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復習提綱第一課 國家的主人 廣泛的權利 1、“你知道整個國徽圖案體現(xiàn)了什么嗎?” 整個國徽圖案鮮明地體現(xiàn)了我國國家性質(zhì)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在我國,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是怎樣依法管理國家的?在我國,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享有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的權力。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形式是通過人民選舉出代表(即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然后再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3、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這是公民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4、“人民與公民是一回事嗎?”“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們能否享有公民權利?”人民與公民不是一回事。它們的區(qū)別在于:(P6 略)在押犯人(包括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只要具有中國國籍就都是中國公民。不過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也能享有公民權利,但不能享有全部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權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榮義務。5、國籍:是指一個人屬于某一國家的公民資格。6、公民基本權利包涵哪些內(nèi)容?P9。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書和保證書是 憲法 7、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教材P10—11,4點。)8、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否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9、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P1010、“誣陷別人,屬于言論自由嗎?于人于己于社會有什么危害?”誣陷別人不屬于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不是無限制的絕對自由。如果濫用言論自由,就會侵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如造成泄密、造謠、人身攻擊,甚至危害國家安全等,自己追求的權利也會落空。它說明行使公民權利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行使,不能超越法律允許的范圍。言論自由要受到法律的兩方面限制: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來侮辱、誹謗他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教唆、煽動他人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社會公德、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誰公開發(fā)表了有損于他人、有損于公共利益的言論,誰就要對言論后果負法律責任。第二課《我們應盡的義務》復習提綱1、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首先,從獲得和付出的關系來看,享有權利屬于獲得,履行義務屬于付出,只有付出才能獲得,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因而必須履行應盡的義務,特別是法定義務。其次,從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第三,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是我國法律向我國公民提出的愛國的具體要求;是我們的“天職”,也是愛國的重要表現(xiàn)。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履行法定義務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2、我國公民應該履行哪些基本義務?(參見教材P16)3、“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每個人的權利就沒有辦法保證。這要求公民要依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4、義務:義務是指每個公民應當承擔的責任。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jù)社會道德規(guī)范,自覺自愿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5、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有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6、法定義務與道德義務的關系:(參見教材P17“相關鏈接”。)7、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8、列舉我國法律禁止公民實施的行為:(參考教材P21)9、忠實履行義務要做到哪三項要求?(1)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2)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3)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第三課《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復習提綱1、人格權包括生命健康權等物質(zhì)性人格權和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精神性的人格權。2、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格權?3非法搜身和非法拘禁行為,非法剝奪和限制了他人人身自由,都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權的行為。4、法律禁止使用童工的意義?主要從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有利于保護未成人的受教育漢,促進義務教育的實施;有利于我國杜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等。5、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等。6.為什么說“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免受他人侵害,這不僅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和責任。除了為正義而獻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不得讓與或拋棄。因為人具有社會性,生命一旦誕生就具有社會責任。一個人如果因為困難、挫折、失意而自殺,必然會給親朋好友帶來無盡的哀傷、較大的財產(chǎn)損失,還會引發(fā)老者無人贍養(yǎng)、幼者無人撫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若公民損害自己的身體,如乞丐為博取他人同情而自殘,必然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因此,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7、“利己就是利人,虧人跳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讓人為榮”。8、遇到危難時我們?nèi)绾尉S護生命健康權?(1)危難時刻要學會保護自我,也要盡一切可能去挽救他人;(2)既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也要關愛他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第四課《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復習提綱1、什么是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是指公民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會最起碼的尊重。這一權利表現(xiàn)為自尊和他尊。人格尊嚴權是人格權中的核心權利,包括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3、什么是名譽?人的名譽是對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譽等方面的客觀的社會評價。有良好的名譽不僅可以獲得社會的更多尊重,還可以獲得經(jīng)濟利益。4、面對不公正的評價,我們應該怎么辦?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fā),證明事實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權保護的法律意識,對于誹謗、侮辱等侵犯名譽權的行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5、什么是名譽權?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表現(xiàn)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7、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表現(xiàn)及后果侵犯他人名譽表現(xiàn)為污辱、誹謗兩種行為:公然漫罵他人,大庭廣眾之下諷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潑臟物等,都屬于海辱行為;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中傷他人等行為,是誹謗行為。后果:凡此種種,既是不尊重他人、貶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譽受損的侵權行為,又是不尊重自己、損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為。侵權者輕則受到輿論的譴責,嚴重的要承擔法律責任。8、肖像權的涵義及內(nèi)容:肖像權是指對自己肖像的專有權和支配權。其內(nèi)容包括:肖像制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9、侵害肖像權的行為有哪些?①公民的肖像權不容侵害,未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②惡意毀損、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也屬于侵害肖像權的行為。10、什么是姓名權?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年滿18 周歲的成年人都有權自主決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權決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筆名、藝名,有權依照規(guī)定變更姓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權由其監(jiān)護人代為行使。11、侵犯姓名權及后果侵犯姓名權的行為:①干涉他人決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變自己的名字等屬于侵犯公民的姓名權;②盜用、冒用他人姓名,也是侵害公民姓名權的具體表現(xiàn)。侵犯姓名權的后果:無論盜用還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尊重他人的姓名權,依法維護自己的姓名權,是現(xiàn)代人應該具備的法律素質(zhì)。第五課 隱私受保護1、隱私的的含義、具體內(nèi)容、保護隱私的意義①隱私的的含義: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不愿為人所知、侵擾的秘密;總有許多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純個人私事。這些都屬于隱私。②具體內(nèi)容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體缺陷、婚戀情況、家庭關系、財產(chǎn)狀況等;個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私人領域,如住宅、個人行李、書包等。③保護隱私的意義:每個人都渴望在社會中保留一塊只屬于自己的空間,這樣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從而獲得內(nèi)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寧,體會到做人的尊嚴。3、對‘隱私就是丑事’的說法發(fā)表見解從隱私的概念和內(nèi)容看,隱私簡言之就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秘密,包括的內(nèi)容相當廣泛,涉及個人的很多方面,如電話號碼、身高、收入等。它具有①合法性,②私人性,③隱秘性和④主觀性的特點。可見,隱私并非丑事。4、公眾人物的隱私公眾人物的隱私范圍與一般人相比要小得多,公眾人物享有有限的隱私權,這是現(xiàn)代社會保護社會公眾知情權所必需。公眾人物作為社會知名人士,其工作、生活等方面信息屬于社會大眾感興趣、極欲了解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公眾人物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理應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因此,明星的年收入涉及社會分配問題和納稅問題,這已不屬于個人隱私,報社有權披露而不屬于侵權行為。至于明星婚戀情況只要不違背法律和道德,純屬個人隱私,報刊未經(jīng)明星同意就刊登其婚戀情況,是侵犯隱私權的表現(xiàn)。5、什么是隱私權?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6、隱私權的內(nèi)容:隱私權的內(nèi)容是與公共利益、社會利益無關的純個人私事。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個人生活安寧權。(2)個人信息和生活情報的控制、保密權。(3)個人通訊秘密權,指權利主體有權對個人的信件、電子郵件、電報、電話、傳真的內(nèi)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和非法公開。(4)個人對其隱私的利用權。8、保護隱私權的意義隱私權賦予公民對其個人秘密的自由決定權,它劃定了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維護了個人的人格獨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的安定。9、不屬于隱私的情況:與社會公共利益、社會政治生活有關的個人的私生活和個人信息,則不屬于隱私,不受隱私權保護。10、如何尊重他人隱私?答:(1)尊重他人隱私,就要樹立隱私意識。 (2)尊重他人隱私,需要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 (3)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隱私。17、侵害隱私權的表現(xiàn):(1)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2)監(jiān)視、窺視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道聽途說傳播他人的隱私,非法利用他人的個人信息等。這些侵害隱私權的行為,既是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19、法律保護隱私權的方式: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與侵權人協(xié)商、請求司法保護等方式,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若因此造成較大的精神痛苦,還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20、青少年如何增強自我保護隱私的意識?我們在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隱私的同時,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另外,在互聯(lián)網(wǎng)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在上網(wǎng)時要掌握網(wǎng)上安全運行的知識,以避免個人隱私在網(wǎng)絡中被瀏覽和擴散。第六課 終身受益的權利1 、受教育的重要性:當今社會正步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型社會。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本領,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yè)機會,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現(xiàn)代文明。否則,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人類知識急劇增加的形勢下,一個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現(xiàn)代科學知識,很難找到好的工作崗位,甚至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教育對于個人一生的成敗至為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2、教育對人的成長有什么重要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jīng)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fā)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3、什么是受教育權?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zhì)幫助的權利。4、什么是義務教育?所謂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這里的“義務”,是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適齡兒童少年都要遵循并應盡的義務;這里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5、義務教育的特征:(1)具有強制性,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推行和實施;(2)具有普遍性,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3)具有免費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免收學費。(注意這里的免費不是全免費,只是免除學費,還需要繳納書本費、雜費等。)6、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方式一:尋求學校老師的幫助。請老師找小梅的父親做工作,使其父同意小梅繼續(xù)學習。方式二:尋求親朋好友的幫助,請他們找小梅的父親做工作,使其父同意小梅繼續(xù)學習。方式三:尋求婦聯(lián)、共青團組織的幫助,請組織找小梅的父親做工作,使其父同意小梅繼續(xù)學習。方式四:尋求教育部門的幫助,請教育部門做小梅的父親工作,使其父同意小梅繼續(xù)學習。方式五:尋求法律幫助,讓法律判決其父同意小梅繼續(xù)學習。7、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采用非訴訟方式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8、我們未成年人為什么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在我們這個不發(fā)達的大國辦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很不容易,父母辛勤勞動供子女讀書也不容易。作為學生和子女要對國家和家庭千方百計地保障我們的受教育權存有感恩之心;要為自己的發(fā)展,更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學習。9、初中學生應如何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10、為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做到:上課時專心聽講.認真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積極與老師同學探究問題;課后認真復習,獨立完成作業(yè);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探尋正確的學習方法……11、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12、初中階段是身心和智能發(fā)展最為迅速、最為顯著的時期,也是我們掌握知識、塑造自我的黃金時期。13、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以勤奮和智慧去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yè)。 第七課 擁有財產(chǎn)的權利1、財產(chǎn)按歸屬劃分有:個人所有、集體所有、國家所有。2、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讀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chǎn)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chǎn)。3、什么是財產(chǎn)所有權?財產(chǎn)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chǎn)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它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事實上的處分權和法律上的處分權)。4、我國法律為什么要保護公民的財產(chǎn)所有權?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直接關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切實保護合法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對于維護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專心致志地從事生產(chǎn)、工作和學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法律明確做出國家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規(guī)定。5、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方式有:民事法律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6、當財產(chǎn)所有權收到侵害時,公民應該怎么辦?(P74)7、什么是遺產(chǎn)?遺產(chǎn)必須具備哪三個條件?(P76)8、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駐父母。9、遺產(chǎn)繼承的順序是: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則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10、我國繼承的方式包括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遺囑繼承優(yōu)先于法定繼承。11、什么是遺囑繼承?遺囑繼承是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繼承遺產(chǎn)的方式。遺囑繼承的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遺愿處分財產(chǎn)。12、當繼承權發(fā)生爭議時,我們應當怎么辦?①不要忍氣吞聲,要增強維權意識,學會依靠社會力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②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xié)商處理繼承問題;③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調(diào)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13、什么是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表現(xiàn)為科學技術成就、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13、什么是智力成果權?智力成果權也叫知識產(chǎn)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yè)秘密等。14、維護智力成果權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稱。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15、在保護智力成果權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①當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②我們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第八課 消費者的權益1、消費者在社會生產(chǎn)中處于什么地位?為什么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情況下,顧客的確是“上帝”,因為消費者決定著商品和經(jīng)營者能否被認可。但很多情況下,消費者不能享受“上帝”的地位。原因是:在經(jīng)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中,經(jīng)營者處于有利地位。(1)、消費者難以從直觀上了解商品的性能和質(zhì)量(2)、相對于有高度組織和強大實力的經(jīng)營者來說,消費者往往勢單力孤,容易發(fā)生店大欺客的現(xiàn)象(3)、個別經(jīng)營者見利忘義,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2、保護消費者權益有什么意義?有利于促進生產(chǎn)的發(fā)展,保證社會再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的消費者的9項權利: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jiān)督權。4、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要求是什么?消費者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市場秩序,作有修養(yǎng)、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5、如何成為聰明的消費者?①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商品、服務、市場及消費心理);②掌握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及維權途徑);③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與不法經(jīng)營者進行斗爭。6、在商品交易活動中,消費者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①在交易過程中,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消費知識和法律知識,保持應有的警惕,盡量不給不法經(jīng)營者以可乘之機,防止侵權行為的發(fā)生。②在侵權行為發(fā)生后,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使不法經(jīng)營者受到懲治。7、消費者維權途徑:①與經(jīng)營者協(xié)商和解;②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調(diào)解;③向有關部門申訴;④根據(jù)與經(jīng)營者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8、作為消費者,怎樣煉就一雙“慧眼”?答:作為消費者要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會在林林總總的商品信息中進行比較、鑒別,不盲目追隨其他消費者,從而充分行使消費者權利,選擇適當合理的消費行為。如何做:(1)?我們需要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有關商品、服務、市場以及消費心理等方面的知識。(2)?還需要掌握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如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及消費者維權途徑等。(3)?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與不法經(jīng)營者進行斗爭。第九課 我們崇尚公平1、公平的重要性:當今時代,公平問題更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公平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公平是維系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公平是社會的穩(wěn)定器。2、對公平的理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對公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①公平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公平體現(xiàn)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尊重、對自身力量的肯定。。②公平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知道在特定環(huán)境中如何行動,知道在何種情況下如何做是最好的。③公平是在比較中產(chǎn)生的。④公平是相時的。一般來說,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承擔他應分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否則,就不公平。3、社會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對待,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理和行為?這種心理和行為有什么危害?人們在社會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對待,產(chǎn)生不公平的感覺,就會感到冤枉、氣憤,甚至導致報復行為。這種心理和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信任感降低,導致彼此關系惡化,合作難以為繼;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甚至會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4、公平會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什么影響?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fā)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fā)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們才可能通過誠實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合理期望,從而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積極性。這樣,整個社會才能人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5、公平與否的判斷受什么制約??公平與否的判斷,受到個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制約。6、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平,我們應當如何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公平現(xiàn)象①我們應該增強權利意識,善于尋找解決途徑,用合法的手段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以謀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們要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③我們要敢干同破壞公平的行為做斗爭,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7、你見到下列不公平現(xiàn)象,你應當怎么做?當有人恃強凌弱時: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當有人弄權瀆職侵吞公款時: 檢舉揭發(fā)當有人排斥異已、處事不公時: 仗義執(zhí)言、主持公道 ,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8、什么樣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為什么?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因為:在這種合作中,人們各自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應有的發(fā)揮,個人的利益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內(nèi)耗,推動社會高效和諧地運轉(zhuǎn)。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個人發(fā)展。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我們順利地融人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9、什么是“公平”?一般來說,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個人承擔他應分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第十課 我們維護正義1、期盼正義,維護正義,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談談你對正義的理解。①我們都愿意生活在正義中。被人欺負了,有人斥責欺人者;受委屈了,有地方鳴冤申訴;被侵權了,有法律制裁侵權者;有困難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②如果沒有正義,善良就會被踐踏,邪惡就會肆虐,整個社會就會陷入黑暗和混亂之中。③所以,期盼正義、維護正義,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2、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3、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在社會進程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利益的行為,都是正義行為;凡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行為。4、什么是制度?制度的正義性體現(xiàn)在哪里?制度是以公開宣布的程序和規(guī)則組成的系統(tǒng)。制度的正義性在于,它的程序與規(guī)則不是為少數(shù)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指定的。每個人都能制度規(guī)則的正常運行中受益,也都受到致意制度規(guī)則的約束。如果沒有正義制度規(guī)則的支持,就難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5、正義和正義的制度社會有什么作用?正義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是人民得以生存和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正義可以通過制度的調(diào)節(jié)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使得我們的社會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最終造福每一個社會成員。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6、維護正義,我們青少年應當怎樣做?我們要從小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為榮的意識,養(yǎng)成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正義。看到非正義的事情,既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在盡量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7、怎樣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①要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穩(wěn)、愛憎分明、正氣凜然、正大光明、無私無畏。 ②如果遇到非正義的事情發(fā)生,要采取起正當方式,奮起抗爭,見義勇為,匡扶正義,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 ③未成年人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要盡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 ④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為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要為集體的正義去奔波,為國家的正義去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