接從動脈插入心臟。 第二課時 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容易產生枯燥感。本節課教學采用了扮演導游的游戲方式,通過介紹途徑的景點以及其間發生的事件,使學生在游戲中,熟悉了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學生比較歡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教學效果較好。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課堂節奏把握控制,引導要得當,否則容易偏離正題。課堂小結1.體循環的途徑及血液在其中的變化。2.肺循環的途徑及血液在其中的變化。3.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板書設計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