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內容 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1) 主備人 執教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腔腸動物的特征,了解水螅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過程與方法:學會總結一類動物的主要特征,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基本觀點。教學重點 認識水螅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教學難點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會總結一類動物主要特征。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 、觀察法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執教感受導入新課: 1、介紹動物的主要類群。導入話題:本章節按照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將動物為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 2、圖片放映海底世界畫面出示相關圖片,觀看海底景象。思考:固著在海中礁石上的海葵,看起來宛如艷麗的花朵,因此有人稱之為”海中之花”.然而,他們卻不是植物,而是動物.那么它們是如何捕食的呢 通過美麗的海底景象,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求知欲。二、互動合作探究老師講解:絕大部分腔腸動物都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蟲等;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一)學生活動:自學教材第3-4頁,找出水螅的生活環境、形態及結構特點與生理功能,小組自行解決問題:1.水螅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2.水螅的形態有何特點?3.水螅身體結構是由什么構成?體壁由幾層細胞構成,體內有幾個腔,食物和殘渣由何處進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敵?5.結合水螅身體結構,閱讀“觀察與思考”,推測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組討論并相互驗證答案正確性,統一答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緩慢、水草豐美的清潔淡水中,如果一個池塘或者一條小溪原來能采集到水螅而現在采集不到的話,一般是由于水體污染引起。水螅的身體幾乎透明,長約1厘米,一端附著在水槽等物體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圍有觸手,用于搜尋和捕獲食物。水螅身體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呈輻射對稱,這有利于感知周圍環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從各個方向捕獲獵物、進行防御。水螅體壁.由內胚層和外胚層兩層細胞構成,中間有一層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由體壁圍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與口相通,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后仍舊從口排出。水螅用刺細胞的刺絲向獵物體內注入毒液,麻醉他們來進行捕食和抵御敵害。刺細胞在觸手處特別多。食物由口進入消化腔,在腔內進行消化,食物殘渣由口排出體外。老師擴展講解:水螅營固著生活,水環境差時丈量式運動或翻跟斗運動;水螅在營養條件良好、水溫適宜時,進行出芽生殖。出芽生殖的過程是:先在母體的體壁上形成芽體,芽體長大后離開母體,形成獨立的新個體。在食物較少、水溫較低時,水螅進行有性生殖。雌雄同體,異體生殖。 (二)學生探討:其他腔腸動物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 引導學生對比各種腔腸動物,總結出主要特征。學生討論并熟記。課件小結: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體呈輻射對稱; 體壁由兩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三)探討: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如何?學生討論、交流、表達,老師點撥:可食用;可觀賞;可形成珊瑚礁。在授課中鍛煉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速記,分工合作分析歸納,總結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努力的喜悅,成功的興奮。課堂小結:總結腔腸動物的代表動物及主要特征。五、板書設計: 水螅的生活環境:清潔淡水中 外部形態:長圓筒形,透明,長約1厘米 結構特點:體壁有內胚層、外飄窗、中膠層組成。 輻射對稱 捕食:刺細胞和觸手配合 消化:在消化腔內進行,食物殘渣由口排出。 腔腸動物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體呈輻射對稱; 體壁由兩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 采用圖片導入方式,用視覺刺激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鍛煉了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自主學習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適度的點撥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在對比中引導學生概括腔腸動物的特征,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教學后記 腔腸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的動物種類之一,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非常簡單,所牽系到的知識點比較少。課堂教學中以圖片導入,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適當點撥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