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第四節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一、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說出人猿同祖以及人與猿的相似點。說出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難點:說出人與猿的相似點。二、教學準備:教師:制作課件;搜集有關人類進化的資料以及人猿生活的圖片和視頻等。學生:分小組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什么動物小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老了三條腿走路?學生回答:人。師:孩提時代我們都問過爸爸媽媽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從哪兒來的?也許爸爸媽媽的回答給你幼小的心靈以暫時的安慰。最早的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學生回答:人是進化來的;人是猴子變來的;人是從海里來的;人是自己生出來的;西方人認為上帝造人,東方人認為女媧造人等。師: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于人類的產生有了新的困惑。人類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神話傳說可信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秘吧!二、講授新課師:關于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 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同學們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學生各抒已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活動一:交流討論關于人類起源的學說——進化論。師: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 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搜集的這方面材料。學生小組派代表分匯報交流。學生甲: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這本書中暗示了他的觀點將 會給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線索。后來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較明確地指出,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是進化來的,并推測人類與大猩猩和黑猩猩有親緣關系。當時許多科學家堅信神創論,因此,達爾文進化思想的支持者與神創論觀點的支持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學生乙:關于人類起源的辯論,是在科學家赫胥黎與威爾伯福斯蘭教之間進行的。 事情發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學大不列顛學會的一次會議上,爭論的焦點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達爾文的觀點在這次辯論中最終取得了勝利。 后來,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和類人猿的相似處之后提出,人類和類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師:同學們知道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森林古猿。活動二:探究人與猿的關系。小組形式自學P79人與猿的關系。教師展示課前學生搜集的幾種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或視頻資料,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搜集的資料回答:類別 生活區域 生活方式猩猩 亞洲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熱帶森林中 依靠從森林中獲取的果實、嫩芽、昆蟲等食物生存。沒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類那樣進行語言和文字的交流。黑猩猩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熱帶雨林中大猩猩 非洲東部和西部的赤道地區長臂猿 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我國的云南省(1)、這些類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點?(2)、人類與類人猿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處?(3)、共同的祖先是誰?學生通過比較得出:(1)、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東部的赤道地區;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熱帶雨林中;長臂猿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我國的云南??;猩猩生活在亞洲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熱帶森林中。它們依靠從森林中獲取的果實、嫩芽、昆蟲等食物生存。它們沒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類那樣進行語言和文字的交流。(2)、相似處:可直立(主要是臂行),無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牙齒都有32顆,染色體對數很接近,會患同樣的疾病等。根本區別: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人類可制造 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3)、根據比較得出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近的親緣關系,研究初步表明: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師: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雨林地區。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人類與現代類人猿有著共同祖先呢?活動三:人與猿同祖的證據。教師播放視頻,展示古生物學家挖掘的不同時期的古人類化石。師:最原始的古猿是在埃及發現的,它生活在距今大約3300萬年前。我國云南省祿豐縣也相繼發現了許多類似的古猿化石,化石是證明古猿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思考:古猿都有哪些特征與人相似?學生回答:埃及發現的古猿頭骨化石顯示,埃及古猿的門齒小,類似人;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都比較大,類似猿,是一種開始用手進食的雜食動物。由此可知,人與猿有著共同的祖先。活動四:觀看森林古猿“露西”、“東非人”的生活圖片和視頻。思考:1、嘗試描述它們的生活狀況。2、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人類的呢?學生回答總結:(1)、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2)、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的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3)、又經過了若干萬年,古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復雜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的語言中樞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更好的交流與合作。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在同大自然嚴酷的斗爭中,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動物,人類是否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呢?學生回答: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了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自然,所以我們必須尊重生態規律,與自然界和諧發展。活動五:互動游戲。學生分組表演:請一位同學選擇三位同學,自己想好一句話并告訴其中一位,要求他只能用表情或是動作把這句話的意思傳給第二位,由第二位同學再用同樣的方式傳給第三位同學。最后由第三位同學用語言表達出原意來。學生小結:用語言進行交流也是動物與人的本質區別之一。師:人類的進化與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認識人類的發展和起源。在進化過程中人的變化的順序是:直立行走--制造簡單工具--制造復雜工具--產生語言。活動六:小組自學P80-81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教師展示幾個進化階段的圖片或視頻。學生完成:用表格的形式完成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表。進化階段 生活年代 腦容量/mL 工具南方古猿 距今約700萬年前 500mL 使用天然工具能人 距今約200萬年~150萬年間 550~750 mL 能制造、使用工具直立人 距今約150萬年前~20萬年間 1000 mL 能用火和工具智人 距今約20萬~1萬年間 1300~1500 mL 能進行農業和藝術活動教師小結: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于環境的變遷,人類祖先被迫下地,逐漸用后肢直立行走,用前肢尋取食物,并在長期使用工具的基礎上學會了制造工具、使用火等,最終進化成為人類??茖W家們普遍認為,隨著雙手和智能的不斷進化發展,智人最終進化為現代人類。師:曹植有首詩,批評哥哥曹丕對他的迫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結合本節課,應當怎樣理解?學生回答: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莖,釜中的豆子對釜底燃燒的豆莖說:“我們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爛呢!”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來像手足一樣生于一體之上,不應該互相殘殺。活動七:對比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教師展示現代地球上人類的數量和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數據。小組交流討論: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有什么差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作為最高等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 學生回答總結:(1)、人類的數量在增加,而現代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減少。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類的數量急劇增加,而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人類在改造自身生存條件的同時,不斷地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以及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是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2)、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生物的保護措施,比如加強宣傳的力度,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它們生活的森林環境,堅決制止一切破壞它們生存的行為等。師:勞動創造了人類,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我們有責任珍惜保護我們的親密朋友——現代類人猿。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我們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把愛護環境、保護生物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