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學習目標:1.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2.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論,鍛煉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4.通過對生命起源問題的探討,培養尊重客觀事實、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的思維品質。學習重點:1.理解米勒的模擬實驗2.地球上生命化學起源的過程.學習難點:理解米勒的模擬實驗教學方法:1.啟發式教學法2.觀察法和討論歸納法3.通過上網報紙和書籍等,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地球上最初有沒有生命?最早出現的生命是怎么樣的?人類從來沒有停止搜索的腳步。我們來看第三章第一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起源:1、用ppt出示教學目標,2、關于生命的起源,我們不能親自觀察,難以得到直接的證據,那怎樣知道生命的起源呢,這就需要通過有關的研究進行科學推測.科學的推測需要確鑿的證據,還需要有嚴密的邏輯,也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問題:對于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問題,有很多觀點,你們都知道哪些觀點?有關生命起源的觀點學生闡述所知觀點,教師給予鼓勵。具體介紹學生不熟悉或不知道的幾種觀點,并配以多媒體演示。神創論:神創造了世界萬物包括原始生命問題:若是神創造了世界萬物,那么又是誰創造了神?(所以這種假說就不攻自破了。科學的推測不能憑空捏造。)2、自然發生說:生物是從非生物環境中自然發生出來的。問題:我國古代有“腐草化螢”“腐肉生蛆”之說,國外有“ 淤泥生鼠”之論,(將三者簡單介紹)。那么它的觀點正確嗎 (引導學生鏈接舊知“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讓學生在對舊知的回憶中否定了“自然發生說”)宇生說:生命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星球或星際塵埃。請同學們欣賞圖片小行星撞擊地球想象圖以及在地球上留下隕石坑,并告訴他們在隕石中發現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而并非地球的氨基酸,這一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進而請學生總結出了“宇生論”的觀點:原始生命可能來自宇宙空間別的星球.“宇生論”雖然得到了一些科學家的支持,但是它仍不是支持率最高的,那什么樣的學說比它的支持率還要高呢?熱泉生態系統位于板塊結合地帶的深海熱泉中,有自養型古細菌,能利用能量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根據距今34億年前南非燧石層發現的藍細菌化石推測)海洋化學起源說海洋化學起源說認為,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漸下降以后,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來的。海洋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的起源學生閱讀資料分析1P51,回答問題原始地球的環境是怎樣的 (看多媒體展示原始地球想象圖)2.原始大氣的成分是什么?與現在的大氣成分相比有什么不同?3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可能有生命存在嗎?原始地球條件:高溫、強紫外線、閃電、火山噴發;2.原始地球大氣:甲烷、氨、水蒸氣、氫氣、硫化氫等,沒有氧氣;3、原始地球上那種環境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問題:“原始地球上沒有生命,那能否向生命邁進一小步呢 1953年米勒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就證實了這一點,看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米勒模擬原始大氣成分實驗裝置”與原始地球想象圖做對照)。問題;米勒的實驗結果是什么?(形成了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氨基酸)問題:這一結果說明了什么?(科學實驗說明: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可能實現的。也就是說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閱讀資料分析3 P52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經常受到隕石的撞擊。1969年,人們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鎮的默奇森的隕石中含有并非來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天文學家在星際空間發現了數十中有機物。問題: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部分有機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測?(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能從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帶到地球。)我們想象一下地球生命起源的過程(原始地球由于不斷散熱,灼熱的表面逐漸冷卻下來,原來從大地上跑到天空中去的水,凝結成雨點,又降落到地面,持續了許多億年,形成了原始海洋。在降雨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烷等,有一部分帶入原始海洋;雨水沖涮大地時,又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匯集海洋。廣漠的原始海洋,諸物際會,氣象萬千,大量的有機物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海洋就成了生命的搖籃)播放flash課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之后引導學生總結原始生命起源的時間、地點和過程。時間: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場所:原始海洋過程: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總結通過對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問題的探討,科學的推測不僅要有確鑿的證據,還需要嚴密的思維和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作業 課后題板書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生命起源的幾種觀點1、神創論2、自然發生說3、宇生說4、化學起源說二、生命起源過程時間: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場所:原始海洋過程: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