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是學生進入八年級新學年度的第一節生物課,也是《生物學》教材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生物圈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的家園,第三單元認識《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四單元介紹了《生物圈中的人》,這一單元順理成章應該介紹生物圈中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其他動物、細菌、真菌和病毒等,這樣才完整體現了生物圈中所有成員。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教材編排按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結構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由點到面推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本節課《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除原生動物外,結構較為簡單的一類群,分別以水螅和蝸蟲為代表,介紹了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結構特點、生活習性以及這兩類群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一類結構簡單的低等多細胞動物。 (2)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活體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觀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過了解渦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衛生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水螅的觀察,培養學生愛科學、勇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通過了解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衛生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等有關生物學知識后,初步了解了學習生物學的一般方法,即生物的生理結構是為了適應其周圍的環境。這樣在學習《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就有了一個基礎,不同的環境下,生物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從其從生物的結構上認識其適應環境的特點,仍然是學生提高生物學素養的關鍵。 這節教材主要介紹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兩個動物類群。這兩種動物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形態結構生活習性都不熟悉,但它們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了解動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學生對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缺少直觀的認知,這將成為他們對這節課學習的一大障礙,所以,老師應該盡可能多的采用一些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來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缺陷。三、教學重點: (1)概述腔腸動物類、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四、教學難點: 水螅和蝸蟲形態結構。五、教學過程 5.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第五單元課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多媒體展示教材扉頁圖片,找出其中有哪些生物? 2.概述: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種生物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生物圈的。活動2【導入】第一章課題《動物的主要類群》 導語: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們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植物學的知識,后面我們還要學習有關微生物的知識,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其他動物的知識。活動3【導入】第一節課題《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從動物學分類的初步知識,引出身體結構較簡單的兩類群動物——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活動4【講授】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 1.展示水螅和蝸蟲的照片。 2.提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活動5【活動】自主學習 1.多媒體依次展示珊瑚蟲、海葵、海蜇、水螅和水母的圖。 2.閱讀教材3-5頁,找出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活動6【活動】歸納水螅的生活環境、體型、形態結構 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補充。活動7【活動】觀看《水螅捕食》視頻、水螅的解剖圖 1.了解水螅捕食的過程,認識到水螅捕食與它的刺細胞有關。 2.認識水螅的形態結構特點。活動8【講授】腔腸動物的特征 1.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腔腸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海蜇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珊瑚蟲分泌物堆積構成珊瑚(島、礁)等。活動9【活動】自主學習 1.認真閱讀書本P6~P7,找出扁形動物的主要特點。 2.展示蝸蟲的圖片,總結扁形動物的特征。 3.指出常見的扁形動物:華枝睪吸蟲、日本血吸蟲、絳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