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度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教案 第3單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度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教案 第3單元

資源簡介

第2課時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知識;分析理解七七事變為什么會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過程與方法】搜集資料,圍繞當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認歷史的觀點展開討論,加強對本課內容的掌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領和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認識到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斗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七七事變、淞瀘會戰、南京大屠殺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難點】為什么在七七事變后,長期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黨領導層的對日態度趨向強硬,并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合作。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橫跨一座氣勢如虹的石橋,它就是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設計科學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國名橋。1937年7月,這里響起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槍聲,揭開了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合作探究】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根據《“七七”事變示意圖》,思考:盧溝橋的地理位置怎樣?這與七七事變的發生有什么必然聯系?
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成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 簡單概述“七七”事變的經過。
結合教材內容,從時間、經過、結果三方面進行提煉、整理。
3、七七事變有何影響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5、七七事變后國共態度如何?
共產黨:7月8日,中共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國民黨: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要對日本的侵略實行抵抗。原因:亡國之危迫在眉睫;威脅到其統治.
二、淞滬會戰
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三、南京大屠殺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南京大屠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結合教材內容及圖片,簡述南京大屠殺的經過,并思考,這些血淋淋的圖片說明了什么?
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陷落后,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的對象是無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軍人和軍警,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殘酷性和野蠻性。
2.日軍還制造了哪些罪行?
組建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試驗和細菌戰、毒氣戰;轟炸后方城市;對占領區進行“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
【課堂小結】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挑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事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擯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全民族抗戰。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而南京大屠殺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2課時 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知道莫斯科保衛戰宣告了德國閃電戰的破產;知道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過程與方法】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和地圖等直觀形象的學習資料,引發學習興趣,培養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戰爭帶來的破壞和蘇聯軍民與美國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莫斯科保衛戰。
【難點】蘇德戰爭初期德軍迅速推進的原因和莫斯科保衛戰蘇聯獲勝的原因。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材料式導入)出示“紅色間諜”閻寶航圖片,設問:他是誰?介紹:閻寶航公開身份是國民黨的上層人士,真實身份卻是我黨優秀的情報工作者。他一生有很多卓越貢獻,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3次重大情報的獲取:1941年成功獲取德國即將對蘇聯發起全面進攻的情報;截獲了日本策劃偷襲珍珠港的情報;1945年,他還取得了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戰略部署。盡管閻寶航的情報非常準確,但是卻避免不了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和日本偷襲珍珠港。
【合作探究】
一、德國進攻蘇聯
1.簡述蘇德戰爭爆發的經過。
根據教材回答。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為什么能迅速推進?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德國準備充分、作戰經驗豐富、閃電戰的突襲方式運用正確;蘇聯判斷失誤,戰略戰術、武器性能均落后。
戰爭初期,蘇聯大片國土淪陷。德軍迅速推進,兵臨莫斯科。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面對德軍步步緊逼,蘇聯領導人和蘇聯軍民做出了怎樣的反應?
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軍民同仇敵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4.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能阻止德軍的進攻嗎?
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莫斯科保衛戰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
5.莫斯科保衛戰能夠取得勝利除了斯大林領導蘇聯軍民進行頑強抵抗這一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請說說你的看法。
可從氣候、作戰準備等方面思考。
二、日本偷襲珍珠港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珍珠港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上課時講述。根據講述和教材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日本偷襲珍珠港
意圖:____________
爆發時間:
戰爭雙方:
結果:
閱讀教材P89《日軍偷襲珍珠港》圖片介紹,從美日損失對比中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日本以微小代價重創了美軍。
如果你是當時的美國人,當你聽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你會有什么反應?
言之有理即可。
6.珍珠港事件震驚了美國,美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決定痛擊日本人。12月8日,美國宣布對日宣戰。但是二戰初期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情緒嚴重,為什么?
聯系美國的地理位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為什么奉行孤立主義。
珍珠港事件后,孤立主義思潮在美國國內仍有一定的影響,但美國開始改變孤立主義的對外政策,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P89資料2,分析日本海軍軍官為什么認為日本“在政治上卻是極大的錯誤,導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
根據美國當時的政策及美國參戰后對反法西斯陣營的影響來談。
日本偷襲珍珠港后,對二戰占局產生了什么影響?
根據教材內容歸納。
【課堂小結】
蘇德戰爭爆發使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二戰規模達到最大化,至此,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被卷入戰火,戰爭即將贏來新的階段。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四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
第1課時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戰的轉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意大利投降;《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諾曼底登陸。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有關歷史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轉折點。通過對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會議對打敗法西斯國家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戰役,開羅會議。
【難點】為什么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對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的理解。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大戰初期法西斯國家的侵略為什么屢屢得手?你認為在這樣的態勢下,反法西斯國家怎樣做才能盡快打敗法西斯國家?
【合作探究】
1.呈現P90圖3-48,思考:
(1)說說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2)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有什么標志意義?
(3)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怎么樣建立起來的?
根據教材內容回答。
2.閱讀課文P91,找出二戰的三個主要戰場,各個戰場的轉折點分別是什么歷史事件?
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
根據圖片史料思考,(1)說說斯大林格勒的戰略地位?(2)討論為什么說斯大林格勒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二戰的轉折點?小組討論,這場戰役蘇軍為什么能取勝?
斯大林格勒的戰略地位通過讀圖片介紹即可回答。
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或者感興趣的一次戰役介紹它的有關概況。
自由發揮。
展示有關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的圖片,該事件意味著什么?
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6.歸納二戰期間兩次重要的會議。
從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參與國家,主要內容等方面歸納。
7.展示諾曼底登陸站的圖片及相應的一些文字解說,梳理諾曼底登陸戰的知識。
從時間、地點、主要部隊、結果和意義等方面回答。
8.結合閱讀卡思考諾曼底登陸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課堂小結】
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到全球范圍。《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2課時 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對德國造成的影響,知道法西斯專政的種種表現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法西斯上臺及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展示材料,呈現情景,逐步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路徑、方法和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法西斯上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對愛國主義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明了為了和平自己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關系人類命運前途的世界和平與戰爭問題有更深切的感受,對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重點難點
【重點】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慕尼黑會議。
【難點】法西斯、經濟危機與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出示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多張圖片。提問:你能說出圖片涉及的歷史人物是何許人也嗎?我們之所以把這兩個歷史人物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使本國歷史走了很長一段彎路,而且把整個世界都一度拖入了災難的深淵,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頭目。那么什么是法西斯呢?意大利和德國為什么會建立法西斯統治呢?
【合作探究】
一、意大利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建立
在幾個法西斯國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戰后就出現了經濟衰退和政治混亂的嚴重局面。說一說意大利法西斯專政建立的背景、時間及標志。
根據課本回答。
2.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墨索里尼加緊了對世界范圍的擴張。意大利法西斯專政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打擊下建立的嗎?
不是。
二、德國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建立
1.《凡爾賽和約》的嚴厲處罰和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德國國內的反應是什么樣的?
經濟危機加劇了德國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人們對政府越來越不滿,對《凡爾賽和約》抱著痛恨的態度。
2.納粹黨面對這種社會狀況是如何做的?其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騙的手法,乘機發展勢力。因素:①騙取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②獲得統治階級和壟斷資本家大力支持。③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和種族狂熱等。使相當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中的大黨。
3.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標志是什么?
1934年,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 對內 政治
經濟
軍事
民族
對外
4.歸納希特勒恐怖獨裁統治的表現。(結合課本,小組合作完成下表)
三、兩大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根據教材講述
四、慕尼黑陰謀
1.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西方大國的反應是什么?
英法采取了容忍、退讓的綏靖政策。
2.什么是綏靖政策? 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
引用材料:“我們對一個在強大鄰邦壓境下的小國不論抱有多大同情,但總不能僅僅為了它而不顧一切地使整個大不列顛帝國卷入一場戰爭。如果我們不得不進行戰爭的話,那也必須比這更重大的問題——張伯倫”
由此可見綏靖政策的實質是為了保全自己,避免自己同法西斯國家直沖突,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并把戰爭的矛頭指向蘇聯。
原因:西方國家想禍水東引;一戰后,戰爭的殘酷性使西方國家經濟軍事地位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團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只要有妥協的希望,就堅持妥協。
3. 說一說慕尼黑陰謀的影響。
暴露了英法的軟弱,助長了法西斯德國侵略氣焰,英法兩國與法西斯德國公開勾結在一起,明目張膽地出賣他國利益,使綏靖政策達到頂峰。使德國增強了軍事和經濟實力,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是否滿足了德國的野心?德國在慕尼黑會議后為什么又要與蘇聯簽訂條約?
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解除了德國發動戰爭的后顧之憂。
【課堂小結】
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標志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的上臺不但改變了兩國歷史的走向,也深深影響了整個世界。戰爭的陰云又再一次籠罩在歐洲的上空,大戰一觸即發。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3課時 全民族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第二次國共合作、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等知識;歸納理解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材,歸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內容和意義,聯系舊課思考、討論、回答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培養綜合歸納、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中國軍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過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道理,認識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只有相互支援、團結一心,才能戰勝共同的敵人,贏得進步。
重點難點
【重點】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抗戰勝利的意義。
【重點】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變換侵華戰略方針的原因和意圖;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如右上圖)。經過14年的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歷史性勝利。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是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合作探究】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簡介統一戰線形成過程及意義。
過程:1937年,根據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至此,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意義: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動員并團結全民族力量展開長期抗戰的根本保證,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二、平型關大捷
概述平型關大捷的經過及意義。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的指揮下,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三、臺兒莊戰役
1、概述平型關大捷的經過及意義。
時間:1938年春。指揮者:李宗仁(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戰績:殲敵1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2、思考并回答:為什么國民黨部分愛國將士奮勇抗戰,也取得過一些鼓舞人心的勝利,卻仍然擋不住日本的進攻而丟失大片國土?
三大原因:一、軍力對比,敵強我弱;二、指導路線,片面抗戰;三、各自為戰,指揮失當。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
1.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前線。
針對日本侵略者對敵后根據地進行的“大掃蕩”和包圍,根據軍民采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掃蕩”,鉗制和消滅大量日偽軍。
2.結合教材,梳理有關百團大戰的相關信息。
目的: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時間:1940年8月(1940年秋)。指揮者:彭德懷。戰場:華北戰場。戰績:出動100多個團,約20萬兵力,歷時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殲滅日偽軍2.5萬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影響: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規模最大的戰役。牽制了日軍對西北、西南的進攻,遏止了國民黨內的投降妥協傾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
1、歸納日本逐漸走向失敗的過程。
①1945年湘西會戰,拉開了中國軍隊戰略反攻的序幕。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轉折點。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③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侵略軍發動全線進攻。
④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
⑤10日,延安總部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立即向敵人展開全面反攻。
2、抗日戰爭的勝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②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國政府提交投降書。
③1945年10月25日,臺北受降儀式,臺灣回歸祖國。
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正義戰爭,得道多助。②中共領導,中流砥柱。③國共合作,全民抗戰。④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何意義?
(1)國內意義:①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抗日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稱霸的野心。③雪洗了百余年來的民族恥辱。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⑤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2)國際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尊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 中國抗日戰爭
第1課時 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的建立、東北抗日聯軍、西安事變等知識;能討論歸納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背景和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九一八事變或西安事變的講述,培養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討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號召并領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表現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強烈的愛國心。
重點難點
【重點】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
【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日本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
2、偽滿洲國于何時何地成立?執政是誰?有哪些危害?
3.1935年,北平學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桌子了”,談談你對這一呼聲的理解?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4.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西安事變?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 每一年的9月18日,全國許多城市都會拉響警報,這是為了讓人們記住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九一八事變”。你知道“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嗎?為什么這一天讓我們中國人沒齒難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
(圖片導入)
上面是中國在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沈陽建立的紀念館,它記錄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
【合作探究】
一、九一八事變
1、九一八事變經過如何?簡要敘述。
時間: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炸毀柳條湖一小段鐵路,卻反誣系中國軍隊所為,并炮擊東北軍北大營,次日晨,攻占沈陽城。
2、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九一八事變?
①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②急需擺脫經濟危機;③國民黨全力“剿共”,給日本侵華提供可乘之機。
3、國民黨態度如何?
(1)國民政府: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東北軍:張學良(1901--2001)按照蔣介石的旨意,下令東北軍不予抵抗,退入關內。
4、結果怎樣?
①完全占領了中國東北。②1932年,挾持前清廢帝溥儀,在長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5、談談九一八事變的影響。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進而占領沈陽及整個東北。東北淪陷是中國的領土主權和經濟利益最大的一次損失,使中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之間的矛盾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局部抗戰階段。
二、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1、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國民眾行動起來,開展民族革命戰爭,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2、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擊日軍侵略。著名的義勇軍有:馬占山——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等等。
3、各界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國運動。
①大中城市召開抗日救國大會,組織抗日救國聯合會,發表抗日通電;
②工商業者抵制日貨;③青年學生請愿,要求國民政府對日宣戰。
4、部分愛國將士堅持局部抗戰,痛擊日本侵略者。如: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多次打退日本進攻;1933年春,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產黨人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長城沿線抗擊日軍。
強調:國土雖失,國魂不滅!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抗。敵人侵略越嚴重,中國人民反抗越強烈!
三、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1、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是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張學良、楊虎城出于愛國之情接受了中共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
④蔣介石拒絕張楊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親臨西安督戰。這是直接原因。
2、目的:逼蔣抗日。
3、簡述西安事變的概況。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并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
4、各界態度如何?
日本:企圖趁機促使中國爆發內戰
國民政府中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進攻西安,以奪取蔣介石的政治權利。
美國、英國、國民政府中的親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齡):希望和平解決,以營救蔣介石,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
中共中央: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派周恩來率團去西安談判。
5.討論:中共中央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認為西安事變的解決會導致兩個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內戰,削弱抗日力量,二是結束十年內戰,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所以中共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6.結果如何?有何影響?
結果:經過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點,標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板書設計】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原因,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號召并領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表現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強烈的愛國心。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
地位與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回顧本單元已學中國抗日戰爭史實知識,并結合本課內容,歸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持續時間、所受損失,感受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的英勇抗戰精神。
【過程與方法】聯系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的境遇,舉例說明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比較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中國的角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分析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明確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做出的重大貢獻,增強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難點】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過程
【合作探究】
一、回顧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
1.呈現中國抗戰中的關鍵性的時間點和事件,指導學生完成P96的活動。
學生回憶前階段學習的內容,通過數據直觀呈現,感受中國為勝利做出的英勇抗爭和付出的巨大代價。
呈現中國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他國家傷亡的橫向比較,及抗日戰爭前夕中日軍事工業對比。
指導學生利用表格形式將中國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情況作橫向對比。
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大等角度,談對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中“英勇”一詞的理解。
4.展示圖文資料: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來源:Z思考:(1)聯系緬甸、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以及杜聿明的回憶,說明遠征軍經歷的重重困難。
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和東部同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潮濕悶熱。緬甸位于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北部,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云南交界,山脈環繞,原始森林茂密。中國遠征軍克服了炎熱的氣候、崎嶇的地形、茂密的叢林、昆蟲和野獸的侵襲等種種惡劣環境造成的不利條件,堅持對日作戰。
想一想,上述對遠征軍的評價說明了什么?
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悲壯的一筆,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少有的沉重打擊,并給英、緬軍隊以有利的支援。遠征軍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友軍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贊譽。
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
1.(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是否參加戰爭?以何種方式參戰?
(2)中國是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結合史實說明你的理由。
根據P97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回顧“一戰”史實進一步分析理由。
2.結合課文內容,自主梳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中國參加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成果。
利用P98的年代尺,回顧中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程,梳理戰爭期間及戰后參加的國際會議。由此了解中國在會議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并完成P98的表格。感受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
展示P99三則史料,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抗戰對日本法西斯的牽制及中國戰場對反法西斯盟國的有力支援的史實。
學生研讀史料,歸納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
4.運用世界地圖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對中國戰場的主觀評價,感受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美、蘇、英三國與德、日法西斯作戰的范圍,分析其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從而理解他們做出上述評價的原因
結合史實,說說你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理解。
中國堅持抗戰14年,付出了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有效地削弱和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部分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為盟軍收復緬甸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戰爭成為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中國的抗戰使日本未能與德國進行有效的軍事合作,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同盟國;中國在開羅會議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國等。
【板書設計】
【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史料和對戰爭數據的歸納整理,充分了解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重大犧牲和貢獻。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三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與擴大
第1課時 大戰全面爆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時間、標志。閱讀地圖和教材內容,說出大戰爆發初期德軍的進軍路線和取得的戰果。知道不列顛之戰是德軍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過程與方法】閱讀、分析資料,探究法國等歐洲國家失敗的原因和不列顛之戰中德軍受挫的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英、法等國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法國等歐洲國家失敗的原因;不列顛之戰。
【難點】法國等歐洲國家失敗的原因和不列顛之戰中德軍受挫的原因。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材料式導入)2013年9月4日德國總統高克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陪同下,訪問了遭到納粹黨衛軍屠村的奧拉杜爾村遺址。無獨有偶,兩個星期前,8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了位于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附近的達豪納粹集中營紀念館,向數萬名受害者獻上花圈,致以哀悼。在很多西方國家媒體特別是德國媒體看來,德國領導人反省歷史的諸多事例已不是“新聞”。早在1949年,時任聯邦德國總統的特奧多爾·豪斯在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時就公開表態: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
德國領導人為什么要懺悔?
【合作探究】
一、二戰全面爆發
1.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2.雖然有英法等盟國的支持,但波蘭還是很快被德國占領,為什么?
波蘭:倉皇應戰,準備不足;裝備老舊、戰術落后。德國: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英法: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3.二戰已經全面爆發,但英法為何“宣而不戰”,以至于出現了“奇怪的戰爭”?
提示:可從英法奉行的政策和波蘭的位置等角度考慮。
二、德軍勢如破竹
英法以為德國占領波蘭后會繼續東進攻打蘇聯,沒想到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們妄圖安睡的愿望也破滅了。1940年4、5月,德軍向歐洲北部和西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84-85內容,說說德軍的進軍路線和取得的戰果。
學生上講臺指出德軍進軍路線和取得的戰果,教師出示示意圖總結。
為什么德國能迅速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上述歐洲國家?
從德國方面看,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采用了正確的外交策略;有先進的軍事戰略思想,“閃電戰”的作戰方式和機械化作戰部隊,能夠出其不意,迅速瓦解對方;戰前準備非常充分等。從被占領國家看:英法長期奉行的綏靖政策,使德國占領了多個國家,力量更強大;這些國家戰爭準備不足,戰略戰術落后等。
1940年6月22日,法國被迫與德國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根據希特勒的指令,法國受降儀式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舉行。希特勒為什么把簽約地點安排在這兒?他對簽約地點這個細節的安排說明了什么問題?
希特勒之所以把簽約地點安排在這一節火車車廂里,是因為這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地方。希特勒的目的是在此洗雪德國的恥辱,向法國復仇。
三、德軍遭遇抵抗
法國就這樣淪陷了。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法國人,自己的祖國被輕而易舉地占領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
言之有理即可。
2.跟同學們所說的一樣,法國人民沒有屈服,法國愛國者紛紛起來反對占領者和賣國賊,為祖國的獨立、自由和復興而戰。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在國內繼續作戰無望的情況下,毅然于1940年6月17日飛往英國。(出示戴高樂將軍圖像)6月18日,戴高樂通過英國廣播公司電臺向法國人民發表首次廣播演說,主張堅決抵抗德國法西斯侵略,他在英國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宣布決心為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而戰斗。(閱讀幻燈片上戴高樂的話)在英國的支持下,戴高樂將軍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組織英國領土上的法國士兵和海外法國公民,進行反法西斯的斗爭
3.雖然法國愛國者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但德國占領法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哪個國家?
英國。
法國投降后,希特勒曾向英國發動“和平”攻勢,遭到拒絕后,對英國發動以空戰為主的“不列顛之戰”。“不列顛之戰”的結果如何?
以德國失敗而告終,這是希特勒發動世界大戰以來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5.這個時候的英國政府的領導人還是張伯倫嗎?
1940年5月希特勒進攻西歐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輿論大嘩,張伯倫政府受到猛烈抨擊,立即垮臺。一貫主張對德國采取強硬路線的丘吉爾組成新政府。5月13日,他在下議院發表演說。
這表明英國政府對德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英國政府由原來的綏靖政策轉為堅決抵抗德國的侵略,由宣而不戰變為不惜一切代價與德國作戰。這些充分表明了面對法西斯的猖狂入侵,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政府帶領人民與法西斯決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四、德意日結盟
隨著戰事的推進,德國和意大利又把戰火燒至北非和東南歐的巴爾干地區。在北非沙漠地區,德意志和英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同時,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請根據教材內容講述三國軸心形成情況。
根據教材回答。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二戰全面爆發的經過,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面對侵略勢力,絕對不能姑息養奸,不然就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1課 經濟大危機下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1課時經濟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和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特點及作用。
【過程與方法】結合數據、資料和圖片等資料,列舉經濟危機的表現、特點和影響,形成對20世紀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對這次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影響的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羅斯福這一歷史偉人的進一步學習,培養學生直面人生、直面社會、樂觀豁達,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的表現、特點及影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作用。
【難點】經濟危機的實質、“大危機”的影響;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材料式導入)呈現有關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評論,請生根據評論,猜猜當時的美國與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些專家為什么如此評價“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呢?讓我們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去解決。
【合作探究】
一、30年代的大危機
1.呈現有關美國20年代經濟繁榮的圖文材料。結合材料,閱讀P40,引導學生思考:
(1)當時美國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2)分析為什么會出現繁榮現象?
(3)展開想象,這種繁榮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根據教材回答美國經濟繁榮的表現、原因,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各抒所見。
2.閱讀P40-41,結合課文,分析繁榮背后潛在的隱憂。
產品“過剩”、虛假的繁榮、股市投機等。
3.出示:1929年10月華爾街的股市材料,回答:這次經濟危機何時從哪國先開始的?首先從哪個市場反映出來?
1929年從美國股市首先反映出來。
3.閱讀P41-42,概括:
(1)大危機有哪些主要特點?
特點:來勢兇猛;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影響深遠。
閱讀課本P42經濟危機期間,母女對話,思考:你是怎樣理解這段對話的?在人民饑寒交迫的情景下,資本家為什么不把商品廉價賣給工人,卻寧愿大量銷毀呢?是不是煤、牛奶、棉花……真的“多得用不完了”,它說明了什么?
母女二人的對話反映了經濟危機期間一種非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工人失業,沒有錢買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卻是大量的煤堆積如山,造成浪費。這段話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決定了“過剩”的產品是不可能無償分配給窮人的。產品“過剩”是相對的,由于資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斷壓低工人工資,使人們的購買力普遍較低。
(3)這次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浪費了社會資源 ;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使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嚴重危機。
二、羅斯福新政
1.說一說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美國造成的危害;胡佛政府反危機政策的失敗;全國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
2.出示胡佛和羅斯福的競選主題、承諾:
胡佛的競選主題是“促進自愿主義、個人自由主義、聯邦不對市場進行經濟干預……”    
——《美國通史》
  羅斯福在競選中承諾:“我向你們保證,我不會讓你們空歡喜一場的。我會把新政貫徹到每個方面……
(1)胡佛和羅斯福面對嚴重危機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2)如果你是當時的美國選民,你會把選票投給誰?為什么?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羅斯福——實行新政,國家干預經濟。
3.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病情”,“羅斯福大夫”又開出了怎樣的“藥方”呢?他的“藥方”高明在哪里呢?請同學們從課本和老師提供的資料中去了解。
資料一 復興銀行業
據統計,到1933年初,美國銀行倒閉事件已經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萬儲戶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總統羅斯福宣誓就職的前一天,全國已有32個州的銀行全部關閉,整個金融系統癱瘓,人們手拿支票,卻無法兌現。
3月5日,羅斯福就職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全國銀行一律休假四天,隨后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授權總統對銀行進行審理,凡有償付能力的銀行才允許開業,同時,由國家撥款30億美元貸款給大銀行,支持其開業,并成立“聯邦儲備銀行,對存款實行政府保險。
資料二 調整工業
1933年《國家工業復興法》: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訂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的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協調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印有“我們盡我們的職責”的藍鷹標志。
資料三 整頓農業
大危機中境況最慘的還是農業,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負債累累,農產品價格已跌到歷史最低點,豬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賣不到一元錢。1933年《農業調整法》:減少耕地,縮小現有的耕地面積,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來補貼農民的經濟損失。
資料四 解決失業
1933年,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政府撥款進行大規模社會救濟,并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負責該項工作;大力舉辦公共工程以解決就業問題。
資料五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1935年8月國會通過《社會保障法》,據此成立了社會保障局,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并幫助那些無力養活自己的人,對兒童、殘疾人、無謀生能力者提供救濟。它使美國走上通往福利國家的道路。
(1)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分為哪些方面?
整頓金融、復興工業、調整農業、社會保障與就業幾個方面。
說說羅斯福新政的舉措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略。
5.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新的經濟政策——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新的經濟模式——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
6.30年代的大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羅斯福新政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有怎樣的影響?
新政中采取的措施,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后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7.羅新福新政有沒有徹底消除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通過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緩解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沖擊,但并未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羅斯福新政并未徹底解決這一矛盾。所以,羅斯福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8.那么羅斯福新政有沒有值得中國借鑒的內容?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勇于創新;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課堂小結】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其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經濟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使美國經濟危機得以緩和并由此開創了一條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2課時 雅爾塔會議與德日投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發展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法西斯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明確戰爭使人類文明進程遭受重大挫折。
重點難點
【重點】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與采取的軍事行動。
【難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呈現V字手勢圖片。
請學生猜測這個手勢有什么含義,是誰帶起了V字手勢的風潮。
【合作探究】
一、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1.出示雅爾塔會議三巨頭的照片,提問:
(1)指出圖中三巨頭分別是誰?
(2)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時間、內容及影響。
(3)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戰后決定成立一個國際組織,該組織的名稱是什么?
根據教材內容回答。
2.概括雅爾塔會議的內容,并說說對雅爾塔會議的認識。

內容根據教材回答。認識要明確,雅爾塔會議既對推動戰爭的結束起到積極作用,也反映了大國強權的政治色彩,對戰后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二戰的結束
1. 閱讀教材P93,給圖片《蘇軍攻克柏林》配上解說詞,描述德國投降的經過。
同桌互相講述,注意講述清楚事件發生的時間、經過、結果。
2.德國為什么會如此快速的投降,有何意義?
闡明德國投降是盟軍配合打擊的結果,德國投降宣告歐洲戰場戰事的結束
法西斯軸心國還剩下哪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捶死掙扎?
日本。
根據教材,簡述日本投降的過程。
根據教材回答,注意時間順序。
聯系圖3-54圖文說明,談談對原子彈造成的后果的看法。
了解原子彈的雙重影響,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客觀地看清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國家的人民一樣,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日本的法西斯分子不是受害者。
二戰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以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說說有哪些史實說明了這些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主義不得人心;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堅強不屈和英勇奮戰等。
7.結合第一單元的內容,對兩次世界大戰進行比較。并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比較可從戰爭發生原因、性質、規模、影響等方面進行。可補充客觀產生的積極影響。
【課堂小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世界全體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勝利,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临漳县| 灵璧县| 黎平县| 丰都县| 百色市| 扎囊县| 常德市| 闽侯县| 丰城市| 体育| 安阳市| 安义县| 尼木县| 金溪县| 马关县| 肇源县| 奉化市| 沂水县| 郧西县| 泸定县| 甘泉县| 加查县| 称多县| 剑阁县| 赣州市| 达日县| 桑日县| 东台市| 清苑县| 廉江市| 卓资县| 隆德县| 胶州市| 邢台市| 东山县| 淄博市| 庄河市| 泗阳县| 乌兰浩特市|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