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第1課時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課前自主學習發展時期 文化思想 影響殷周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發源春秋戰國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_____秦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_______的意義漢 獨尊儒術 進一步發展隋唐 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 _____時代宋元明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產生宋明理學 延續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入 面臨_____雛形劃時代全盛沖擊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1._____與_________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2.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_,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_________。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_________,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3.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_________。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漢字史書典籍基本載體文明時代中華文明重要見證三、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1.中華文化在近代經歷了一個衰微的過程:內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外因: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2.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3.要求: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_________相適應、與_________相協調,既保持_______,又體現時代性。當代社會現代文明民族性【自我小測】[判一判](下列觀點,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伴隨秦的統一,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形成了。 ( )提示:秦的統一,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2.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 )提示: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3.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 )4.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 )提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選一選]1.漢字與生俱來帶有歷史的溫度。甲骨文的發現使人們有機會認識殷商時期漢字的基本面貌,帶動了對西周青銅器的研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土的魏晉碑刻,為梳理漢字演變的歷史軌跡提供了可靠的信息。這說明 ( )A.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B. 漢字記載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成果C. 漢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D. 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解析】選B。材料強調了漢字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說明了漢字在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的作用,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史書典籍,A不符合題意;文字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C不符合題意;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D不符合題意。2.中華文化復興出版工程擬在5年之內,整理出版國學和海外漢學兩大系列的經綸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讀物1 000余種。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為史書典籍 ( )①是文化的基本載體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③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④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D。本題考查史書典籍的作用。我國的史書典籍見證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③④符合題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①②不符合題意。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主題一 一脈相承 源遠流長【問題探究】 情景 2019年5月2日,阿拉伯國家孔子學院聯席會在阿聯酋迪拜閉幕。來自阿拉伯國家10國18所孔子學院/課堂、中外方合作院校100余名中外代表出席本次會議??鬃邮侵腥A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而孔子學院則是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雍腿寮宜枷雽ξ覈统r半島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進入到21世紀以來,儒家文明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推崇,全球范圍內興起了“孔子熱”“中華傳統文化熱”,儒家文明的價值日益凸顯。 問題:1.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點 提示:源遠流長。2.孔子的儒家學說在什么時候確立了至尊地位 提示:漢朝。【探究總結】1.四大文明古國比較:文字 發展結果古巴比倫 楔形文字 中世紀兩河流域逐步伊斯蘭化,古巴比倫文明消亡古印度 印章文字、梵文 公元前18世紀因外族入侵而消亡古埃及 象形文字 公元3世紀古埃及文化與宗教沒落并消失,最終被伊斯蘭文化取代中國 漢字 一脈相承,形成今天的中華文明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 史書典籍作用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地位 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3.文化、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文化 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區別 側重 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其中,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特點 精神現象,人類社會特有,離不開物質活動、物質載體 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聯系 ①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都屬于文化現象。②中華文化側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易錯警示】文字不等于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探究感悟】科學精神:漢字自古就在朝鮮的高層流通,成為當時的官員或者家中有錢人讀書必須修習的文字,他們國王的詔書,也都使用漢字來傳達意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朝鮮分裂成了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韓國聲稱要廢除漢字,這一政策遭到很多韓國國民的反對。這主要是因為,朝鮮使用文字記錄以來,都是沿用的漢字記錄,如果廢除漢字,他們的歷史就沒有辦法繼續研究了;韓國的戶籍登記上的姓氏100%是純漢字,如果廢除了漢字,那用什么代替姓氏呢 韓國政府經過多年的調查,決定自2019年將小學學習課本中加入漢字的學習。問題:韓國政府恢復漢字學習的意義有哪些 提示:①有利于韓國人學習本國的歷史。②方便了韓國居民的日常生活。③促進了中韓文化交流。【探究訓練】1.近年來,關于是否恢復繁體字在我國爭議一直不休,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支持繁體字的人認為簡體字破壞了漢字的結構,失去了漢字的美;支持簡體字的人則認為簡體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便于滿足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要。人們高度重視漢字的改革與發展,是因為 ( )A.漢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漢字就沒有人類文明B.漢字的發展關系到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沒有漢字就無法進行國際間的交流C.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關系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實際生活D.人們對外國語的興趣沖擊了漢語的發展與傳播,影響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解析】選C。漢字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人們關心漢字改革問題的主要原因,C符合題意;與人類文明載體相對應的是文字,而不是漢字,A不符合題意;漢字不是任何國際交流的必要條件,B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涉及漢字與外國語的關系,D不符合題意。2. 布鞋,在我國有著3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開始穿屨或履,當時鞋飾沒有明顯的差別。后來初步建立了禮制,開始出現各種鞋履。傳統的手工、繡花布鞋深受老百姓喜愛。如今,各地鞋廠的開辦使布鞋產業進入鼎盛時期。這表明 ( )①中華文化既源遠流長又一脈相承②布鞋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③中華文化既有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④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選B。材料揭示了布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時俱進,推陳出新,①③符合題意。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②錯誤。材料沒有反映文化的多樣性,④與題意無關。主題二 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問題探究】 情景一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于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興盛民間是在明代。據《濰縣志稿》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善巧百出?!痹鲞^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扣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卑褳H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得淋漓盡致。 情景二 2019年4月20日,濰坊國際風箏節開幕。在繼續重點辦好傳統的萬人風箏放飛表演活動、世界風箏錦標賽、全國風箏分區選拔賽、中國畫節、文展會等有特色、有品牌價值活動的同時,今年風箏會新增加了國際風箏主題創意設計大賽、大學生風箏知識大賽、十笏園文化街區開園活動、國際藝術雙年展、現代風箏產業對接會、中韓企業合作對接會、濰坊美食文化節等活動。 問題:1.濰坊風箏的歷史說明了什么 提示:兩千多年的歷史,說明風箏文化源遠流長?!稙H縣志稿》和鄭板橋寫過的詩作為漢字和史學典籍是風箏文化的有力見證。2.我們作為青少年能夠為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做些什么 提示:①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②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④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探究總結】1.古代中華文化輝煌的原因:(1)政治、經濟: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融合、經濟的發展繁榮。(2)文化:文化具有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文化自身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3)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這些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在這種兼收并蓄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得到了充實。(4)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明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2.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四大措施:(1)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2)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3)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4)要立足社會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知識拓展】再創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相關措施的文化生活依據(1)經濟、政治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經濟、政治決定文化。再創文化輝煌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文化交流、傳播、包容、互鑒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和世界文化繁榮。再創文化輝煌,需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成果。(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繼承、創新,促進文化發展。再創文化輝煌,需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4)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再創文化輝煌,需要使中華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探究訓練】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來源,運用中國書法的藝術形態,將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融為一體,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新形象、新夢想。這體現了 ( )A.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B.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C.文化創新需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D.縱貫古今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解析】選C。文化創新的源泉是實踐,A錯誤;B混淆了文字與漢字的區別;材料中“將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融為一體,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新形象、新夢想”,體現了文化創新需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C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縱貫古今”,排除D。PAGE5(共11張PPT)第2課時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1.文學藝術:(1)作用:對于反映人們的_________、展示人們的_________有獨特的作用。(2)特點:輝煌而悠久的歷史、___________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3)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學技術:(1)地位:是一個民族_________的重要標志之一。(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①特點:_______和_______。②意義:是中華民族_______、_______的生動體現。課前自主學習精神生活精神世界豐富而絢麗文明程度實用性綜合性生命力創造力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受歷史、_____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_____特征。2.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_____,又保持著各自的_____。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地理區域融合特色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1.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1)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它們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_________。(3)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_________和強大的___________。共性民族特性中華文化文化底蘊民族凝聚力2.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含義:即_________和兼收并蓄。(2)意義: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_____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_________的認同和對_____________的理解。3.中華文化的作用: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的強大_________,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美好明天的不竭___________。求同存異和睦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精神力量力量之源【自我小測】[判一判](下列觀點,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 )2.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的特性。 ( )提示:自然環境影響文化的特性,但不能決定文化的特性。√×3.海峽兩岸文化從差異走向同一。 ( )提示:海峽兩岸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存在差異,具有區域性特征,不可能走向同一。4.史書典籍印證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提示: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但不能印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選一選]1.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群體祭祀時遺留下來的遺跡。巖畫繪制年代可追溯到戰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其地點分布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為國內外罕見。該景觀 ( )①具有豐富絢麗的內涵和鮮明獨特的風格②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生動體現③記載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成果④是中華文化能代代相傳的重要物質載體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選A。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群體祭祀時遺留下來的遺跡,其地點分布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為國內外罕見,說明其具有豐富絢麗的內涵和鮮明獨特的風格,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生動體現,①②正確;漢字記載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成果,排除③;④明顯夸大了巖畫的作用,排除④。2.中華文化“能不它化而自存”,故文明綿延未斷;“能化它而相存”,故能教化四邊;“能和而不同而共存”。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源遠流長 B.博大精深C.包容性 D.民族性【解析】選C?!盎薄肮泊妗钡日f法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C符合題意;A、B、D與材料內容不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主題一 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問題探究】 情景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約瑟《自然科學大事年表》)時間 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1世紀(春秋到西漢) 公元1~400年(東漢到東晉) 公元401~1000年(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公元1001~1500年(北宋到明中期)比例 50% 62% 71% 58%問題:1.材料說明了什么 提示:材料說明中國古代科技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人類的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是什么 提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探究總結】1.正確區分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區 別 角度 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縱向)的角度來說的 從中華文化的內涵豐富、厚重(橫向)的角度來說的側重點 側重從動態上,即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現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 側重從靜態上,即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現為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見證 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我國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聯系 兩者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比較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文學藝術 科學技術作用 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特點 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 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地位 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易錯警示】關于對中華文化發展的誤區中華文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出現衰微,要再創中華文化新輝煌。【知識拓展】明確四個文化標志(1)科學技術: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2)漢字: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3)文化遺產: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4)傳統建筑: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探究感悟】科學精神:安徽涇縣的宣紙頗負盛名,其宣紙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興于今,傳承千年從未間斷,享有“千年壽紙”的美譽。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種再加工技術形成更多花色品種的加工宣紙,分蠟宣、礬宣、色宣、色礬宣等百余種。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工筆畫用熟宣。結合材料分析安徽涇縣宣紙的文化價值。提示:(1)宣紙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2)宣紙制作工藝復雜,體現了中華民族高超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3)紙張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因此對傳承中華文明,見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重大意義。【探究訓練】1.出門在外,最難改的是鄉音,最親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稱作我國民間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方言卻日漸式微,流失嚴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護方言刻不容緩,這是因為我國方言 ( )①魅力獨特,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②因時而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③絢麗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載體④運用廣泛,是不同民族間溝通交流的工具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選B。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我國中華文化的區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題意;②④不構成本題的原因,排除。2.《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來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的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由此可見,《黃帝內經》 ( )①同時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特點②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③含有特定的多元化的民族個性④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了時代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選A?!饵S帝內經》闡述的內容,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①符合題意;我國古代科技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生動體現,②符合題意;③④與題意無關。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區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問題探究】 情景一 二人轉“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岸宿D”從白山黑水的東北黑土地上熱熱鬧鬧地一直走到今天,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情景二 荊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情景三 少數民族的歌舞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人民特色的傳統舞蹈。問題:1.東北二人轉文化和荊楚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體現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提示:(1)①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②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2.上述情景中的三種文化間的關系如何 提示:(1)都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3)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探究總結】1.正確認識中華文化、民族文化與區域文化的關系:(1)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①從外部看: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是一體的。②從內部看: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區域文化構成,呈現出文化的“多元”化。(2)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①從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種。②從內部看:中華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構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個性。(3)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區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區域文化研究中經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重要性: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含義: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3)意義: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華文化的力量: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知識拓展】包容性不等于全盤吸收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對外來文化應堅持辯證的借鑒和吸收,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但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探究訓練】1.中華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可以說,姓氏文化濃縮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及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這一事實,再次佐證了 ( )A.中華文明起源于姓氏文化B.中華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C.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D.漢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解析】選C。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華姓氏文化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姓氏文化濃縮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及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說明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C正確;文明起源于實踐,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不涉及包容性,B不符合題意;文字而非漢字,傳承了人類文明,D不符合題意。2.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潮州,著實被當地的飲食風俗嚇了一跳,他在《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就一口氣列舉了鱟、蠔、蛤等幾十種“莫不可嘆驚”的食材。材料說明飲食文化 ( )A.具有地域性 B.博大精深C.具有獨特的包容性 D.受地理環境等影響【解析】選A。嶺南文化的特點,體現了A;博大精深強調中華文化的優秀,B不符合材料主旨;C、D與材料無關。PAGE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高中政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6.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學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2年高中政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6.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22年高中政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6.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學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2年高中政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6.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