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浙江省麗水市中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9.0分)1.【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據《麗水地區志》記載,在科舉制存在的近 1300年時間里,麗水共有進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進士人數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br/>A. 娛樂場所瓦子出現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 重武輕文政策影響 D. 文人注重哲學思考2.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醫圣”張仲景奠定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以下信息與張仲景相符的是( ?。?br/>A. 西漢——《黃帝內經》——人體解剖知識B. 東漢——《傷寒雜病論》——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C. 東漢——《醫學集成》——外科手術和針灸D. 明朝——《本草綱目》——比較完善的藥物學3.“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 ?。?br/>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4.下列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5.“盟國的世界戰略是先歐后亞,而要實施先歐后亞的戰略,前提是要將日本牽制在東方戰場,切斷日德之間的配合,以便分而殲之”。為達成這一戰略意圖( )①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②中國堅持抗戰到底,也得到美英蘇的支持③1943年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④蘇聯舉行紅場閱兵,大批蘇軍開赴前線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1947年5月,中國第一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誕生。從此,民族區域自治這個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模式”,開始在中華大地普遍實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制度( ?。?br/>A. 保障了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B. 維護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權C. 解決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D. 形成了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關系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0.0分)長城穿越千年,綿延萬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長城內外風光異】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 tián)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徒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史 營衛志》(1)從這段史料我們可以提取哪些信息?【長城腳下戰與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長城,“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漢元帝遣昭君出塞和親,“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秦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為什么能夠成為千古美談?【農牧交融促一統】西漢大力構筑河西長城,在絲路經過的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當時,匈奴等少數民族往往“驅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商人)交易”,獲取大量生活、生產資料。中原地區則“騾、驢、駱駝,銜尾入塞”,投入農耕、交通運輸。明代后期,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塞外古豐州興起一座“墾田萬頃,連村數百”的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3)有人說,“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請結合上述材料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8.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代先聲】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頻頻出現。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詞出現的頻率劇增。(1)材料說明1919年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時代先鋒】縱觀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 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摘錄自《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對上述劃線部分加以說明。【時代巨變】中共百年重要會議(部分)(3)依據年代尺上四次會議的內容和作用,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表述簡潔)2021年浙江省麗水市中考歷史試題答案解析一、單選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9.0分)1.【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據《麗水地區志》記載,在科舉制存在的近 1300年時間里,麗水共有進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進士人數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A. 娛樂場所瓦子出現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 重武輕文政策影響 D. 文人注重哲學思考【答案】B【解析】據題干“在科舉制存在的近1300年時間里,麗水共有進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進士人數最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建立以后,政治中心南移,隨著經濟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逐漸南移。故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故選B。2.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醫圣”張仲景奠定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以下信息與張仲景相符的是( )A. 西漢——《黃帝內經》——人體解剖知識B. 東漢——《傷寒雜病論》——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C. 東漢——《醫學集成》——外科手術和針灸D. 明朝——《本草綱目》——比較完善的藥物學【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在書中,收錄了300對個藥方,到現在仍被人們所借鑒,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他還提出“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后世尊稱他為“醫圣”。B符合題意,ACD與張仲景無關,排除。故選B。3.“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 )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攻克總督衙門,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表述錯誤,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屬于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都不符合題意。 故選B。4.下列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汽車最早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車最早出現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智能手機最早出現于20世紀末;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出現于1946年。故選D。5.“盟國的世界戰略是先歐后亞,而要實施先歐后亞的戰略,前提是要將日本牽制在東方戰場,切斷日德之間的配合,以便分而殲之”。為達成這一戰略意圖( ?。?br/>①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②中國堅持抗戰到底,也得到美英蘇的支持③1943年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④蘇聯舉行紅場閱兵,大批蘇軍開赴前線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據題干“盟國的世界戰略是先歐后亞,而要實施先歐后亞的戰略,前提是要將日本牽制在東方戰場……”可知,為實現先歐后亞的戰略意圖,中國堅持抗戰到底,也得到美英蘇的支持,1943年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故選C。6.1947年5月,中國第一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誕生。從此,民族區域自治這個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模式”,開始在中華大地普遍實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制度( )A. 保障了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B. 維護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權C. 解決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D. 形成了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關系【答案】A【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BCD說法過于絕對。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0.0分)長城穿越千年,綿延萬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長城內外風光異】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 tián)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徒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史 營衛志》(1)從這段史料我們可以提取哪些信息?【長城腳下戰與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長城,“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漢元帝遣昭君出塞和親,“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秦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為什么能夠成為千古美談?【農牧交融促一統】西漢大力構筑河西長城,在絲路經過的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當時,匈奴等少數民族往往“驅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商人)交易”,獲取大量生活、生產資料。中原地區則“騾、驢、駱駝,銜尾入塞”,投入農耕、交通運輸。明代后期,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塞外古豐州興起一座“墾田萬頃,連村數百”的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3)有人說,“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請結合上述材料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答案】(1)長城以南人民過定居農耕生活,而長城以北則過游牧漁獵的生活。(2)用來抵御匈奴族的入侵。昭君到匈奴后,帶去了漢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幫助匈奴人民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解決了匈奴人民的糧食問題。從此漢匈兩族人民友好相處,百年來再也沒有發生戰爭。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3)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所以說,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解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長城南北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不同、秦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義、對“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的理解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長城南北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不同、秦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義、對“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的理解等知識。8.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代先聲】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頻頻出現。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詞出現的頻率劇增。(1)材料說明1919年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時代先鋒】縱觀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 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摘錄自《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對上述劃線部分加以說明。【時代巨變】中共百年重要會議(部分)(3)依據年代尺上四次會議的內容和作用,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表述簡潔)【答案】(1)由民主科學轉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2)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號召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3)題目: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論述:中國共產黨人在秋收起義失利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通過總結經驗,深入分析中國國情,認識到農村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和主要陣地,從而開創了井岡山革命道路。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把中國逐漸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會議還制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依據國情做出正確的決策,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析】本題以文字、圖片、圖示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獨秀的主要功績、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等知識,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根據國情,做出正確決策,推動民族的偉大復興。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獨秀的主要功績、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等知識。(2)(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