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2017-2018學年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7八下·鄞州期中)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勛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卻能逢兇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諳韜略善用人;他戎馬倥傯數十載,橫掃白山黑水,統一女真各部,擊潰大明王朝,成為威震北中國的一代鐵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 B.忽必烈C.努爾哈赤 D.皇太極2.下面屬于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的有( )①高迎祥 ②張獻忠 ③李自成 ④黃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清軍入關時,得到了擁有“聯清抗闖”迷夢的明朝遺老們的擁戴。所以推翻明朝統治的是( )A.吳三桂 B.皇太極 C.李自成 D.多爾袞4.(2017八下·常山月考)清朝政府為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的措施有( )①實行三省六部制 ②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③設立駐藏大臣 ④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評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區設置了( )機構A.黑龍江將軍 B.伊犁將軍C.吉林將軍 D.烏里雅蘇臺將軍6.戚繼光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指日本)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詩中的“危”指( )A.東北地區遭到入侵 B.臺灣被殖民者強占C.新疆地區遭受侵略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7.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事件中,能反映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設置臺灣府 B.鄭成功收復臺灣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設置駐藏大臣8.“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指 ( )A.唐宋時期 B.明清時期 C.秦漢時期 D.元明時期9.《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頭以待。……若機房工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此則材料反映了明代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 A.使用機器生產 B.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C.行業分工精細,生產有序 D.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10.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回答下題。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入關之前,清朝統治者在關外就已經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入關后,清朝政府為吸引滿人入關,在近京府縣圈占土地。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兩廣、福建地區攀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導致社會經濟倒退。(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統治者實施的哪兩項弊政 這些弊政帶來了什么影響 (2)清初統治者如何解決材料二中出現的問題 (3)從清初統治者政策的變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圍獵,途經北京北口長城時,曾做詩曰: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材料二:有人說,明修長城清修廟;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1)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可看出明清兩代統治者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態度有何不同?(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積極作用?(3)這種民族政策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有什么啟示?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 ——徐光啟《農政全書》材料二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明朝諺語材料三 湖州某鎮在明嘉靖時“商賈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內,民居相接”,“商賈云集于四方,市井數盈于萬戶”,“名為鎮,而實具郡邑城郭之勢”。(1)“甘薯”原產地在哪里 為什么“民間漸次廣種” 廣種甘薯在當時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諺語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況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 (4)概括三則材料所述事物之間的聯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我國古代主要歷史人物的相關知識的識記。A是遼太祖,D是元世祖,根據題干中“擊潰大明王朝”可知這兩個是錯誤的。根據題干中“統一女真各部”可知D是錯誤的,皇太極在怒爾哈赤后即位,統一女真各部的是怒爾哈赤,C是正確的。【點評】知道明末清初的重要歷史人物。2.【答案】A【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題枝中的“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故可以排除,選擇A。【點評】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3.【答案】C【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推翻明朝統治的人物。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推翻明朝統治的人物。4.【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①是隋唐時期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 ②③④是清朝加強對西南、西藏和新疆地區管理的措施,故正確答案是B。【點評】知道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5.【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相關知識。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戰爭時正義的,同時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中央對新疆地區的統治。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清政府對新疆的統治措施。6.【答案】D【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考點的掌握。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之為倭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倭寇的含義。7.【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有關知識。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了荷蘭的殖民勢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張的腳步,維護了祖國統一,所以B符合題意。設置臺灣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駐藏大臣都是清政府為加強對內統治,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采取的舉措,并沒有反抗外來侵略,所以ACD不符合題意。【點評】本題難度中等,注意考查學生對反抗外來侵略的理解應用能力和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了解。8.【答案】B【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中國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的歷史時期。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統治者不斷調整措施,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取得巨大進步,超過了以往,達到了農耕文明的鼎盛時期。正確答案應為B。【點評】知道我國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的歷史時期。9.【答案】D【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朝中期江南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據史料“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是指機工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這就是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式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明朝中期江南地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10.【答案】C【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從題干中”長城沿線守備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看出,邊疆守備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業發達,還學會了漢族人的農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與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11.【答案】(1)威逼漢人剃發梳辮和圈占土地。影響: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劇動蕩,導致社會經濟的倒退。(2)清初統治者調整了野蠻落后的政策。(3)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該順民心合民意;發現問題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分析材料可知,清初統治者入關之后實施了威逼漢人剃發梳辮和圈占土地兩項政策。這兩項政策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劇動蕩,導致社會經濟的倒退。(2)本題考查的是清初統治者鞏固政權的有關知識。面對清初漢族人民的反抗,清初統治者調整了野蠻落后的政策。(3)本題考查的是清初政策調整的啟示,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該順民心合民意;發現問題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初期政策調整變遷的理解。12.【答案】(1)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政策籠絡各少數民族。(2)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3)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貫徹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及影響。本題是基礎題。對于北方少數民族,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政策籠絡各少數民族。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啟示: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貫徹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點評】本題掌握明清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及影響13.【答案】(1)南美。甘薯高產且適應性強。 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而產生的糧食緊張問題。(2)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發達。(3)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許多原來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工商業市鎮。(4)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逐步形成。【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甘薯引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甘薯原產地在南美,具有高產且適應性強的優點。廣種甘薯在當時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而產生的糧食緊張問題。(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可知,明朝時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發達。(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鎮在明嘉靖時“商賈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內,民居相接”,“商賈云集于四方,市井數盈于萬戶”,“名為鎮,而實具郡邑城郭之勢””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許多原來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工商業市鎮。(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時甘薯的廣泛種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糧食的增產;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區棉紡織發達;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區商業繁榮,工商業市鎮經濟逐步形成壯大。分析三則材料可知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逐步形成。【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運用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2017-2018學年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7八下·鄞州期中)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勛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卻能逢兇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諳韜略善用人;他戎馬倥傯數十載,橫掃白山黑水,統一女真各部,擊潰大明王朝,成為威震北中國的一代鐵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 B.忽必烈C.努爾哈赤 D.皇太極【答案】C【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我國古代主要歷史人物的相關知識的識記。A是遼太祖,D是元世祖,根據題干中“擊潰大明王朝”可知這兩個是錯誤的。根據題干中“統一女真各部”可知D是錯誤的,皇太極在怒爾哈赤后即位,統一女真各部的是怒爾哈赤,C是正確的。【點評】知道明末清初的重要歷史人物。2.下面屬于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的有( )①高迎祥 ②張獻忠 ③李自成 ④黃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題枝中的“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故可以排除,選擇A。【點評】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3.清軍入關時,得到了擁有“聯清抗闖”迷夢的明朝遺老們的擁戴。所以推翻明朝統治的是( )A.吳三桂 B.皇太極 C.李自成 D.多爾袞【答案】C【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推翻明朝統治的人物。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推翻明朝統治的人物。4.(2017八下·常山月考)清朝政府為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的措施有( )①實行三省六部制 ②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③設立駐藏大臣 ④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①是隋唐時期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 ②③④是清朝加強對西南、西藏和新疆地區管理的措施,故正確答案是B。【點評】知道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5.評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區設置了( )機構A.黑龍江將軍 B.伊犁將軍C.吉林將軍 D.烏里雅蘇臺將軍【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相關知識。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戰爭時正義的,同時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中央對新疆地區的統治。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清政府對新疆的統治措施。6.戚繼光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指日本)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詩中的“危”指( )A.東北地區遭到入侵 B.臺灣被殖民者強占C.新疆地區遭受侵略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答案】D【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考點的掌握。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之為倭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倭寇的含義。7.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事件中,能反映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設置臺灣府 B.鄭成功收復臺灣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設置駐藏大臣【答案】B【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有關知識。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了荷蘭的殖民勢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張的腳步,維護了祖國統一,所以B符合題意。設置臺灣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駐藏大臣都是清政府為加強對內統治,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采取的舉措,并沒有反抗外來侵略,所以ACD不符合題意。【點評】本題難度中等,注意考查學生對反抗外來侵略的理解應用能力和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了解。8.“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指 ( )A.唐宋時期 B.明清時期 C.秦漢時期 D.元明時期【答案】B【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中國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的歷史時期。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統治者不斷調整措施,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取得巨大進步,超過了以往,達到了農耕文明的鼎盛時期。正確答案應為B。【點評】知道我國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的歷史時期。9.《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頭以待。……若機房工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此則材料反映了明代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 A.使用機器生產 B.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C.行業分工精細,生產有序 D.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答案】D【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朝中期江南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據史料“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是指機工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這就是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式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明朝中期江南地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10.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回答下題。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答案】C【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從題干中”長城沿線守備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看出,邊疆守備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業發達,還學會了漢族人的農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與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入關之前,清朝統治者在關外就已經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入關后,清朝政府為吸引滿人入關,在近京府縣圈占土地。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兩廣、福建地區攀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導致社會經濟倒退。(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統治者實施的哪兩項弊政 這些弊政帶來了什么影響 (2)清初統治者如何解決材料二中出現的問題 (3)從清初統治者政策的變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案】(1)威逼漢人剃發梳辮和圈占土地。影響: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劇動蕩,導致社會經濟的倒退。(2)清初統治者調整了野蠻落后的政策。(3)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該順民心合民意;發現問題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考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分析材料可知,清初統治者入關之后實施了威逼漢人剃發梳辮和圈占土地兩項政策。這兩項政策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劇動蕩,導致社會經濟的倒退。(2)本題考查的是清初統治者鞏固政權的有關知識。面對清初漢族人民的反抗,清初統治者調整了野蠻落后的政策。(3)本題考查的是清初政策調整的啟示,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該順民心合民意;發現問題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初期政策調整變遷的理解。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圍獵,途經北京北口長城時,曾做詩曰: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材料二:有人說,明修長城清修廟;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1)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可看出明清兩代統治者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態度有何不同?(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積極作用?(3)這種民族政策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有什么啟示?【答案】(1)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政策籠絡各少數民族。(2)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3)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貫徹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及影響。本題是基礎題。對于北方少數民族,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政策籠絡各少數民族。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啟示: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貫徹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點評】本題掌握明清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及影響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 ——徐光啟《農政全書》材料二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明朝諺語材料三 湖州某鎮在明嘉靖時“商賈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內,民居相接”,“商賈云集于四方,市井數盈于萬戶”,“名為鎮,而實具郡邑城郭之勢”。(1)“甘薯”原產地在哪里 為什么“民間漸次廣種” 廣種甘薯在當時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諺語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況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 (4)概括三則材料所述事物之間的聯系。【答案】(1)南美。甘薯高產且適應性強。 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而產生的糧食緊張問題。(2)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發達。(3)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許多原來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工商業市鎮。(4)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逐步形成。【考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甘薯引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甘薯原產地在南美,具有高產且適應性強的優點。廣種甘薯在當時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而產生的糧食緊張問題。(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可知,明朝時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發達。(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鎮在明嘉靖時“商賈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內,民居相接”,“商賈云集于四方,市井數盈于萬戶”,“名為鎮,而實具郡邑城郭之勢””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許多原來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工商業市鎮。(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時甘薯的廣泛種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糧食的增產;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區棉紡織發達;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區商業繁榮,工商業市鎮經濟逐步形成壯大。分析三則材料可知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逐步形成。【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運用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2017-2018學年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2017-2018學年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