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索物質的變化復習提綱第1節 物質的變化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區別: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聯系: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同時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但發生物理變化時一定不發生化學變化。2、探究物質變化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3、物質變化的證據:顏色、氣味或味道的改變、狀態的改變、沉淀生成、氣體產生等。4、硫酸銅晶體:藍色晶體。加熱時失去結晶水而變成白色粉末,該粉末遇水又變成藍色晶體。 CuSO4·5H2O====== CuSO4+5H2O ; CuSO4+5H2O===== CuSO4·5H2O5、物質變化規律的應用:硫酸銅溶液檢驗蛋白質的存在,使其產生沉淀;白色硫酸銅粉末檢驗水分的存在,遇水變藍色。第2節 酸1、電離:一些物質在水溶液或融化狀態下電離成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2、酸:一些物質電離時,其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 H2SO4 ====2 H++ SO42— HNO3===== H++ NO3—3、常見的酸:鹽酸 HCI 硫酸H2SO4 硝酸HNO3 碳酸H2CO3 磷酸H3PO4 醋酸CH3COOH4、檢驗物質酸堿性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 物質酸堿性:酸堿指示劑溶液的酸堿度:PH試紙。(一)酸的通性酸使指示劑變色;酸 + 堿 ===== 鹽 + 水3HCl+ Al(OH)3 ==== AlCl3+3H2O (用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H2SO4 +2 NaOH==== Na2SO4 + H2O 酸 + 某些鹽 ===== 新鹽 + 新酸2HCl + CaCO3====CaCl2 + H2O + CO2↑ (實驗室制取CO2 )HCl + AgNO3 ==== AgCl ↓ + HNO3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檢驗鹽酸)H2SO4 + BaCl2 ==== BaSO4 ↓ + 2HCl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檢驗硫酸)酸 + 金屬氧化物 ==== 鹽 + 水6HCl+ Fe2O3 ====2 FeCl3 +3 H2O (用稀鹽酸清除鐵銹,鐵銹溶解,形成黃色溶液)H2SO4 + CuO ==== CuSO4 + H2O (氧化銅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蘭色溶液)酸 + 某些金屬 ==== 鹽 + 氫氣Fe + 2HCl ==== FeCl2 + H2 ↑ Zn + H2SO4==== ZnSO4 + H2 ↑(實驗室用于制H2)(二)酸的個性1、鹽酸HCl:鹽酸是HCl氣體的水溶液,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HCl氣體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鹽酸的小液滴而出現白霧。濃鹽酸敞口放置會使質量減輕,濃度變小。工業鹽酸因常含Fe3+而顯黃色。2、硫酸H2SO4:濃硫酸有很強的腐蝕性,皮膚不慎沾上濃硫酸后,應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沖洗,最后用小蘇打溶液沖洗。濃硫酸的稀釋:將濃硫酸沿著燒杯內壁漫漫流進水中,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散失。極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濃硫酸的脫水性:使紙上字跡變黑。濃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氣體的干燥劑。濃硫酸敞口放置使質量增加,濃度變小。第3節 堿1、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2====Ca2++2OH—2、四種可溶性堿:NaOH KOH Ca(OH)2 Ba(OH)2(一)堿的通性1、堿使指示劑變色;2、堿 + 酸 ===== 鹽 + 水Ca(OH)2 +2 HCl ===== CaCl2 + 2H2O中和反應: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實驗時用酸堿指示劑指示酸、堿是否恰好完全反應)。3、堿 + 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Ca(OH)2 + CO2==== CaCO3 ↓+ 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以此檢驗CO2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工業上用堿溶液吸收SO2等有害氣體)4、堿 + 某些鹽 ===== 新堿 + 新鹽 3NaOH + FeCl3 ==== Fe(OH)3 ↓ + 3NaCl (生成紅褐色沉淀)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生成蘭色沉淀) Ca(OH)2 + Na2CO3 ==== CaCO3 ↓ + 2NaOH (工業上制取NaOH )(二)堿的個性1、氫氧化鈉NaOH :俗稱:燒堿、苛性鈉。易潮解,易和空氣中CO2反應而變質,故應密封保存。2NaOH + CO2 ==== Na2CO3 + H2O極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2、氫氧化鈣Ca(OH)2 :俗稱:熟石灰、消石灰。區分NaOH和Ca(OH)2兩種溶液的方法:方法一:分別通入CO2,變渾濁的是Ca(OH)2溶液;Ca(OH)2 + CO2==== CaCO3↓ + H2O方法二:分別加入Na2C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2溶液。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第4節 鹽鹽:由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2、鹽的分類:鹽酸鹽(氯化物) NaCI 、 CaCl2等硫酸鹽 Na2SO4 、 CuSO4等 碳酸鹽 Na2CO3 、 CaCO3 、BaCO3等硝酸鹽 KNO3 、 Ba(NO3)2等 銨鹽 NH4Cl 、(NH4)2SO4等3、鹽的溶解性: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均可溶; 鹽酸鹽中AgCl不溶;硫酸鹽中BaSO4不溶;碳酸鹽只有Na2CO3、K2CO3可溶。(一)幾種重要的鹽1、碳酸鈉Na2CO3 :俗稱純堿。晶體化學式為Na2CO3·10H2O ,在干燥的空氣中容易失去結晶水變成粉末。Na2CO3雖然是鹽,但水溶液卻顯堿性,因而俗稱純堿。2、碳酸鈣CaCO3 :俗稱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3、氯化鈉NaCI :俗稱食鹽。(二)鹽的通性1、某些鹽和酸的反應;Na2CO3 +2 HCI==== 2NaCI + H2O + CO22、某些鹽和堿的反應;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工業上制取NaOH )3、鹽和某些鹽的反應;NaCI + AgNO3 ==== AgCI↓ + NaNO3 Na2SO4 + BaCI2 ==== BaSO4 ↓ + 2 NaCINa2CO3 + CaCI2 ==== CaCO3 ↓+ 2NaCI(三)復分解反應及其能否發生的條件1、復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如: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2、發生的條件:反應后只要有沉淀、水或氣體生成,復分解反應就能發生。3、復分解反應中常見的4種白色沉淀是:CaCO3、 BaCO3、BaSO4、AgCl.1種藍色沉淀:Cu(OH)2,1種紅褐色沉淀:Fe(OH)3 (四)化學肥料(按含N、P、K等營養元素分類)氮肥(N):NH4CI 、(NH4)2SO4等。能促使作物莖葉生長茂盛。2、 磷肥(P):Ca(H2PO4)2等。使作物根系發達,增強抗旱和抗寒能力,蟪粒增多,子粒飽滿。 3、 鉀肥(K):草木灰K2CO3等。能使作物生長旺盛,莖桿粗壯,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的生成。4、復合肥:含N、P、K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如KNO3第5節 金屬(一)金屬的物理性質:金屬光澤、延展性、導電性、導熱性、具有一定硬度和熔點。(二)金屬的化學性質:1、金屬和氧氣反應:2Mg + O2==== 2MgO 2Cu + O2 ==== 2CuO 2、金屬與酸的置換反應:Fe + 2HCl ==== FeCI2 + H2 ↑ Zn + H2SO4==== ZnSO4 + H2 ↑(實驗室用于制H2)只有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氫前面的金屬才能和酸發生置換反應。3、金屬和鹽的置換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我國古代濕法煉銅) Cu + 2AgNO3 ==== Cu( NO3)2 + 2Ag 只有排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第6節 有機物1、無機物:不含碳元素(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除外)2、有機物:主要含碳元素,通常還含有H、O、N等元素。3、常見有機物: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天然氣(沼氣)甲烷CH4 、家庭液化氣丁烷C4H10 、 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 、汽油、糖類、淀粉、蛋白質、脂肪等。4、有機物特點:易揮發、易燃燒、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機溶劑中。物質轉化與材料利用復習提綱一、物質的分類方法:(一)根據純凈物的 物理 性質不同。如 顏色 、 狀態 、 氣味 , 硬度 、 密度 、 溶解性 等,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二)根據純凈物的 化學 性質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等,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三)根據純凈物的 組成 、 用途 的不同,可將純凈物進行分類。二、常見物質的分類:(一)、物質可分為 純凈物 和 混合物 。1.純凈物:由 一種物質 組成的物質。2.混合物:由 兩種或兩種 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3.純凈物和混合物判斷的依據:物質是否由一種物質組成。(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二)、純凈物根據 元素組成 不同,可分為 單質 和 化合物 兩大類。1.單質:由 一種元素 組成的純凈物。如氧氣、氮氣、鐵、硫等。 注意: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可能是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1.1單質按性質不同分 金屬 和 非金屬 :金屬如鐵,銅、鎂等; 非金屬如:氧氣、碳、硫等。金屬非金屬顏色具特殊的金屬光澤有多種顏色,但無金屬光澤延展性具良好的延展性不具延展性可鍛性具良好的可鍛性不具可鍛性硬度比較硬硬度不一致導電性良好的導電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導電導熱性良好的導熱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導熱密度密度高密度低熔點熔點高熔點低注意:金屬的導電性強弱順序為:銀>銅>鋁>鐵。2.化合物:由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 組成的純凈物。如水、硫酸、燒堿、食鹽等。化合物可分為: 有機化合物 和 無機化合物 。2.1 有機化合物:含 碳 的化合物,簡稱有機物。 注意:a.有機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鹽就屬于無機化合物。b.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CH4)。2.2 無機化合物:不含碳元素 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鹽。(三)、無機化合物可分為: 氧化物 、 酸 、 堿 和 鹽 。1.1 氧化物:由 兩種元素 組成.其中一種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為:氧化物按元素組成分 金屬氧化物 和 非金屬氧化物 :金屬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屬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1.2 酸:電離出的陽離子 全部是氫離子 的化合物。1.3 堿:電解質電離出的陰離子 全部是氫氧根離子 的化合物。1.4 鹽:由 金屬 (或銨根)陽離子和 酸根 陰離子組成的化合物。三、物質轉化的規律:(一)、非金屬單質與其化合物的轉化(1)非金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相應的化合物,如:點燃 點燃 加熱 S + O2 ==== SO2 C + O2 ==== CO2 C + 2S === CS2 (2)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可以跟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如:CO2+H2O == H2CO3 SO2+H2O == H2SO3 SO3+H2O == H2SO4(二)、金屬單質與其化合物的轉化(1)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反應,生成相應的鹽或金屬氧化物。如: 點燃 點燃 加熱Fe + S === FeS 2Fe + 3Cl2 ==== 2FeCl3 3Fe + 2O2 ==== Fe3O4 (2)某些金屬氧化物和水反應可以生成相應的堿。如: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K2O + H2O === 2KOH(三)、金屬的冶煉1.金屬冶煉主要是指將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的過程。在金屬氧化物中加入還原劑,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從而使其還原成全屬單質。2.可以作還原劑的物質主要有 碳 、 一氧化碳 和 氫氣 。 (1)、木炭和氧化銅粉末在高溫下的反應: C + 2CuO === 2Cu + CO2 ↑ 實驗現象: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從孔雀石中冶煉銅: ①孔雀石(或銅銹)的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銅,為綠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熱: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③氫氣還原氧化銅: H2 + CuO === Cu + H2O現象:黑色粉末狀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試管口有水珠生成。操作注意事項:實驗開始時需先通一會氫氣,再加熱氧化銅,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時試管爆裂;實驗停止后,要繼續通人氫氣,直到試管冷卻為止,防止灼熱的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銅。(3)、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項:實驗最好在通風櫥中進行。 實驗時應該先通—會一氧化碳,以排除試管中的空氣,防止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加熱時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應對著火焰燒掉。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取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能從氧化物中奪取氧的能力叫做還原性,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可作還原劑。如碳、一氧化碳和氫氣等。(有化合價升降變化的)重要提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中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a)試管口高于試管底。應使試管口略低于試管底,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b)試管口加了膠塞。 試管口不能加膠塞,否則氣體排不出,容易造成試管炸裂。(c)導管略伸入試管口。應使導管貼試管上壁伸入試管底部。4.有關純度問題的汁算(1)根據混合物質量及其純度,計算純凈物質量: 純凈物質量 = 混合物質量 × 純度(2)根據純凈物的質量,求出其中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 = 某組成元素的質量 / 純凈物的質量(3)求工業產品中的含雜質的物質的質量(即混合物質量) 混合物質量 = 純凈物質量 / 純度(四)、 化合物之間的轉化1.雞蛋外殼與稀鹽酸的反應: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 現象:一會下沉,一會又浮上來,不斷地上下沉浮。物質轉化的規律(1)金屬 金屬氧化物 堿 鹽。如Ca CaO Ca(OH)2 CaCO3、(2)非金屬 非金屬氧化物 酸 鹽。如C CO2 H2CO3 Na2CO3、(3)金屬 + 非金屬 無氧酸鹽。如2Na + Cl2 === 2NaCl(4)金屬氧化物 + 非金屬氧化物 含氧酸鹽。如Na2O + CO2 === Na2CO3 (5)酸 + 堿 鹽 + 水。如HCl + NaOH === NaCl + H2O(6)鹽 + 鹽 新鹽 + 新鹽。如NaCl + AgNO3 === AgCl↓+ NaNO3(7)金屬氧化物 + 酸 鹽 + 水。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8)非金屬氧化物 + 堿 鹽 + 水。如SO2 + 2NaOH === Na2SO3 + H2O(9)金屬 + 鹽 新金屬 + 新鹽。如Fe + CuSO4 === Cu + FeSO4 (10)金屬 + 酸 鹽 + 氫氣。如Fe +2HCl === FeCl2 + H2 ↑1. 鹽跟金屬的反應,要求參加反應的鹽必須是可溶的,由于鹽跟金屬的反應一般都在水溶液中進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潑能夠跟水發生反應的金屬(如鉀、鈣、鈉等)也不符合要求。2. 鹽與鹽的反應、鹽與堿的反應除必須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氣體,水或沉淀)外,其反應物必須都可溶。四、常見的材料(一)、常見的材料:金屬材料(合金材料)、 無機非金屬材料 以及 有機合成材料 。1.合金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非金屬)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大多數的金屬材料實際是合金,鋼是最常見、應用較廣的一種合金。(1)鐵銹蝕條件:鐵與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 (2)防止鐵生銹的方法:①使鐵制品隔絕空氣或隔絕水,保持鐵制品表面干燥和潔凈或在鐵制品表面涂一層保護膜。如刷油漆,涂油、電鍍、烤藍等。②改變鐵的組成、結構,制成合金鋼,如不銹鋼。2.常見的三大無機非金屬材料為 水泥 、 玻璃 和 陶瓷 。2.1 水泥:晉通水泥是由石灰石與黏土混在一起在爐中煅燒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細而成。2.2 玻璃:普通玻璃是將石英和石灰石等經過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2.3 陶瓷:用天然的硅酸鹽和其他礦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堿和絕緣性好等優點。2.4 紅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亞銅(Cu2O),在藍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鈷(Co2O3)。3.三大有機合成材料為 合成塑料 、 合成纖維 和 合成橡膠 。五、材料的發展: 1.根據人類在不同時期的材料發展情況,可將人類的歷史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新材料時代。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現或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優異特性和功能并能滿足技術進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電子信息材料、先進復合材料、超級陶瓷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