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模擬)試卷一、單選題1.(2020八上·溫州期中)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文明成果屬于這一地區的是( ?。?br/>A.種姓制度、佛教B.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C.象形文字、金字塔D.甲骨文、青銅器2.(2020八上·嘉興月考)一位游客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聽講解員指著一件歷史文物說:“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睋耍阏J為這位游客看到的歷史來自( ?。?br/>A.兩河流域 B.黃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羅河流域3.(2020八上·秀洲月考)“苦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也……”《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說明在古代印度( ?。?br/>A.首陀羅與剎帝利不得通婚 B.佛教反對婆羅門C.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創造的 D.國王是第二等級4.(2020八上·秀洲月考)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統治者,“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標志著下列哪種制度的出現( ?。?br/>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種姓制5.(2020八上·溫州期中)歷史地圖可以直觀地再現歷史。下圖反映了( )A.春秋爭霸B.戰國形勢C.百家爭鳴D.西周分封6.(2020八上·秀洲月考)下列思想家與其主張搭配不正確的是( ?。?br/>A.孔子——“因材施教”“克己復禮”B.韓非子——強調“法與時移”C.墨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D.孟子——“民貴”“君輕”7.(2020八上·溫州期中)古希臘的雅典發展出一套民主制度,對后來的西方文明與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民主制度的實質是( ?。?br/>A.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B.所有公民的民主C.全體雅典人的民主 D.奴隸也有民主權8.(2020八上·嘉興月考)有學者總結,某國的統治“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與融匯,擴大了各民族人民已知世界的范圍,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這里的“某國”指的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C.法蘭克王國 D.阿拉伯帝國9.(2017·永嘉模擬)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表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有( ?。?br/>史 實結論① 雅典民主制度 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② 《十二銅表法》 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③ 古羅馬的文明成就 對西方文化作出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④ 拉丁語在羅馬帝國境內廣泛傳播 現代的很多語種都是從拉丁語演化而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中世紀”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特指的時期是( ?。?br/>A.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B.5世紀后期到16世紀C.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 D.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11.歐洲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對“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正確的是( ?。?br/>A.阿拉伯人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重視學習C.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D.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2.下列關于日本武士的說法正確的有( ?。?br/>①是日本莊園主蓄養的私人武裝力量②聽命于天皇的國家軍隊③日本自古就有武士階層④在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13.(2020·溫嶺模擬)李贄說:“始皇帝,千古一帝也”。支持其觀點的史實有( ?。?br/>①開創了“皇帝制度” ②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③五銖錢為統一的貨幣 ④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此號召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是指( ?。?br/>A.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 B.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C.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 D.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15.(2017·瑞安模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倍偈嬲f這句話,是表示當時君主無法維持思想統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頒布“推恩令”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16.新疆地區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 ?。?br/>A.張騫出使西域 B.絲綢之路開通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D.宣政院的設置17.西漢大臣東方朔撰文上呈漢武帝.所用竹簡需經兩人抬進宮。后來這種攜書不便的現象得以改變,首先得益于( )A.造紙術 B.雕版印刷術 C.活字印刷術 D.機器印刷術18.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下列關于三國史實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魏國——220年——曹操——洛陽②魏國——220年——曹丕——洛陽③蜀國——221年——劉備——成都④蜀國——221年——諸葛亮——成都⑤吳國——222年——孫權——建業⑥吳國——222年——孫策——南京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19.(2017·永嘉模擬)“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边@段《三字經》所呈現的時代特點是( ?。?br/>A.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文明的高度發展B.政權的分立與民族的匯聚C.農耕文明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D.開放與革新相結合的時代20.《元史·百官志》記載:“至元二十五年……,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痹撌妨媳砻鳎ā 。?br/>A.元朝時西藏已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B.元政府在西藏設置了宣政院C.成吉思汗經過南征北戰,征服了吐蕃D.元朝疆域遼闊,達到了極盛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圖,結合大河文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A處的文明古國是 ,它發源于 ?。ê恿鳎?。(2)B處為古代西亞的“新月沃地”,誕生了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成文法典 。在文化上那里的人們發明了 文字。(3)C處為古印度,這里曾出現了一種嚴格劃分社會等級的 制度,后來為反對該制度,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 ,創始人是 。(4)D處是中國,約 ?。〞r間)誕生了第一個王朝 ,之后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 。(5)從誕生的地理環境看,ABCD四大文明古國與古希臘文明屬于什么不同類型的文明?22.(2020八上·浙江月考)人類文明在傳播、交流中得到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依據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并運用所學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最終導致的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是指哪一變革?聯系材料二,指出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哪些?并請列舉此次改革在經濟方面推行了哪些新舉措?(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關系。23.(2020八上·臺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鐵農具)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稇饑咔夭咭弧?br/>材料三:銅方升周邊及四角平正垂直,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底部刻:“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銅方升)(1)材料一中的鐵農具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記載了哪一次變革 在這次變法中對當時秦國封建制度確立起決定作用的措施是什么?(3)材料三中“廿六年,皇帝盡天下諸侯”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并分析該事件的影響?并根據銅方升底部的銘文分析該王朝采取的措施及相應的影響24.(2020·仙居模擬)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與政治發展變化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評價“(它)就是一個…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在該制度下,地方轄區廣,數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揮和節制……彌補了秦漢以來朝廷直接控制數目較多的郡、州、路時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對各地路府州縣的控制明顯加強了。——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1)據材料一,概括“郡縣之制”的歷史作用。(不得抄用原文)(2)材料二中的“漢皇帝”是指西漢歷史上的哪位皇帝?該法令的推行有何影響?(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考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象形文字和金字塔這兩項文明成果屬于這一地區。金字塔是非洲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是權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驕傲。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圖形表示事務,通常被刻在廟墻、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古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后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A項種姓制度、佛教屬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B項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屬于兩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C項象形文字、金字塔屬于尼羅河流域的文明成果,符合題意;D項甲骨文、青銅器屬于長江、黃河流域古中國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古埃及文明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非洲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2.【答案】A【考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依據題干的關鍵信息“上面的文字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可知,這位游客看到的歷史文物應出自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A項兩河流域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有關內容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識記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成就。3.【答案】D【考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中“二曰剎帝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國王屬于第二等級。A,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國王是第二等級是《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題干關鍵信息“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 需要準確掌握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以及影響。4.【答案】B【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突出的表現是堯舜禹的禪讓,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開始的標志是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統治者,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這是王位世襲制的開始,符合題意;C項分封制是西周建立后實行的加強統治的措施,不符合題意;D項種姓制是印度的一種社會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王位世襲制。王位世襲制是一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開始于我國的夏朝。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夏朝、啟繼承父位,“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等。注意對重要制度準確記憶和理解。5.【答案】B【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由圖中的“秦、趙、燕、韓、魏、齊和楚”可知,題干中的地圖是戰國形勢示意圖。因此說題干中的歷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現象。ACD三項和題干地圖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戰國形勢是題干歷史地圖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形勢,要求具備識圖解決問題的能力。6.【答案】C【考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家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的墨子,他主張“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和“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認為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老和少,是我國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ABD三項搭配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墨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注意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7.【答案】A【考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古希臘民主制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其性質是奴隸制的民主政治。A項奴隸主貴族的民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實質,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隸主內部的民主,是對奴隸的一種專政形式。8.【答案】A【考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與融匯”可知,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這次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的結合,促進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都產生于這個時代。A項亞歷山大帝國是題干里的“某國”所指的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歷山大帝國,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9.【答案】B【考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是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而《十二銅表法》只是羅馬法的一個代表性成就,所以②錯誤;古羅馬的文明成就主要體現在法學、文字、建筑方面,對西方文化作出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的是古希臘文明,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成就的識記。10.【答案】D【考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實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D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時間,本題難度不大。11.【答案】C【考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此分析可以知道材料主要闡述了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因此B符合題意,而ABD的表述均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結合題干和教材可得到答案。12.【答案】A【考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武士的內容,結合教材,通過課外的日本的歷史知識來了解日本武士的發展。13.【答案】B【考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秦始皇在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經濟上,秦始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文化上,統一文字。故佐證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的史實是①②④。③五銖錢為統一的貨幣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B項①②④支持李贄的“始皇帝,千古一帝也”的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14.【答案】B【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由于秦軍的強大,不到半年,起義軍被鎮壓下去,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害。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15.【答案】C【考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準確識記。聯系已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舉措的識記。16.【答案】C【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新疆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對新疆地區管轄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7.【答案】A【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方朔撰文上呈漢武帝,所用竹簡多,體積重量大,需要兩人抬進宮。后來,得益于造紙術,改變了這種不便攜的現象。紙張具有輕巧、方便攜帶等優點,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變革。A項造紙術是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現象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造紙術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8.【答案】B【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D項②③⑤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國鼎立相關知識的識記. 解答本題需熟記魏、蜀、吳三國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19.【答案】B【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指的是三國時期。“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指的是東晉結束以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南朝。“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指的是北魏曾經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0.【答案】B【考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的“……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元政府在西藏設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元政府在西藏設置了宣政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所給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準確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21.【答案】(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考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曙光;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A處的文明古國位于北非,是約公元前3500年誕生的古埃及文明,尼羅河不僅為干旱少雨的埃及帶來了充沛的水利資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濫,從上游帶來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羅河河谷成為古代世界著名的糧倉。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孕育的成果。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2)本題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西亞誕生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3)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佛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隱修者。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主張忍耐順從,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4)本題考查古中國文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主王朝。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這種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5)本題考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根據所學知識,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ABCD四個地區的文明都產生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耕文明。故答案為:(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及古希臘的相關知識。22.【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考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和解讀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依據材料“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故答案: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據材料“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可知,重大變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故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日本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本題考查各地區、各民族文明之問的關系,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和解讀的能力。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日本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這些說明了各地區、各民族文明之問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故答案: 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故答案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日本大化改新,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阿拉伯人的貢獻,日本大化改新的史實。23.【答案】(1)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推動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2)商鞅變法;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措施1: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影響1: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措施2:統一度量衡。影響2: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鐵制農具的出現及廣泛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同時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據材料“商君治秦……”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一個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有利于地主經濟的發展,地主階級又是統治階級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說對封建制度的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3)由材料三“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的史實。秦朝的建立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分立和相互混戰,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地封建國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局面。材料中的“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反映的是秦朝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材料中的“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反映的是秦朝采取的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推動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2)商鞅變法;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措施1: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影響1: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措施2:統一度量衡。影響2: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的作用、商鞅變法、秦朝的統一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鐵農具的作用、商鞅變法、秦朝的統一與鞏固統一的措施。24.【答案】(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權。(2)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3)行省制度;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考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可知,王夫之認為郡縣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國家安定和中央集權。(2)根據材料二中提到詔書的內容“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結合所學知識,為解決王國問題,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巴贫髁睢毕魅趿送鯂α浚鸩綔p少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西漢政權,有利于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從秦朝的郡縣制到漢代的推恩令,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故答案為:(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權。(2)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3)行省制度;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郡縣制、推恩令、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模擬)試卷一、單選題1.(2020八上·溫州期中)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文明成果屬于這一地區的是( )A.種姓制度、佛教B.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C.象形文字、金字塔D.甲骨文、青銅器【答案】C【考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象形文字和金字塔這兩項文明成果屬于這一地區。金字塔是非洲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是權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驕傲。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圖形表示事務,通常被刻在廟墻、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古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后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A項種姓制度、佛教屬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B項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屬于兩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C項象形文字、金字塔屬于尼羅河流域的文明成果,符合題意;D項甲骨文、青銅器屬于長江、黃河流域古中國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古埃及文明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非洲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2.(2020八上·嘉興月考)一位游客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聽講解員指著一件歷史文物說:“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睋?,你認為這位游客看到的歷史來自( ?。?br/>A.兩河流域 B.黃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羅河流域【答案】A【考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依據題干的關鍵信息“上面的文字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可知,這位游客看到的歷史文物應出自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A項兩河流域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有關內容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識記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成就。3.(2020八上·秀洲月考)“苦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也……”《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說明在古代印度( )A.首陀羅與剎帝利不得通婚 B.佛教反對婆羅門C.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創造的 D.國王是第二等級【答案】D【考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中“二曰剎帝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國王屬于第二等級。A,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國王是第二等級是《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題干關鍵信息“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 需要準確掌握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以及影響。4.(2020八上·秀洲月考)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統治者,“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標志著下列哪種制度的出現(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種姓制【答案】B【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突出的表現是堯舜禹的禪讓,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開始的標志是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統治者,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這是王位世襲制的開始,符合題意;C項分封制是西周建立后實行的加強統治的措施,不符合題意;D項種姓制是印度的一種社會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王位世襲制。王位世襲制是一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開始于我國的夏朝。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夏朝、啟繼承父位,“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等。注意對重要制度準確記憶和理解。5.(2020八上·溫州期中)歷史地圖可以直觀地再現歷史。下圖反映了( ?。?br/>A.春秋爭霸B.戰國形勢C.百家爭鳴D.西周分封【答案】B【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由圖中的“秦、趙、燕、韓、魏、齊和楚”可知,題干中的地圖是戰國形勢示意圖。因此說題干中的歷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現象。ACD三項和題干地圖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戰國形勢是題干歷史地圖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形勢,要求具備識圖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0八上·秀洲月考)下列思想家與其主張搭配不正確的是( ?。?br/>A.孔子——“因材施教”“克己復禮”B.韓非子——強調“法與時移”C.墨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D.孟子——“民貴”“君輕”【答案】C【考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家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的墨子,他主張“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和“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認為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老和少,是我國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ABD三項搭配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墨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注意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7.(2020八上·溫州期中)古希臘的雅典發展出一套民主制度,對后來的西方文明與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民主制度的實質是( ?。?br/>A.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B.所有公民的民主C.全體雅典人的民主 D.奴隸也有民主權【答案】A【考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古希臘民主制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其性質是奴隸制的民主政治。A項奴隸主貴族的民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實質,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隸主內部的民主,是對奴隸的一種專政形式。8.(2020八上·嘉興月考)有學者總結,某國的統治“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與融匯,擴大了各民族人民已知世界的范圍,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這里的“某國”指的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C.法蘭克王國 D.阿拉伯帝國【答案】A【考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與融匯”可知,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這次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的結合,促進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都產生于這個時代。A項亞歷山大帝國是題干里的“某國”所指的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歷山大帝國,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9.(2017·永嘉模擬)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表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有( )史 實結論① 雅典民主制度 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② 《十二銅表法》 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③ 古羅馬的文明成就 對西方文化作出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④ 拉丁語在羅馬帝國境內廣泛傳播 現代的很多語種都是從拉丁語演化而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考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是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而《十二銅表法》只是羅馬法的一個代表性成就,所以②錯誤;古羅馬的文明成就主要體現在法學、文字、建筑方面,對西方文化作出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的是古希臘文明,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成就的識記。10.“中世紀”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特指的時期是( )A.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B.5世紀后期到16世紀C.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 D.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答案】D【考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實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D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時間,本題難度不大。11.歐洲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睂Α鞍⒗说目凇崩斫庹_的是( ?。?br/>A.阿拉伯人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重視學習C.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D.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答案】C【考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此分析可以知道材料主要闡述了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因此B符合題意,而ABD的表述均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結合題干和教材可得到答案。12.下列關于日本武士的說法正確的有( ?。?br/>①是日本莊園主蓄養的私人武裝力量②聽命于天皇的國家軍隊③日本自古就有武士階層④在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A【考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武士的內容,結合教材,通過課外的日本的歷史知識來了解日本武士的發展。13.(2020·溫嶺模擬)李贄說:“始皇帝,千古一帝也”。支持其觀點的史實有( )①開創了“皇帝制度” ②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③五銖錢為統一的貨幣 ④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考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秦始皇在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經濟上,秦始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文化上,統一文字。故佐證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的史實是①②④。③五銖錢為統一的貨幣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B項①②④支持李贄的“始皇帝,千古一帝也”的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14.“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此號召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是指( ?。?br/>A.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 B.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C.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 D.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答案】B【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由于秦軍的強大,不到半年,起義軍被鎮壓下去,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害。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15.(2017·瑞安模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倍偈嬲f這句話,是表示當時君主無法維持思想統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br/>A.焚書坑儒 B.頒布“推恩令”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答案】C【考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準確識記。聯系已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舉措的識記。16.新疆地區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 )A.張騫出使西域 B.絲綢之路開通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D.宣政院的設置【答案】C【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新疆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對新疆地區管轄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7.西漢大臣東方朔撰文上呈漢武帝.所用竹簡需經兩人抬進宮。后來這種攜書不便的現象得以改變,首先得益于( )A.造紙術 B.雕版印刷術 C.活字印刷術 D.機器印刷術【答案】A【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方朔撰文上呈漢武帝,所用竹簡多,體積重量大,需要兩人抬進宮。后來,得益于造紙術,改變了這種不便攜的現象。紙張具有輕巧、方便攜帶等優點,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變革。A項造紙術是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現象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造紙術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8.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下列關于三國史實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魏國——220年——曹操——洛陽②魏國——220年——曹丕——洛陽③蜀國——221年——劉備——成都④蜀國——221年——諸葛亮——成都⑤吳國——222年——孫權——建業⑥吳國——222年——孫策——南京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答案】B【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D項②③⑤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國鼎立相關知識的識記. 解答本題需熟記魏、蜀、吳三國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19.(2017·永嘉模擬)“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這段《三字經》所呈現的時代特點是( ?。?br/>A.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文明的高度發展B.政權的分立與民族的匯聚C.農耕文明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D.開放與革新相結合的時代【答案】B【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指的是三國時期?!八锡R繼,梁陳承,為南朝”指的是東晉結束以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南朝?!氨痹?,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指的是北魏曾經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0.《元史·百官志》記載:“至元二十五年……,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該史料表明( ?。?br/>A.元朝時西藏已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B.元政府在西藏設置了宣政院C.成吉思汗經過南征北戰,征服了吐蕃D.元朝疆域遼闊,達到了極盛【答案】B【考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的“……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元政府在西藏設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元政府在西藏設置了宣政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所給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準確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圖,結合大河文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A處的文明古國是 ,它發源于 ?。ê恿鳎?。(2)B處為古代西亞的“新月沃地”,誕生了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成文法典 。在文化上那里的人們發明了 文字。(3)C處為古印度,這里曾出現了一種嚴格劃分社會等級的 制度,后來為反對該制度,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 ,創始人是 。(4)D處是中國,約 ?。〞r間)誕生了第一個王朝 ,之后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 。(5)從誕生的地理環境看,ABCD四大文明古國與古希臘文明屬于什么不同類型的文明?【答案】(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考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曙光;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A處的文明古國位于北非,是約公元前3500年誕生的古埃及文明,尼羅河不僅為干旱少雨的埃及帶來了充沛的水利資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濫,從上游帶來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羅河河谷成為古代世界著名的糧倉。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孕育的成果。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2)本題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西亞誕生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3)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佛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隱修者。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主張忍耐順從,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4)本題考查古中國文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主王朝。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這種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5)本題考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根據所學知識,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ABCD四個地區的文明都產生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耕文明。故答案為:(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及古希臘的相關知識。22.(2020八上·浙江月考)人類文明在傳播、交流中得到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依據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并運用所學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最終導致的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是指哪一變革?聯系材料二,指出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哪些?并請列舉此次改革在經濟方面推行了哪些新舉措?(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關系。【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考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和解讀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依據材料“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故答案: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據材料“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可知,重大變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故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日本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本題考查各地區、各民族文明之問的關系,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和解讀的能力。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日本留唐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這些說明了各地區、各民族文明之問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故答案: 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故答案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或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方面)。史實說明: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日本大化改新,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阿拉伯人的貢獻,日本大化改新的史實。23.(2020八上·臺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鐵農具)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稇饑咔夭咭弧?br/>材料三:銅方升周邊及四角平正垂直,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底部刻:“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銅方升)(1)材料一中的鐵農具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記載了哪一次變革 在這次變法中對當時秦國封建制度確立起決定作用的措施是什么?(3)材料三中“廿六年,皇帝盡天下諸侯”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并分析該事件的影響?并根據銅方升底部的銘文分析該王朝采取的措施及相應的影響【答案】(1)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推動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2)商鞅變法;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措施1: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影響1: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措施2:統一度量衡。影響2: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鐵制農具的出現及廣泛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同時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據材料“商君治秦……”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一個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有利于地主經濟的發展,地主階級又是統治階級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說對封建制度的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3)由材料三“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的史實。秦朝的建立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分立和相互混戰,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地封建國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局面。材料中的“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反映的是秦朝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材料中的“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反映的是秦朝采取的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推動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2)商鞅變法;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措施1: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影響1:有利于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措施2:統一度量衡。影響2: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的作用、商鞅變法、秦朝的統一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鐵農具的作用、商鞅變法、秦朝的統一與鞏固統一的措施。24.(2020·仙居模擬)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與政治發展變化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評價“(它)就是一個…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在該制度下,地方轄區廣,數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揮和節制……彌補了秦漢以來朝廷直接控制數目較多的郡、州、路時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對各地路府州縣的控制明顯加強了。——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1)據材料一,概括“郡縣之制”的歷史作用。(不得抄用原文)(2)材料二中的“漢皇帝”是指西漢歷史上的哪位皇帝?該法令的推行有何影響?(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答案】(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權。(2)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3)行省制度;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考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可知,王夫之認為郡縣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國家安定和中央集權。(2)根據材料二中提到詔書的內容“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結合所學知識,為解決王國問題,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力量,逐步減少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西漢政權,有利于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從秦朝的郡縣制到漢代的推恩令,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故答案為:(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權。(2)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3)行省制度;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郡縣制、推恩令、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模擬)試卷(學生版).docx 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模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