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專題一 人類文明的發(fā)端與農業(yè)區(qū)域文明第三講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課標解析課標2-1-6 概述我國先秦時期的大致年代和區(qū)域,知道對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社八上10--17)1.知道夏商周三代的興亡,并了解三個王朝的重大事件和文明成就。2.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變革、百家爭鳴的概況,并理解其發(fā)生的背景和影響。復習目標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 《三字經》先秦時期:中華早期國家的發(fā)展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1.夏朝建立: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3.夏朝后期都城:約公元前2070年,禹啟桀公天下家天下二里頭4.亡國之君:走進夏朝河南偃師二里頭夏朝宮殿遺址復原圖1.商朝建立:2.突出文化成就:3.末代暴君:約公元前1600年 湯紂青銅器走進商朝甲骨文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1.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商朝滅亡,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 ,史稱西周。走進西周 假如你是統(tǒng)治者,面對廣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會,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廣闊的疆土?1.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商朝滅亡,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 ,史稱西周。走進西周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禮記·禮器》2.重要制度:分封制 禮樂制度4.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3.末代暴君:周幽王朝代 統(tǒng)治時間 開國君主 末代暴君 文化成就夏朝商朝西周列表比較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的基本狀況朝代 建立時間 開國君主 末代暴君 文化成就夏朝 約公元 前2070年 禹 桀 世襲制、大型宮殿商朝 約公元 前1600年 湯 紂 青銅鑄造業(yè)、甲骨文西周 公元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禮樂制度列表比較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的基本狀況春秋(B.C770年——B.C476年)戰(zhàn)國(B.C475年——B.C221年)西周東周周武王伐紂滅商建西周(B.C1046年——B.C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諸侯爭霸春秋五霸稱霸的標志: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戰(zhàn)國七雄相比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目的有什么不同?"稱霸諸侯" ——“一統(tǒng)天下”諸侯國進行變法如果你是當時的某個諸侯,面對激勵殘酷的兼并戰(zhàn)爭形勢,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1、時間:2、支持者:3、主要內容4、歷史作用:秦孝公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獎勵農耕3、獎勵軍功4、建立縣制 變法更加全面、徹底,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富國強兵加強政治控制力承認土地私有公元前356年 為后來秦滅六國,實現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社會變革——商鞅變法百家爭鳴學派 代表人物 時代 主張(思想觀點) 啟示儒家 孔子 (創(chuàng)始人) 春秋晚期 ①其“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愛人,也就是關心和愛護他人:“仁”的另一面是“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yǎng),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guī)范; 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要求統(tǒng)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反對殘暴統(tǒng)治和任意刑殺。 ③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后來孔子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以德治國;教育公平孟子 (代表 人物) 戰(zhàn)國時期 ①實行“仁政”; 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③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 以人為本知識梳理道家 老子 (創(chuàng)始人) 春秋末期 ①崇尚“自然”,主張“無為”,反對統(tǒng)治者侵擾百姓; ②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互相轉化。(▲古代辯證思想) 和諧社會尊重自然莊子 戰(zhàn)國時期 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因此,做人也應該順其自然,這樣才能返璞歸真,社會才不會亂象環(huán)生。 墨家 墨子 戰(zhàn)國前期 ①主張“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zhàn)爭; ②主張“兼愛”,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 維護和平法家 韓非子 (集大成者) 戰(zhàn)國末期 ①既然社會形勢變化了,就應該“法與時移”。但他同時強調法不能總是在變。 ②主張“法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力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以鞏固地位。 (▲其法治思想后被秦始皇采納。) 依法治國兵家 孫武 春秋晚期 提出“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等著名軍事思想,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孫臏 戰(zhàn)國時期 著有《孫臏兵法》。 (▲孫武和孫臏被后世稱為“兵家”) 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后來很多人仍然用這個詞語表達思想的活躍。結合所學知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br/>材料二:“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想和,前后相隨。”材料三:“兼相愛,交相利”材料四:“以法為本”請回答:(1)這四則材料分別反映了哪四家學派的主張?(4分)(2)材料一是春秋時期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論?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這位思想家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主張。(4分)(3)上述四家學派的主張,哪一學派的思想被當時統(tǒng)治者所采用?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分析原因。(4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政治:核心是“仁”,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法家,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和變革的時代,為了應付戰(zhàn)爭,統(tǒng)治者要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社會矛盾尖銳,統(tǒng)治者需要嚴刑峻法和中央集權來維護統(tǒng)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材料一:“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 周本紀》政治:諸侯爭霸、社會變革文化:百家爭鳴春秋晚期的鐵鋤和鐵削牛耕材料二:春秋時期,伴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效率提高,新興地主開始出現……結合材料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時代特點?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勞動效率提高,促進生產發(fā)展周天子經濟實力衰落(王室衰微)諸侯日益強大諸侯爭霸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地主和農民)社會變革——變法運動百家爭鳴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加快統(tǒng)一步伐為統(tǒng)一奠定基礎促進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夏世紀約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400年800年1200年1600年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前475年進入戰(zhàn)國時期前221年秦朝建立列 年 表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