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度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教案 第5單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度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教案 第5單元

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動蕩的中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聯合國“分治”后阿拉伯和猶太人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的數據分析,對四次中東戰爭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等歷史信息的分析,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通過課前收集四次中東戰爭的資料,課上以戰地記者身份作報道,培養收集、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綜合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要素對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培養分析、綜合能力和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了解中東的概念,知道中東地區在經濟、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認識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中東地區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中東問題由來及其復雜化的學習,理解認識中東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殖民主義的罪惡,最終受害的是廣大巴以人民。通過對中東戰爭和當今中東動蕩形勢的了解,認識戰爭、武力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通過拉賓為中東和平而獻身從而獲得世界人民的尊敬的事例,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二戰后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動蕩不安的歷史特點,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首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關于中東的相關信息:石油儲量、“新月沃地”、亞非文明古國、古代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阿拉伯人等。然后展現巴以沖突的圖片,思考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為何如此之深。
【合作探究】
一、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1.歷史原因。
2.水資源爭奪: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鬧水荒,水資源的爭奪和沖突。
3.石油資源豐富,使其成為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敏感地區,大國紛紛插手該地區。
二、戰火頻仍的中東
1.明確中東概念,并在地圖上把它找出來;
2.運用地圖,聯系歷史知識,介紹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1)介紹猶太人在中東建國及其被迫流散的概況。
(2)閱讀課文了解猶太人重返家園的情況(提醒注意時間和支持者)。
(3)復習二戰期間歐洲猶太人命運,介紹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的概況。
(4)閱讀課文,了解二戰后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地區的“分治”決議;并指導閱讀地圖,分析歷史數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人口數量,阿拉伯國和以色列國的領土面積;
過渡: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阿拉伯人,面對著這決議你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所以,以色列國建立后,阿拉伯人對它發起進攻,中東戰爭爆發。
3.學習四次中東戰爭的概況;
(1)小組代表分別就四次戰爭情況作報道。
(2)出示《四次中東戰爭簡表》,歸納四次中東戰爭的總體情況:交戰雙方、結果、時間、戰爭發動者。
三、艱難的中東和平之路
20世紀70年代,中東和平進程出現轉機;21世紀以后,巴以沖突仍時有升級和加劇。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政策的調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后日本經濟蕭條的景象,逐條概述戰后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綜述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發展特點和經驗,列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知道福利國家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史料分析,分析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縱向觀察日本發展的自身獨特個性,和橫向比較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歷程,得出日本發展與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借助教材圖文,歷史客觀地認識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尊重和包容各國的發展道路;從機遇與發展的角度,從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歷程中借鑒和學習其成功經驗,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崇尚科學的意識和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歷史辯證地看待發展與問題的并存,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
【難點】理解福利國家的利弊。
教學過程
【合作探究】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簡單回顧二戰前日本兩次崛起的歷史事件及其基本內容。
大化改新;明治維新。
2.總結日本民族在危機中崛起的共性特征,及這些民族特性對二戰后日本再次崛起的慣性作用,并用教材內容加以佐證。
3.出示表格,填寫二戰后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20世紀70年代后
20世紀80年代
有些西方學者把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你認為發生“奇跡”的原因是什么?閱讀教材P12、13回答。
外因:美國的扶持。內因: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重視教育。
6.從日本經濟的發展中,我們最體會到一個什么道理?
科學技術史第一生產力。
7.列舉二戰后日本崛起歷程中的各類問題及表現。
“停滯”──資本主義模式下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水俁病”──可持續發展理念;三代人現象──社會和諧。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同學們想想:西歐、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我們中國的經濟建設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呢?
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③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福利國家的出現
閱讀教材P15—16,自主探究并交流 福利國家出現的歷史背景、形成條件及發展歷程。
根據教材回答。
展示瑞典國家的福利體系材料,問:
(1)從中可歸納西方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補貼和社會救濟三部分組成,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家庭補貼等;社會服務—由國家進行的公共事業,主要有教育、醫療保健等。
從上述材料中可知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特點是什么?
成為每個公民享有的一種權利,普及化、全民化。
(3)社會福利全民化、普及化,毫無疑問資金是很龐大的,那么西方國家是如何解決的?
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國家補貼組成。
討論:福利國家的利與弊。
利:免除了普通民眾的后顧之憂,又為他們提供了提高技藝和就業的機會,讓人們產生了一種安全感,從而使社會趨于穩定,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弊:社會福利的過度發展,使福利國家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福利病”。如,出現了國家財政赤字擴大、企業負擔過重,部分民眾工作積極性下降,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
展示關于中國建立福利制度的探索的材料,問:生活中你渴望我們政府能關注哪些問題?從西方福利制度的發展談談啟示。
以法律的形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在資金的籌集上,可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的辦法;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社會福利水平必須與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四課 亞非拉地區的發展
第1課時 殖民體系的瓦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冷戰時期殖民體系瓦解的過程和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高漲;理解殖民體系瓦解對亞非拉國家的意義;知道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后振興民族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維護主權和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進行的不懈努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地圖,逐漸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逐步學會分析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解決難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曉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民族獨立國家在國際大舞臺上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國情,選擇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殖民體系瓦解的過程;掌握獨立后亞非拉國家召開的亞非會議和成立的七十七國集團。
【難點】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回分別對埃及和巴拿馬的意義;由新加坡和韓國經濟的發展得知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稱作“第三世界”。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們位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以也簡稱為“亞非拉國家”。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們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正在奮起,正在發展,所以也稱作“發展中國家”。它們是怎樣奮起和發展的呢?
【合作探究】
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是哪一洲?主要集中在哪個時期?有哪些國家取得了獨立?
亞洲;20世紀40年代;朝鮮、中國、印度。
印度獨立對世界有何影響?
略。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觀察圖5-42,說說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
埃及、埃塞俄比亞。
簡述埃及獨立的情況。
1952年獨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4.1960年非洲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何意義?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非洲人民的獨立運動,基本摧毀了英法等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
5.從圖5-42中找出最后獨立的非洲國家,說說它的獨立有何意義?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非洲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三、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
1.古巴怎樣捍衛民族主權?
1959年,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簡述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的經過。
根據教材概括。
3.查找地圖,說一說巴拿馬運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就此,談一談收回運河區主權對巴拿馬的意義。
重要性: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航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經濟價值。意義:巴拿馬運河地處戰略要地,收回運河捍衛了國家主權,也使曾讓巴拿馬完全淪為美國保護國的條約被廢除;運河收入成為巴拿馬收入的重要來源,對恢復和發展本國經濟至關重要。
亞非拉國家的發展
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有著怎樣的共同任務?
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
簡述亞非會議和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
簡述新興國家經濟的發展。
以新加坡和韓國為例子說明。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綜合探究五 聚焦文化軟實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人類對國力內涵認識不斷提高的歷史過程,知道綜合國力的兩大組成因素,知道二戰以后,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產生的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及其在競爭中的各種表現形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材料的解讀了解人類對綜合國力概念不斷加深的認識,并在研究韓國二戰后崛起為工業國和“韓流來了”的具體分析中,理解文化軟實力對內對外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史料、視頻等材料探索綜合國力增強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感受文化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努力學習,不斷搞高自我文化素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文化軟實力對內對外所發揮的作用。
【難點】理解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出示圖片:《世界主要力量中心》。教師提問:圖中呈現了幾個力量中心,分別是誰?請同學用簡潔的話來概述一下各自的實力情況。(學生觀察圖片,概述相應的內容。)承接:從中可以看出,國家之間充滿了激烈的競爭,而競爭主要是國力的競爭。
【合作探究】
一、如何衡量國力
1、閱讀論點1-4,
(1)在古代,人們怎么樣衡量國力?當時正處于什么文明時期?
(2)在近代,人們怎么樣衡量國力?當時正處于什么文明時期?
(3)在現代,人們怎樣衡量國力?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綜合國力由哪些要素組成?
(4)綜述所述,不同歷史時期,人們依據什么來制定衡量國力的標準?
通過閱讀材料,抓住關鍵詞,回答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國力的衡量標準,理解這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
從“漢江奇跡”看文化的力量
1.閱讀書本31頁最后一段。韓國在戰后短短二十年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韓國在戰后二十年內,從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一躍成為東亞第二個工業國。
2.閱讀P32,韓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崇尚教育;注重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注重弘揚傳統文化。
3.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使韓國民眾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動員力,使韓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文化軟實力對內所產生的作用,那文化軟實力對外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播放視頻:《江南Style模仿秀》
教師提問:從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傳播的背后,還能獲得什么?
文化傳播的同時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文化軟實力面面觀
閱讀P33,回答什么是文化軟實力
通常是指該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文化因素對內發揮的凝聚力、動員力、精神動力和對外產生的滲透力、吸引力和說服力。
2.你覺得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現狀如何?
學生思考,發表不同的見解。
3.出示材料,教師提問:從中可以獲得什么信息?
學生分析材料,回答問題,意識到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現狀不容樂觀。
4.出示圖片,教師提問:圖中有哪些經典中國文化元素?這是哪部電影?從材料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
指出中國的文化被外國人利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中國文化產業還相當薄弱。
5.出示圖片:感動中國和孔子學院
教師講述:從中可以看出,提升文化軟實力國家已經在行動,但還遠遠不夠。
【課堂小結】
希望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能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我們共同努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才能更好地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1課 兩極格局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冷戰”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通過分析“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表現,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以及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通過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兩極格局的建立等史實的分析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二戰后國際關系演變的過程和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取決于國家的實力;聯合國的成立反應了經過戰爭后的人民要求建立一個和平和安全世界的愿望。
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
【難點】“冷戰”背景下的美蘇關系以及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至盡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什么?(二戰)二戰中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是怎樣聯合作戰的?(組建了反法西斯聯盟)二戰中世界人民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有哪些國家組成?(美、蘇、英、中、加等26個國家)這些國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各不相同,為何能聯合起來?——有共同的敵人;二戰結束后,世界反法同盟是否友誼長存呢?——沒有。二戰之后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也就是兩極對峙的局面。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內容。
【合作探究】
一、冷戰興起
二戰后,在國際舞臺上幾個大國的力量和地位發生巨大變化,具體表現在在哪些方面?
根據教材回答。
什么是冷戰?
美蘇之間除直接交戰以外的對抗方式。包括政治:攻擊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經濟:封鎖禁運;外交:孤立;軍事:軍備競賽,軍事集團,等等。
美蘇二戰之間的關系如何?
同盟。
二戰后為什么開始冷戰?
①戰后美蘇關系及對外政策由于國家利益、社會制度等原因發生明顯變化(根本原因)。②戰后美國經濟、軍事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妄圖憑借強大的實力稱霸世界(重要基礎)。③二戰剛剛結束,人們對戰爭深惡痛絕,和平逐漸成為時代的潮流,美國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重要原因)。
冷戰的表現
(1)冷戰是美國首先推行的政策,誰先發出了冷戰的信號?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又是什么?
1946年,英國疥首相發表“鐵幕演說”。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2)為什么說杜魯門主義是冷戰開始的標志?
美國開始用戰爭以外的手段來遏制蘇聯,因此這成為冷戰開始的標志。
冷戰開始后,美于1948年推出了冷戰政策的第二步——馬歇爾計劃。(1)這是是一項什么計劃?對象是哪里?
經濟援助計劃;西歐。
丘吉爾稱“馬歇爾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你是否同意此觀點?為什么?
不同意。這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最終目的是控制西歐遏制蘇聯,實質是杜魯門主義的更大規模的運用。
冷戰推行一年,出現了第一次冷戰的高潮——柏林危機,雙方一度劍拔弩張,但最終沒有爆發戰爭。美卻借柏林危機渲染戰爭氣氛,組成了針對蘇聯的什么軍事組織?對此蘇聯是怎樣回應的?對世界有何影響?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成立標志著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美蘇兩極對峙格局也最終形成。
根據上述所學請給“冷戰”表現歸類。
①政治上:鐵幕演說和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北約與華約的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柏林墻事件等。②經濟上:給需要援助的歐洲國家以金錢、原料、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如馬歇爾計劃;美蘇經濟文化等領域彼此對抗隔絕等。③軍事上:軍備競賽;古巴導彈危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三、冷戰中的熱戰
朝鮮戰爭(1950-1953)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系徹底破裂;冷戰從歐洲擴展到亞洲。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蘇聯軍事實力大體趕上美國。
四、冷戰的影響
討論:“冷戰”對戰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利弊。
消極影響:兩大軍事集團開展軍備競賽,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積極影響:美蘇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講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下的冷戰,以及冷戰中的熱戰。冷戰開始的信號是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正式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經濟上的表現是1948年馬歇爾計劃的出臺,第一次高潮是1948年柏林危機,軍事上的表現是北約的成立,與此相對蘇聯和東歐國家成立了歐洲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9年成立了經互會,1955年的華約組織。同時冷戰中還有熱戰,表現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第1課時 美國的發展&歐洲的聯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二戰后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以及美國經濟繁榮的表現;簡述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及西歐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相應的文字資料,初步具備語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過圖片和表格的閱讀,提升讀圖和析圖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美國、西歐經濟發展的歷程,理性思考其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及美國經濟繁榮的表現;戰后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了解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概括分析美國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兩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因為沒有受到戰火的直接影響,經濟、軍事實力反而日益增強。二張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對世界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或多或少的晃著許多美國影子,不信的話我們可以找找。
【合作探究】
一、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
1.出示《六個國家生產增長指數表》以及書本第6頁的圖5-8、圖5-9,思考:
(1)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如何?
經濟持續繁榮,國民生產總值穩定增長,超級大國的地位得到鞏固。
出示文字材料,材料如下:
1946—1972年,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由187億美元增長到1818億美元,其中60年代年均增加約87億美元。截至1998年底,美國對外投資總值累計達8807.2億美元。戰后美國的出口額占資本主義世界出口額的32.5%。
概括美國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
投資高漲.
(3)結合書本第7頁圖5-10,思考美國經濟繁榮的另一表現。
消費旺盛。
2.美國的經濟在二戰后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1)回顧美國在二戰中的表現;
(2)為了應對1929年至1933年經濟危機時,美國采取什么措施?
(3)出示“阿爾索斯”行動材料以及1960年至1993年美國“研究與開發”經費表,反映了美國政府對哪一方面尤其重視?
回憶美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知道美國本土沒有受到二戰戰火的直接影響,同時,美國還因在戰爭中向同盟國提供各種物資而獲利回憶美國為了擺脫1922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實行了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通過閱讀材料和表格,知道美國政府對科學技術尤其重視。
3.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背后總會有一些問題顯現出來,那么美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有沒有產生一些問題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下。
(1)出示《曼哈頓街頭夜景》一文片段和書本第8頁圖5-12,你發現美國經濟發展存在什么問題?
(2)出示視頻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片段,并簡要介紹該演講的背景,引導學生提煉出另一個問題。
(3)結合書本第8頁圖5-14及對應的文字注解,引導學生發現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下還蘊藏著的問題。
通過閱讀文章片段,了解美國存在問題之一是貧富差距大 通過觀看視頻,知道種族歧視現象是美國存在的另一問題 通過閱讀書本,知道20世紀70年代,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了解這場經濟危機的表現以及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4.結合今天所學知識,美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略。
戰后西歐的經濟發展
1.出示圖片資料:(1)

這說明二戰后西歐的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
戰后西歐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
(2)《50—70年代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簡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發展最迅速的是哪個國家?
聯邦德國。
2.二戰后,西歐經濟為什么能獲得迅速發展呢?
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西歐走向聯合。
3.閱讀P9資料1-5,概括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是什么?
內因:為了發展經濟,維護自身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外因: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對抗蘇聯。
概括西歐走向聯合的步驟。
根據教材按時間梳理回答。
5.同學們能說出歐盟的建立對歐洲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嗎?同學們看課本找一找,然后討論一下,歐盟的人民生活中有哪些個方面是統一的?
統一的歐盟護照、統一的歐盟駕照、統一的貨幣、統一的歐洲央行、統一的議會、統一的軍隊等等。
6.歸納出歐盟成立的意義是什么?
歐盟成立以后,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維護歐洲國家的安全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經濟實力足以和美國抗衡,他們的政治、軍事的聯合也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東歐劇變以及蘇聯解體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解決問題能力,做到“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實事求是,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重點難點
【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東歐劇變及實質;蘇聯解體。
【難點】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局限性;蘇聯改革對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借鑒;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以及如何客觀的認識這兩個事件帶來的影響。
教學過程
【合作探究】
一、赫魯曉夫改革
1.回顧: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何時建立的?有何特點?存在什么弊端?
斯大林上臺后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生產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赫魯曉夫上臺后做了一些改革,閱讀教材P19,回答赫魯曉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從經濟、政治方面進行總結。
3.你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改革?
強調赫魯曉夫將蘇聯出現的問題僅僅歸結為斯大林的個人品質問題,沒有從經濟政治體制上去尋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成效不大。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1.閱讀P21,說一說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什么作為改革的重點?結果怎樣?為什么?
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結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這是由于改革沒有對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予以重點調整,改革倉促,阻力較大。
2.經濟改革不順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又是怎樣做的?
80年代后期,改革轉向于政治體制方面。取消一黨制,實行多黨制。在對外關系上,開展“新思維”外交,積極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不再干涉東歐國家事務,主動從東歐撤軍,鼓勵東歐國家進行變革,實際為西方的干預開了綠燈。
三、東歐劇變
1.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這些國家同蘇聯一樣,進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東歐各國的國情,反而越來越顯現出妨礙各國自主發展的問題。
東歐各國如何進行改革?改革的結果如何?
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為例──“布拉格之春”。結果:各國改革成效不大,外債嚴重,社會危機加深。
什么是東歐劇變?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出現了劇烈的動蕩。一年之內,東歐各國的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5.呈現圖5-37,劇變后的東歐,思考東歐劇變,“變”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實質是什么?
變體現在版圖的變化(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制度的變化(實質)。
東歐劇變的原因有哪些?
①歷史原因: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模式。②內部原因;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舊框架,釀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③外部原因: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6.東歐劇變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蘇聯解體
閱讀教材,簡述“八一九事件”。
略。
蘇聯解體的標志是什么?
略。
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僵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民族沖突迭起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是蘇聯解體的歷史原因;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政策是外部原因。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房产| 德安县| 敖汉旗| 广平县| 青川县| 襄汾县| 福安市| 通许县| 三穗县| 柯坪县| 呼图壁县| 宜兴市| 顺昌县| 长兴县| 黄骅市| 象州县| 康保县| 安仁县| 军事| 敦化市| 天祝| 汤阴县| 沁阳市| 崇州市| 南涧| 永济市| 丰宁| 德保县| 汶上县| 两当县| 洛宁县| 太仆寺旗| 双江| 阳朔县| 和田市| 松江区| 香港 | 彭阳县| 饶平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