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第一課時 軟體動物一 學習目標:1 知識目標:概述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初步確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增強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意識。二 學習重點和難點:重點: 軟體動物主要特征及和人類的關系。難點:軟體動物的結構特點。三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方法、提問法、分析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學生分析法等等。主要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探究式學習,突顯重要概念。四 教學準備:河蚌、縊蟶、田螺;相關視頻;圖片;音樂等。五 教學過程: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 由一段動畫兒歌《蝸牛和黃鸝》導入課題,提問學生蝸牛屬于哪一類動物。然后出示本節課題以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難點。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軟體動物嗎?它們是怎樣生活的能?放視頻;展示:各種圖片。再次提問:它們又是靠哪些結構運動,怎樣取食的能?它們形態各異,但都屬于軟體動物。那么,它們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能?進一步引導學生看書結合課件認知軟體動物的4個類群,尤其是雙殼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歸納軟體動物的特征。 學生自己閱讀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難點。結合生活經驗回答。觀察、歸納:疑惑、產生求知欲。認識到科學實驗和觀察的重要性。 由兒歌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察雙殼類動物的外部和內部結構 實驗探究: 1 、觀察外殼。 2 、打開貝殼,揭開部分外套膜,觀察內部結構。指導學生操作。組織學生將實物結合書中圖片進行觀察,并完成討論題。提問:河蚌的這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嗎?引導學生填表歸納總結。 分組進行實驗和觀察,認識結構,思考回答討論題。變式練習,鞏固概念。形態結構功能外套膜及貝殼保護足運動鰓呼吸入水管及出水管攝取食物和氣體 在學生看完視頻,圖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更進一步使學生清楚認知概念結構,培養學生實驗和觀察的能力,同時潛移默化的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歸納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介紹:蝸牛,烏賊的結構特點;提問:這些軟體動物和雙殼類動物在結構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觀察,認知,與老師共同總結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將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提問:你能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舉例說出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嗎?展示:圖片文字總結。強調有益及有害兩方面,引導學生要多研究身邊的動物,讓它們更多的為人類服務,當然要熱愛它們,保護它們。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歸納,代表舉例說明。分析軟體動物對人類有益及有害的兩個方面,辯證的看待,要揚長避短。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辯證的分析事物,激發感情,使他們熱愛自然。課堂反饋 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看課后題。 思考,分析并回答。 鞏固新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