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材分析】顯微鏡是初中學生接觸的第一個專業精密儀器,學生剛開始有濃厚的興趣,但使用方法繁雜,學生因記憶不牢固而在今后使用時不按一定的程序使用,無法觀察到物像,從而失去興趣。教學中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編成淺顯易懂的順口溜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從而達到快速記憶、牢固掌握知識的目的。【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二、能力目標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三、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教學重難點】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掛歷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投影儀;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課前每班培訓兩名“小先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組成,那么各器官又有什么組成呢?走進新單元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顯微鏡的操作方法1.取:鏡右手握,左手托;.2.放:略偏左(便于左眼觀察,右眼記錄繪畫)3.安:目鏡。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指導學生看書: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回答是光學顯微鏡。顯微鏡的構造。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顯微鏡的使用4.對光(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5.觀察:(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大約0.5CM,偏頭注視物鏡)(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動作要緩慢)(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抽一名學生邊說邊演示自己是如何觀察到物像的。傾聽,引起注意 明確應注意的問題后,動手操作,觀察。小先生巡視,幫助。提出疑問,明確動手操作,觀察,說現象,并加以解釋。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顯微鏡的操作方法(順口溜)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賞。看完低倍,轉高倍。九退整理,后歸箱。認真觀看動手觀察,注意規范。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①寫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③動植物玻片標本;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給予鼓勵性評價。先請學生補充,后請教師補充。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巡視指導,糾正錯誤。觀察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使學生明確: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播放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小組競賽按座位縱向分成四大組,隨機抽查一組,起立操作,另外三組指出問題,評等級。明確評價標準,限定2分鐘內找到物像。練習思考,回答。看書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學生暢所欲言。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小結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板書設計】顯微鏡的操作方法(順口溜)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賞。看完低倍,轉高倍。九退整理,后歸箱。本節教案特點:學生動手操作練習時間充足;師生互動強;把繁雜的操作步驟簡化成易記的順口溜,提高了學生對顯微鏡操作效率。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